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上市分给员工7000亿股权,曾有人28岁财务自由,这次又将产生多少千万富翁?
作者:林逸
图片来自:Pexels、公司公告
8月25日下午,蚂蚁科技集团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并同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A+H上市的进程来到了标志性的节点。
回顾一个月前,消息刚刚被确认的时候,互联网圈流传的那个段子:
再看一看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股权及数据内容,蚂蚁集团的两个员工持股平台,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分别持有公司29.86%和20.66%的股份,两者合计持有发行人50.52%的股份,发行后合计持股比例将不少于40%。
按照市场对蚂蚁集团给出的一级市场上的普遍估值1.4万亿人民币,那么至少有7000亿的经济收益权在阿里员工手上。按照上市后最低40%的持股比例计算,这一数字也高达5600亿人民币。
而这千亿市值的获益人,可不只是那几十个金字塔尖上的高管。
股权之争
马云“偷”来的支付宝?
16年前,2004年,支付宝在杭州成立,推出了中国首个在线担保交易解决方案。
无论世界发展到什么阶段,这都会是人类移动支付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2011年“支付宝股权之争”的故事,似乎已经被一点点淹没掉了,即便在今天公布的官方招股书中,也只留下了一句:“我们脱胎于阿里巴巴集团,从2011年起独立运营”。
支付宝成立之初,全部股权,由阿里巴巴在英属开曼群岛注册的离岸公司Alipay持有。当时的股东,是雅虎、软银,和马云团队。
按照股权架构来说,那个时候的支付宝,叫做“外商独资企业”。
2009年到2010年,为了规避监管风险,保持旗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合法性,今天蚂蚁集团的前身,浙江阿里巴巴(马云持股80%,谢世煌持股20%),共计作价3.3亿元,从Alipay手中买下了支付宝100%的股权。
2010年6月14日,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简单来说,这份管理办法规定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必须由内资控股。但股权转让完成后,手握阿里40%股份的雅虎“炸毛”了:
2011年5月10日,雅虎在一份文件中称,这些交易既未得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和股东们的批准,也未履行通知义务。消息一出,雅虎股价暴跌13%,舆论一片哗然,指责马云“偷走了支付宝”。
而马云坚称,这是一个“不完美但是唯一正确”的决定,每一次股权转让都经由董事会同意。有员工曾经表态:“说不经董事会就把事办了,可能么?”
最终,双方在2011年7月签署协议,协议约定了对原股东的两项补偿措施:
一,是支付宝每年向阿里巴巴集团支付知识产权许可费和技术服务费,金额为当年税前净利润的49.9%,支付到支付宝上市时止。2014年阿里上市前,将这一比例降到了37.5%。
二,是支付宝给阿里集团提供了一个二选一的选项:
要么蚂蚁上市时,阿里集团可一次性获得总市值37.5%的现金回报(以发行价计算),但最低不低于20亿美元,最高不超过60亿美元;
要么阿里集团可选择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份。
9年后,蚂蚁集团终于走到了上市的前夕,目前尚未确认IPO发行价和募资总额,但市场普遍预计其估值或超2200亿美元。
当然,不管哪一种,总之雅虎是拿不到了。
2016年12月28日,当时还叫蚂蚁金服的蚂蚁集团就已经完成了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这也是最初一轮蚂蚁上市传言的伊始:这种改制,是上市前必须进行的准备工作。
但当时,蚂蚁金服面临两个股权上的不确定因素。
一,是在2011年“支付宝”股权之争的后遗症。阿里集团一直有权拿到蚂蚁金服33%的股份,在其确定方案之前,蚂蚁集团的股权架构都存在“不确定性”,无法满足A股上市要求。这一点直到2019年9月才被解决,以阿里集团拿到蚂蚁集团32.6%的股权为结局。
二,就是蚂蚁集团的员工股权激励问题了。
上面这张,是蚂蚁集团的股权结构图。此前,在绝大部分媒体的报道中,都出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误区,代表性的说法,就是在媒体圈风传的“阿里上市将会造就58个亿万富翁”。
实际上,在这所谓的58个亿万富翁中,有很多人是在做“代持”,他们只持有股权,但股权所对应的经济收益权,真正得到的这些钱的,实际上是蚂蚁集团的许多普通员工。
根据业界各方消息,和我们与阿里员工的沟通,在阿里系的薪酬体系中,P7以上,基本都有固定的“股权激励”。
根据A股IPO标准,发行人直接、间接股东人数不得超过200人,但蚂蚁集团享受期权奖励的员工可能超过万人。要把如此数目巨大的代持股份捋清,归拢于合乎要求的平台之中,同样也需要不少时间。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假设,某员工年薪为100万元,换了其他公司,可能每年就干干脆脆给你100万就完了,但阿里系不。
许多信息显示,阿里系中高层的入职薪酬就是工资+期权奖励的模式。比如一个年薪100万的新员工,入职后首年的薪酬结构可能会是:现金年薪60-80万+价值约20-40万的期权。且这部分期权会分期赠予:
干满2年,赠予50%(意味着两年后可变现50%);
满第3年,赠予25%(三年后可变现75%);
满第4年,赠予25%(四年后可变现100%);
只要公司估值还在涨,那你手中的期权就一定在涨,且你呆的越久,估值涨得就越多,你的收益就会越可观。
这个每年上涨的收益,绝对不止普通工资的4倍。阿里也能最大限度地留住高端人才。所以马云才有底气说,他的核心员工即使别的企业给4倍工资也挖不走。
表面上,股权是由那“58个亿万富翁”在掌握的,但背后的实际收益,是公司成千上万的普通中层员工所享有的。
蚂蚁集团上市,未必会真正出现几十个亿万富翁,或者百亿级富翁,倒是颇有可能出现一大批千万级富翁。
穿透所谓的“亿万富翁”现象,依然是马云的那句“财散人聚”,他不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舍得”。有人为此在网上留言:看来误会马老师了,在阿里996,真的是福报。
2020年2月,一个叫做郭宇的程序员,发布了一封离职信,宣布:“我选择在在28岁的末尾退休,拥抱山间清泉与峡谷的风”。
郭宇1991年生人,自学代码进入支付宝、跳槽创业、再被字节跳动收购,28岁财富自由,在日本买楼买旅馆,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是这一代互联网大厂中层员工的一个写照。互联网行业和资本的联动,将财富自由和千万富翁的平均年龄,拉低了最少十岁。
然而,互联网的第一波浪潮,却被中国资本市场错过了,中国人民也完全没有享受过这个“红利”。
在人民币基金刚刚发展起来的年代里,没有人肯投互联网企业,于是阿里巴巴们只能吃着美元基金的“奶”长大了。
十年后,中国资本市场又对中国的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关上了大门,于是它们去了美国上市,成了一代券商投行人和整个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痛苦和耻辱。
资本市场最厉害的能力,一直就是敏锐的嗅觉,它本应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恰恰在中国不是。
著名投资人盛希泰说,那一年,我们没能把阿里巴巴留在中国,也没能把它留在香港,它去了美国——这激发了整个中国市场的反思,刺激了所有从业者,甚至刺激了政府,刺激了整个港股市场改革自己的上市准入体系。
今天,蚂蚁集团回来了。这是有标志性意义的节点,我们希望它在A股上市的受益人,不止是蚂蚁P7以上每一个手握股权的普通员工,也是未来上市后的投资人,甚至是整个中国资本市场。
然而,是机遇永远伴随挑战,纵观科创板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约为2.7万亿元,若按2000亿美元的估值,蚂蚁集团上市成功后,将占据科创板总市值的比例超过50%。
科创板原本就是为了不再错过这样的科技企业而出现的,但问题是,如此大的体量,不只是所谓的财富神话。也带来令人兴奋而又战栗的疑问和挑战:面临随之而来的巨大扩容压力,科创板撑得起来么?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或许又是另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