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挽狂澜于既倒,是什么制度造就了华为的“备胎计划”? | 充电

林逸 创业邦 2019-06-08

「充电」是创业邦推出的干货类栏目,旨在服务于繁忙都市下的职场白领、企业家、创投人士,成为该群体碎片化时代的充电站。


栏目以分享优秀书籍、电影、管理理论为主题,希望能够帮助你获取现学现用的足料干货、或是拓展视野的高倍望远镜、或是启迪人生的心灵药剂。

从今年3月开始,充电栏目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就不止一次提到过,“贸易战”的表层背后,更深层的是“技术战”,因为技术背后是深埋的是生产力的进步与生产率的提升,而生产力与生产率则是一切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石力量。


那时我们判断,在技术领域的战争只会愈演愈烈,而有些事的发生几乎迫在眉睫。


当地时间5月15日,特朗普签署了一项总统令,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给予美国商务部更大的权力去禁止美国企业使用华为这种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公司的设备。随后,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还将华为列入了其一份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实体名单”中,从而禁止华为从美国企业那里购买技术或配件。


华为在对媒体的声明中表示,华为反对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的决定,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会对与华为合作的美国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美国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也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合作和互信。华为将尽快就此事寻求救济和解决方案,采取积极措施,降低此事件的影响。


全世界都在等着看华为的应对,而这份应对也来的极快——5月17日凌晨,华为旗下的芯片公司海思半导体总裁何庭波发表内部信,称海思将启用“备胎”计划,从而保证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



在这封内部信中,这位海思的掌门人说,是历史的选择,让海思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而这个至暗的日子,也成为了每一位海思平凡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


图片来自华为官方董事合照,左一即海思半导体总裁何庭波


如此激昂,很难想象何庭波平时是一个多么低调务实的人。网上很少能找到她的资料,作为海思的掌门人15年来,这位从念书起就将“工程师”作为毕生梦想的女性高管,似乎第一次以如此激烈的姿态彰显出了自己在业界的存在感。


但情绪之外,充电栏目对华为这封内部信则进行了许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拯救者:业务连续性管理


我们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华为为什么做了“备胎”计划?


这个问题咋一看有点“无厘头”,但实际上,如果将华为的“备胎”计划简单归结为Leader英明神武,团队居安思危,同样是可笑的。


什么技术比较关键,什么技术容易被人卡脖子,都需要评估;成千上万项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和优先级排序,以及供应链的安全性评估和风险控制,是极为精密和繁琐的,需要成型制度进行保障。


而这个制度保障,就是“业务连续性管理”


十多年前,任正非曾经花了40亿美元,去向当时拥有最先进管理理念的IBM取经。业务连续性管理就是IBM在华为内部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简而言之,就是对于供应链上所用到的外部技术进行评估,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建立内部替代计划,虽然性能上在短期可能不能媲美原有方案,但可以保证维持业务连续性。


是这个制度,成就了今天华为的“备胎”计划。


芯片领域一直有一句话叫“板凳要坐十年冷”,说这个领域没有捷径,所有研发都是时间、金钱和心血的结晶。海思能在今天拿出“备胎”计划,绝非一两年之功。“业务连续性管理”作为一项风控措施,显然被华为十年如一日地贯彻了下来。


华为的40亿美元,花得很值。


根据华为运营商BG的一名负责人所言,华为已经在一些关键芯片领域做了大量的库存准备,至少给自己留下了一年的战略缓冲期。


封锁倒逼进步:危机是危险中的机会


我们想到的第二个问题是,被封锁真的完全是坏事么?


2018年4月,中兴被制裁后,关于我国怎么才能,又在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科技自立的探讨就从未停止过。


从短期来看,损失是不可避免,且可能极为惨重。华为的“备胎”计划,性能恐怕很难与“正宫”媲美,这也是备胎之所以为备胎。这一计划所能给华为争取到的只是时间,而绝不是竞争力乃至竞争优势。


让人热血沸腾的声明之外,曾经的中兴,如今的华为,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受到贸易战和技术战影响的企业们,所面临的绝不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处境。


所有的战争,无论在哪个领域,有或没有硝烟,只要开打,就没有赢家。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说起那句话:任何时候,中国对于贸易战都不想打,不愿打。


但如果从长期来看,封锁倒逼的进步是:中国企业将不得不集中力量进行短板技术的突破,我们科技自立和产业升级的进程将会在压迫下加速,大环境中,资本和资源的倾向会发生变化,更明显地向技术产业倾斜。


中国的技术企业和技术人才,甚至是掌握技术的创业公司,在供应链每一个环节上的创新和技术发展,都有可能会得到比以前更多的应用机会,来积累数据和经验,进行更快速的迭代升级。


换言之,某种角度上讲,机会,反而可能变多了。


这种情况下,华为的案例,可能会深刻地影响一些产业现有的运行逻辑,影响更多企业的决策倾向甚至是商业理念,进而在未来引发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话语权的重置,对供应链管理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结果,在目前看来都还是不可预知的。


回顾历史,中国有许多技术突破都是产生于被技术封锁的环境之下,曾经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都没有怕,今天自然也足可以道一句“如果不得不打,我们不怕”。


结语


2004年,任正非交给何庭波一个“吓人”的任务:自主研发手机芯片。那之前,华为因为押注GSM而在国内一败涂地。


任正非对何庭波说:“给你2万人,每年4亿美金的研发经费,一定要站起来!”而那时,整个华为只有3万人,研发费用不到10亿美元。


多年后,任正非说,华为坚持做系统、做芯片,是为了“别人断我们粮”的时候,有备份系统能用得上。


多年后,何庭波说,海思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间兑现为公司对客户持续服务的承诺,而这些努力,已经连成一片,挽狂澜于既倒。


有变化才有机会,而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 END -



推荐邦哥的好朋友“企业创投联盟”,ID:cvcbang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angcbd


MORE | 更多原创文章


● 亚马逊“退出中国”的真相与原因 

● 67岁海军少将创业,三年成B站“镇站之宝”:“局座”张召忠,如何“俘虏”年轻人?

● 云集上市:一场普通人和妈妈们的大胜利

● 库克专访:苹果每两三周就并购一家公司,我不认为我有公式对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