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全国最大县城”到“万亿俱乐部”,合肥专治“卡脖子”

潘磊 创业邦 2023-10-24

被合肥投资已成为企业的一张名片

者丨潘磊
编辑丨海腰
头图丨合肥官网



“我们只是一个后起之秀,可能算是一匹黑马”。


合肥产投资本总经理李中亚9月底说,跟头部机构相比,合肥的产业投资在综合指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但正是这匹“黑马”,却在产业投资领域创下了惊人业绩。


这个20年前二环之外还是荒地、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县城的城市,通过“以投带引”战略,把自己变成了产业投资样板——投资一个龙头,引来一大波配套企业,打造一个产业,并以此实现城市量级跃迁。


这正是“合肥模式”。


宁肯缓建地铁也要投京东方,掷下千亿资金投资长鑫存储,以及在低谷时刻重金投资蔚来汽车等,都是合肥的经典操作。


仅仅以上三波大手笔投资,就让合肥集齐了面板、芯片、新能源汽车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合肥的GDP在2020年就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城市也不再是“全国最大县城”,而是成为“新一线城市”。


因为“会投资”,合肥也收获了堪称丰厚的财务回报。


光是参与京东方在北京和合肥等地8.5代面板项目的定增和债权融资,合肥就赚了210亿。


最为典型的也许是投资蔚来汽车——从双方公布框架协议,再到达成投资仅65天——这比很多一线风投机构的决策效率还要高。


蔚来股价也从最低每股1.2美元,一路上涨到66美元(目前已回落到10美元以内)。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合肥从这笔投资中到底赚了多少,但肯定收获颇丰。


合肥也因此被称为“最牛风投城市”(实际上是产业投资)。


但对外界来说,真正让人惊讶的是,合肥总是能一次又一次投中“卡脖子”项目,并因此获得了巨大回报。


这个城市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每次完成投资

“风口”就来了


李中亚说,站在外界角度,看上去合肥确实投了不少大项目,或者是“卡脖子”项目,而且“一投一个准,一投就成功”。


“合肥真正去投资大项目,其实也就15年时间,这期间主要干了三件事情,布局了三个产业——显示屏、芯片、汽车”。李中亚说,现在回头去看,这些产业的确都遭遇过“卡脖子”时刻。


但他表示, 10 年前没有人意识到所谓的“卡脖子”,也没人提“卡脖子”——那个时候属于你好我好大家好,既然能买到国外产品,大家也就不愿意给国内企业机会。


当然现在形势变了,“卡脖子”就来了。


“其实当初我们干显示屏、干芯片的时候,并不是冲着解决‘卡脖子’去的”,李说,家电当时是合肥的一个大产业,而家电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上游零部件就是显示屏,并在电视机中占到了很大成本。


“既然屏这么重要,那我们就要布局,否则那些家电企业只能去韩国高价买屏幕”——所以合肥引进了面板巨头京东方。


“在这之后,我们又发现家电里面的芯片,也比较稀缺,于是开始去布局芯片”,他说,面板和芯片做完,正在想下一个产业的时候,开始觉得汽车是一个大家伙,能够拉动整个产业链,产值也比较大,而且又适逢汽车电气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所以我们又去投资新能源汽车。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规划是清晰的,决策部署是高效的,我们就负责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式执行”。


他坦承,虽然没有刻意从“卡脖子”的角度布局投资项目,但通过调研,其实(找到)哪些东西属于“卡脖子”并不是秘密。


比如一开始做内存芯片(长鑫存储)的时候,市场被三家海外公司垄断——三星、美光、海力士。



“这都是明摆着的事,很多城市都知道这个信息”,他说,但关键在于(城市)有没有魄力和执行力,把一个投资可能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的超级项目,一步一步地去做分解,并一步一步地去落实。


“这种级别的项目,往往不可能一年或者两年就能投下去,一定要花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把一个产业培育起来”。


而合肥之所以能做到被外界赞誉的“提前布局”,除了合肥这个城市的领导者具有前瞻性思维之外,也得益于循着产业链去进行布局,包括投资。


“逻辑就是沿着产业链去找项目,缺什么我就补什么、投什么。”他说,2010年合肥开始布局芯片, 2014 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出台,随后又成立了大基金,芯片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美国开始打击我们,对我们断供,我们才知道芯片原来这么重要”。


他认为在投资方面所谓的“预判性”“前瞻性”,也许事后复盘时可以讲讲,但实际上在当时,“只是觉得这东西挺好,高门槛、有产业带动效果,那我们就投了”。


但在客观上,合肥确实做到了“比别人早半步”,每次完成布局后“风口”就来了,然后开始赚钱,而且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投资要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我们(在投资方面)做了一些可能超出别人预期的事,让人觉得我们很强。”李中亚认为,如果说合肥在投资方面很强,那这种强更多地可能表现在敢于重仓一个战略产业,以及敢于对一个企业去下重注。


他说,这是合肥跟很多头部投资机构,或者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地方。


但这位产业投资领域的操盘手同时强调,单论投资业绩的话,合肥产投内部很清醒,“我们跟头部机构还有很大差距”。


“更大程度上,我们还是站在合肥这个城市的舞台上,跟随城市的逆袭,做了一些事情”。


“我们规划布局一个产业的思路,就是要通过投一批有前景、有回报的项目,然后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他指出,作为产业投资机构,(找项目)不是为了招商而招商,更不能为了吸引项目落地而去承担额外风险,或者说让渡收益。


他举例称,合肥一直在发展汽车产业,但在燃油车时代其实进展不算大。


但是到了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换的关键窗口期,合肥迅速定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方向,(在投资方面)就是要先抓龙头——“在合肥,我们一般称这种企业为‘链主’,也就是产业链中大而强的头部玩家,或者处于产业链技术中枢的创新型公司”。



蔚来显然就是一个“链主企业”。


所以在2019年蔚来遭遇困境,并在湖州、北京都无法获得新融资时,合肥出手了。


转过年的2020年,双方很快就敲定了投资,蔚来获得70亿元人民币注资,并由此起死回生。


“其实合肥布局新能源车不算早,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好的一个标的”,李中亚说,像蔚来、小鹏、理想这样的新势力,都不是在合肥创业,“所以也没有机会抓住那一波新势力项目的落地”。


但错失开局,也不一定是坏事。“可以少踩坑”。


“2020年4月份投了蔚来,两个月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开始复苏。”他说,在很短时间内,合肥引入的比亚迪、江淮大众等整车项目就跨过了临界点,业绩开始大爆发。


他称,合肥就此“上车”这一波新能源浪潮。


“如果现在再去搞整车布局,那肯定没有机会了”,他说,市场已经开始洗牌了。


谈及合肥投资蔚来背后的玄机,他认为投资人需要了解的一个事实是,新兴产业周期性很强,业绩有高峰有低谷,有寒冬有春天,半导体、显示屏、新能源汽车都是如此,所以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持续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在我们合肥,这叫雪中送炭,(投资机构)要多去雪中送炭,少做锦上添花的事”。


他强调,合肥的产业基金虽然也是政府引导基金,但管理、投资方面是市场化运作。


“政府把钱交给优秀企业、优秀团队,让他们去按照市场化去运作,不会去干预”,他说,专业的人就是要去做专业的事。



投出中国的“ABCD”


尽管合肥已经抓住了蔚来这个新能源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但并没有停手。


李中亚说,还要沿着链主企业的核心领域、关键环节,继续投资。


“比如说我们合肥在整车布局方面,现在有蔚来、比亚迪、长安、江淮,以及江淮跟大众的合资公司等,这五大整车厂的产能已经超过了 300 万台”,他称,投资就是沿着整车的核心零部件或者技术去找项目,“往上找就是座舱,以及智能化,也就是座舱域、智能驾驶域;往下找就是底盘域跟动力域”。


“这个投资路径很清晰。”他说,其实很多时候产业规划的思路,就是投资的思路。


他认为,新能源产业链还能出大鱼。


“我们想找中国的‘ABCD’”,他说,所以合肥产投连续投了两轮悠跑科技——后者是智能汽车滑板底盘和整车解决方案供应商。


所谓ABCD,指的是几个有名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奥托立夫(Autoliv ),博世(Bosch),大陆(Continental),德尔福(Delphi,后来进行了分拆)。


他坦承,如果是在燃油车时代,他不会去看滑板底盘项目。


因为燃油车时代的造车叙事中,整车厂一定要去开发自己的平台,哪怕是花 24 个月、 36 个月这么长的新车研发周期。


整车厂加上ABCD这样的传统Tier 1(一级供应商),构建并垄断了燃油车生态。


所以滑板底盘尽管在20年前就已经出现,却没有任何机会去打破那种垄断。

但现在可以了。


“燃油车的造车方法论,被新能源车颠覆了”,李中亚说,“燃油车我们干不过老外,合资企业所谓的‘市场换技术’策略也效果不佳,直到新能源的换道超车奏效”。


在电动车时代,底盘作为一个硬件,其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对于整车厂来说,只需要找一个悠跑这样的“Tier 0.5”去整合底盘的那些零部件,并把各种软件接口打通,自己就可以专注于根据用户场景,通过座舱的个性化、智能化凸显差异化竞争力,更好的服务自己的C端用户。


这即是滑板底盘的价值。



但他也表示,这条路肯定会比较难,而且需要一个过程,“毕竟你是在打破传统车企沿用多年的造车理论”。


但最终,还是要用产品价值说话。


“对于悠跑来说,需要用产品去告诉客户:滑板底盘能大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整车硬件成本,能提供更大车内空间,并为整车智能化提供更多可能性”。


他相信,在新能源整车领域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且肯定会诞生一批来自中国的全球性品牌的背景下,一定会出现中国的博世,中国的大陆,中国的德尔福。


当中国有了自己的ABCD,再加上滑板底盘,“这就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而从投资角度看,“当我们沿着Tier 1的思路去布局投资时,发现悠跑这种Tier 0.5的项目其实比Tier 1空间更大、更性感”,他说,毕竟还有 0. 5 的比较确定的空间。


他介绍,在合肥产投领投悠跑科技B轮这件事中,从双方正式接触,再到投资款到账,只花了三个月时间。



“被合肥投资”成为名片


“我们总部落户合肥肥西,从谈判开始一直到落户,总共就吃了两顿盒饭”。


悠跑科技创始人李鹏说,跟合肥当地政府领导沟通,超高的效率让他印象深刻。


他称,第一次到肥西去谈,和陈伟书记(合肥肥西县委书记)谈了两个多小时还没谈完,然后就从县委食堂打上来盒饭继续谈。


在签约之前,他一共去了两次,所以只吃了两顿盒饭,“我们的项目就落地了”。


“合肥就像一个创业公司”,李鹏说,你只要把自己的技术跟合肥一说,对方马上就会帮你对接(需要这种技术的)公司。


对于合肥各个层级的领导们来说,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合肥的每个区县,不仅是领导,甚至基层干部都对产业上下游有很深的理解”,李鹏说,对悠跑这种创业公司来说这种环境很友好,“因为交易成本更低了。所以我们要把总部落在肥西”。


在他看来,这是合肥的一个显著优势。


但不是全部。


合肥还有一个优势跟产业链有关,即合肥从无到有打造了一个中国电动车的生态高地——要车厂有车厂,要供应商有供应商,要人才有人才。


最后则是合肥特殊的模式。


“这种模式已经不再是基于某一个人的个人能力,而是基于一个体系化的、流程化的体制,产业、资本、产投和政府招商部门之间有一个良性互动”,他说,这种互动频繁且高效,“比如我们的项目只要满足了肥西的要求,产投就是OK的”。


他认为,这种体系化的能力很多地方学不来,“有的地方也成立了类似的产业引导基金,但引导基金和招商部门还是两套思路,大家各打各的”。


在和合肥方面签约后,李鹏甚至还推荐了几家电动车中上游企业来合肥考察。


他称,“被合肥投资”差不多已经成为一种“名片”。


“有一次我开了个玩笑,说合肥的汽车圈子越做越大,我的汽车圈子是越做越小,因为都跑到合肥来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