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医生的“眼睛”,硬核“95后”大学生战疫情 | 专栏



导读

2020年初,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袭来,无数人奔赴抗疫前线。有人主动请缨,走向没有硝烟的战场,有人脚踏实地,从搬运物资做起……当脱去工装,他们,还是一个个在校青年,他们,褪青衫、披战袍,别黉门、赴战场,为他们的勇气和奉献点赞!
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学校共青团特推出“战‘疫’生力军”专栏,记录平凡学生的不凡时刻。


“战‘疫’生力军”专栏⑥


当医生的“眼睛”,硬核“95后”大学生战疫情!


人物:艾小凯

学校:贵州医科大学



艾小凯是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大四学生,在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疾控中心,参与疑似或者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武汉返黔人员等人群的鼻咽拭子样品采集志愿服务。

“卫检就是医生的眼睛,是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卫检专业的学生,走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理所应当。艾小凯说道。


艾小凯每天跟随县疾控中心检验科的医生,在疫点、医院、集中隔离观察点等地方来回采样、分装,并将样品转运到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同时,对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收集、汇总。

“虽然很辛苦,但很值得。”因为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艾小凯比大多数同龄人更能体会到2003年非典白衣天使的无私和奉献。也从那时起,他坚定了长大做医生、为家乡作贡献的信念。

在父母接到返岗的指令后,艾小凯第一时间向在县疾控中心工作的母亲请战:“你们疾控中心检验科人员少,我的专业刚好对口,我和你们一起去。就这样,艾小凯以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夜以继日地参与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鼻咽拭子采样群体很复杂,采样地点也不仅仅局限在疫点、医院、集中隔离观察点等地方,还有可能在患者家中,田间地头,工作条件和环境与实验室不同而语。

面对困难,艾小凯每天7点不到就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凌晨。“防护服一穿就是几个小时,全身都是湿漉漉的,而且每天穿脱防护服都在6次以上。几天下来,脸上长满了痘痘。他说,第一次长痘痘是青春的启航,这次长痘痘让青春更加圆满。

因为咽拭子样品采集的部位是咽后部,在采集过程中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呕吐、呛咳等症状,患者分泌物有可能喷溅到采样人的面部。

有近四年的专业学习、实习经验的他,每次采集样品都会细心地给患者讲解防护技巧。艾小凯说:“做好日常防护不仅仅是对个人,更是规范采样的需要,不能因为采样技术不规范而造成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结果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导致疫情蔓延。”

修文县疾控中心是“新冠肺炎”病例的初次筛查地,检验人员是未知病例的第一接触者。

面对“风险”,艾小凯说:“六、七岁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像现在一样对抗击非典,当时的那种担心、敬畏,甚至有点恐惧,至今都无法忘记。这么多医务工作者奋斗在一线,他们都不怕,我又有何惧?参加这次‘抗疫’服务,不仅是用所学回报社会,更是在此过程中向前辈老师们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专业本领,让‘医者仁心’的精神在我们这代人中继续传承发扬。”


县人民医院负责病例(疑似、确诊、密切接触者)转运的驾驶员——艾小凯的爸爸说:“元宵节,我们一家三口在医务人员临时隔离居住所短暂‘过节’的时候,他说‘这是我们家传承的正式交接棒’,突然间发现,孩子长大了。”

接下来的志愿服务工作,艾小凯表示,一定当好助手,多学、多听。他也希望在一线参加志愿服务的小伙伴们,戴口罩要用钟老的办法,洗手不忘“七步法”,保护好自己,一起迎接春天的来临。



来源:贵州日报(ID:guizhouribao),记者:许邵庭,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精彩



编辑 | 柴可竹

校审 | 卢冠琼 江虹儒

值班编委 | 王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