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北极光邓锋:42亿美元卖公司,参与西湖大学创办,如今他定下两个人生目标

席维安 创业邦 2018-12-17


9月7-8日,2018创新中国DEMO CHINA总决赛暨秋季峰会在杭州洲际酒店举行,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参加了高端对话,并在随后接受了创业邦专访。


14年前,邓锋与伙伴在硅谷创办的网络安全企业NetScreen以42亿美金的价格被收购,成功的事业奠定了更加自由的思考方式,他给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定下两个基础目标:有意思,有意义。

 

他选择了做早期投资,也花了大量时间在公益事业上。其中,前者于他而言是兴趣所在,邓锋至今仍然保持着每天见2-3位企业创始人的工作节奏;而在公益事业上,邓锋的标准是,一定要以创新的方式做公益,例如,他作为创始捐赠人参与了西湖大学的创办,同时也与很多投资家、企业家联手捐赠了被称为“民间诺贝尔”的未来科学大奖。

 

“我们希望让科学家成为明星,让年轻人也向往成为那样的科学家。”

 

以下为访谈实录:

 

创业邦:你此前提出看好未来一段时间的科学技术创新,值得关注的技术创新主要有哪些?

 

邓锋:历史上,互联网最早就是以技术创新的形式出现的,随后带来大量的新应用,现在无论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是生命科学,也开始出现很多新的应用场景,但这背后有大量的科技创新做引导。

 

创业邦:从技术落地应用的层面来看,最值得投资人关注的方向又是什么?

 

邓锋:第一块是大数据、IOT加上人工智能,这三种新技术叠加起来看,更加有意义。如果单独看人工智能,那么它的算法算力发展需要时间,并且壁垒其实在于数据,而单独看数据的话,很多人又说大量数据掌握在巨头平台手中,那么投资方向怎么找?如果我们把IOT+数据+人工智能,你会发现能带来更大的创新,也给投资带来了新的机会。

 

第二块是健康医疗、生命科学,特别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所引领的整个精准医疗领域的发展,其中包括靶向药、基因测序、细胞治疗等,这些是推动医疗健康未来10-20年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分别谈论技术驱动和应用拉动的话,我更看重应用拉动,应用才是真正能把技术落地。比如我们投了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叫Sensoro,是利用IOT物联网技术做消防系统。但我第一次看这家公司的时候没有投,因为当时他们没有找到杀手级应用,后来发现,他们的技术在消防场景中应用很好,烟雾报警器四年更换一次,贴在墙上就可以,设备都连在一起,一楼着火十楼就可以报警。他们可以做到全国联网,比如宁波下面一个小镇里某地有问题,总台马上就接到报警,迅速几个电话,就可以把指令传达给物业、消防和业主。这种产品就是有很好的新技术,但没有应用拉动的话,它要发展也很难。



创业邦: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你始终置身于信息科技浪潮之中,那么在纵向时间轴里,如何理解今年的“至暗时刻”? 

 

邓锋:首先,我们没有特别悲观,其实北极光今年的投资节奏比2017年还快一些。

 

对投资机构来说,现在是募资前端变冷,在投资这一端,消费互联网的机会在变少,可to B的投资机会并没有减少,此外医疗健康、生命科学也依然很火,因此也并不是整体上变冷,而是冷热不均。

 

这个过程中,资本会向头部集中,对产品高壁垒、拥有创新技术的企业来说,机会其实在增多,全球科技发展的上升期是一个长周期,除了一些短期的市场概念之外,像基因诊断这些技术都是长周期的,成本一定是越来越低,检测一定是越来越准确。在一个长周期里做科技投资,不能被短期的噪音过分干扰。

 

创业邦:作为北极光创投的管理者和作为投资人,哪一个对你的时间精力要求更高?

 

邓锋:对我来说大概四六开吧,40%的精力做管理工作,60%做投资。其实企业管理的成本不是线性的,所以我始终把团队人数稳定在一个相对恰当的规模上。这也和北极光的投资策略一脉相承,我们投资的赛道数相对较多,但不会在某一个赛道里覆盖式地投资,而是做精品投资,即每个赛道里投资最好的一到两家。

 

我目前还是会每天见两到三家企业。所谓勤奋这个概念,是来自于你认为这事儿挺辛苦,比如如果说要去打高尔夫,我得拿出勤奋的精神才能去。但我觉得见企业、见创始人是兴趣,跟企业家要做一些业务创新,我会觉得是开心的事。

 

创业邦:作为一个曾经的企业家,又作为投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你如何定义两者之间的身份差异?

 

邓锋:做过运营工作,经营过企业的人,有时候做不好投资,原因在于他容易按照过去的思维思考问题,他认为自己懂业务懂管理,这种心态就容易出问题。

 

做投资的工作,没必要过于聚焦,我的视角可以很宽,跟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看到大量的创新,很多企业的成功都有我一份功劳,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这种心态也很好。

 

其实做早期投资有一个优势,企业家跟我们关系更近,某种程度上我们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的。大家都看不清楚的时候,我们投进去,这对企业家非常重要,而且往往还能帮得上忙。

 

创业邦:如果现在回到30岁,你会选择做投资人还是做企业?做企业的话会做什么?

 

邓锋:人的一生就这么多时间。2004年,我和伙伴共同创建的NetScreen被以42亿美金并购,我从那时候就认为,今后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做到两点:有意思,有意义。

 

比如我现在很感兴趣的一件事情是智能宠物,是非常智能化的硬件宠物,它可以读懂你的感情,跟你能带语气地聊天,可以陪着自闭症的儿童,陪伴老人。这是一个非常好但门槛特别高的事情。这个项目是能短期赚钱的吗?很难。但是不是很有意思?很有意思。一方面好玩,另一方面能改变世界。



创业邦:感谢参加创业邦的“大佬午餐拍卖公益计划”,多年来,你也频繁发起、参与各类公益事业,你对公益事业的认知是怎样的?

 

邓锋:回想起来,我似乎是总能处在每一个大浪的前端,包括进入中关村,在硅谷创业十年,做风险投资,都是在浪潮的前期参与进来的。

 

在公益事务上,我不但很早就参与进来,还在支持很多很创新的公益项目。其实我经常会有很多很酷的想法冒出来,在公益上有哪些事情,是别人不能做而你能做的?我没有去做过希望小学,不是说希望小学不重要,只是很多人都能做,我反而可以做些不同的事情。

 

我没有捐过任何一座楼,做公益我更看重人的因素,此外也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做管理,你只有好的公益想法不行,还要有很好的执行力,有专人负责,假设项目是按10年期设计的,但是第一年执行之后,你汇报的结果不好,抱歉,后面9年的支持没有了;所以我希望是用商业思维来管理做公益项目。

 

我做公益一个大主题是教育,第二块是中美关系,这都跟我的资源背景有关。一方面我在中美市场都做过创业和投资,另外,我在教育界也有很多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和清华有很多合作。又比如说,我参与设立西湖大学,不同于国内现有的私立大学,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西湖大学的目标是做顶尖大学,现在只招博士生,本科生以后慢慢会招,就是用一种新的思路来做中国的教育科研。

 

关于未来科学大奖,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改变一点社会风气,让整个社会更加崇尚科学,更加尊重科学家,我们办未来论坛,做颁奖典礼,就是希望让科学家成为明星。这又是一个创新的举措,以前科学家都是默默无闻的,但现在通过宣传,可以让年轻人觉得,我将来也希望成为他们那样的科学家。


 



MORE | 更多原创文章



推荐邦哥的好朋友“企业创投联盟”,ID:cvcbang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angcb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