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万水千山今夕去,明天会更好
万物迎春送残腊,
一年结局在今宵。
今日,中国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名曰“岁除”,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今夜,名曰“除夕”。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大家沈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这场在汉文化圈被赋予至高地位的节日狂欢,总是让人们乐此不疲地将过往整肃濯洗,除旧布新,因为过了除夕,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切皆是希望。
遥想那年今日,身陷囹圄的文天祥满目山河破碎、家国不再,无力回天、徒唤奈何,只念与家人共聚一堂的场景,挥泪写下“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寂寞、悲怆的情绪渲染着他人生最后一个除夕。
而如今,千门万户,旧符换新桃,举国上下,共欢新故岁。这盛世,如多少仁人志士所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被来自特里尔小镇的那颗红色种子激活后,沿着蜿蜒的历史滔滔滚滚,万水千山走过,昨日的希望都变成了现实,明天的美好触手可及。
今夜,声声爆竹,绿蚁红泥,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年的味道。
除夕由来已久,起自先秦,伴着历史长河顺势而下,终至今天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西晋周处编撰的《风土记》是较早记述我国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其中就有关于除夕的记录:“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据称,《吕氏春秋》记载先秦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形成万家欢乐、歌舞升平的风俗节日传统,则要追溯到汉初,休养生息的国策让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社会秩序日渐稳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除夕具备了形成普遍流行节庆活动的条件。
历史源远流长,社会地大物博,在广袤的时空里,除夕吸纳汇聚了各地的风俗,关于除夕的仪式不胜枚举,但大抵都包括祭祖、守岁、除旧布新之类。
除夕习俗
祭祖
祭祖是华夏礼典重要的一部分,儒家讲“礼有五经,莫重于祭”。除夕和清明、端午、重阳一样,都是祭祖大节。是日也,外设天地桌,内设祖先案,敬奉天地人神,古时虽有等级之分,天神地祗由天子祭,士庶只能祭自家祖先和灶神,但无论祭什么,都是情感内核大于仪式本体。《论语·八佾》篇中写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孔老夫子强调的不仅是祭祀过程的外在礼仪,更注重内心的真情实意。
祭全神这种信仰源于古老的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崇拜,其中虽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却是古老中华文明天人合一、追求世间万象和谐相处的朴素自然哲学思想的写照。祭祖先则是慎终追远,寄托家族绵延不绝、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这里所蕴含的基于家族关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同基于家庭关系的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
守岁
守岁,自魏晋以来就一直是除夕不变的标志性风俗,《东京梦华录》中所谓“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就是描写除夕的场景,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苏轼也在诗中写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古时没有电视、没有春晚,漫漫长夜若只靠谈古论今、煎熬时光,着实让人望而生却,于是古人们把大摆团圆宴、散压岁钱也逐渐变成了除夕的习俗。
守岁的来历衍生自民间流传的种种神秘传说,一说“年”是上古洪荒时代的怪兽,每到除夕就出来祸害人畜,因其怕火光和响声,人们点燃爆竹烟火,阖家围坐,喝酒守护,一来互相壮胆,二来消磨时间,直到次日早晨年兽回巢才出门;一说“年”是一位降魔除怪的英雄,因在新年前夜除恶魔而牺牲,人们为感念他而在除夕点香焚火祭奠他。凡此种种,都不难看出华夏儿女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英雄图腾的崇拜。
年夜饭
于我而言,对除夕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年夜饭、压岁钱。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家族男女老幼依次而坐,阖家团圆,共叙天伦,茶余饭后,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勉励儿孙健康成长。其实,传统的习俗远不止表象的热闹,热闹背后蕴含的是人们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道德传统的相承,孔圣人向来推崇的就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如今,年夜饭已然成了有象征意义的名词,吃什么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年的过程,如梁实秋笔下的“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般热闹的场景,处处洋溢着和谐美满、幸福快乐的气氛,感悟血浓于水的亲情,这,就是传统的魅力。
文化传承
除夕的风俗本质上就是除旧布新,所以洒扫庭除后,就要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大红灯笼高高挂,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和独具风格的绘画艺术赋予节日喜庆的意义,一字一画间,流露出千年文明的含蓄深邃。历史上第一副春联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相传为古蜀大臣用桃木驱鬼而成,所以又叫“桃符”,大唐名将秦琼、尉迟敬德忠心耿耿,护卫太宗而成门神,广为世人传颂……每一种仪式,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每一个节日,都沉淀着数千年的文化,千万别说这些老套的东西已经落了俗,那大概是无知遮住了你的目光。
文化是我们的力量,传统是我们的根基,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文化、没有传统的,即使日月流转、社会发展,我们始终难以忽视由来已久的传统,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传统俨然在某种意义上是除了法律和道德之外,维系我们社会规范的另一种力量。
如今,除夕在国家法定假日的名录里进进出出,但在春节假期中却从未缺席,虽然除夕繁多的仪式让人应接不暇,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也让人们对民俗不再敏感,但从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们在这一刻对亲情团圆的向往、对辞旧迎新的渴望。因为厚重如除夕这般承载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传统仪式,已经成为十三亿炎黄子孙稳稳的精神依靠,因为这从时空隧道深处走来的文化传统,我们有了共同的符码,赋予我们可以生发无限可能的精神力量。
近代以来,我们承受了太多苦难,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这颗红色的种子经过无数华夏儿女的孕育,才成就了如今富强的国家,悄然之间,我们经历了站起来的时代、富起来的时代,现在又进入强起来的时代,日渐觉醒的文化自觉和日渐强健的文化自信,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昂首前行的骄傲,明天要更好,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化精神凝聚人心。
于是,除夕夜里我们再聊传统,共同守望传统文化精神,护佑古老文明,希冀她焕发新的光芒。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供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委、青春石大(ID:upc_tuanwei)
策划:石国卿 曲晓琳 亓琳
文案:郑健
更多精彩内容
编辑 | 陈友智
校审 | 孔雪莹
责任编辑 | 郗宏历 王家荣
↓↓↓你的点赞将督促我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