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环境下,科创企业如何“痛并快乐着” | 瞰见×2020
FDSM
在主题为“无科创 无未来”的复旦管院“瞰见”论坛,创始人空间董事长兼CEO史蒂夫•霍夫曼畅谈了风险投资人看好的七大未来科技(点此阅读),同时,在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主任邵勃的主持下,上海健耕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杨晓岚、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朱灏两位校友,分别从科创企业高管和专业服务机构研究员的角度,就中国的科创环境、科创企业面临的挑战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Q1.
邵勃 :请杨校友给我们讲讲,从战略选择到筹备科创板上市过程中真正的挑战和难题是什么?
杨晓岚 :上海健耕医药是一家专注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公司,我们的产品覆盖移植领域的全过程。公司创立于2004年,我2015年加入。公司2015年在新三板上市,那时还是以代理产品为主,虽然在2010年建立了研发团队,但当时自己研发的产品还未上市,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把公司带上一个台阶。
我们看到在过去十年里,没有一个新型的免疫制剂在国内上市,这个领域三家大的跨国制药企业——诺华、罗氏、安斯泰来,目前只有诺华还在坚持这个领域的药品研发。所以我们觉得在这个领域如果做一些投入,也许就有机会做国际行业的领军者。
2016年,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去收购了美国企业LSI。这家企业的明星产品是叫LifePort的肾脏灌注运转箱,在欧洲和美国都已经上市很多年,而且它是肾脏低温机械灌注的领军者,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肾脏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而且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文献也证实它能改善移植患者一年和三年的存活率。我们看到这家公司的核心技术还是非常有优势的,所以我们做了收购的决定。现在看来这一举措对公司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帮助。
上海健耕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杨晓岚校友
收购以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有比较显著的上升,它也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更大的发展想象空间,因为借助这家企业,我们在全球有40个国家的营销渠道,基本上能够铺开去做。另外,很多国际企业也知道了中国有健耕这样一家企业专注在移植领域,所以很多企业会来找我们开发中国市场。
公司在2010年就成立了研发部,前期稍微走过一点弯路,一直在思考到底研发什么样的诊断试剂能帮助公司有长期的发展。在2015年、2016年以后,我们就非常明确了——研发一定还是围绕着器官移植领域。当时我们也有一些讨论。因为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全国的肾脏移植患者在12000人左右,肝脏的移植患者大概在六七千人,加在一起,每年新的移植患者在两万个左右,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有天花板的领域。如果只专注在移植,将来的事业发展会不会有瓶颈?但是我们觉得如果公司只是专注在一个领域能够把它做深、做精,还是有它的增长空间的,所以我们就把自己的研发定义在围绕移植领域。我们先从免疫抑制剂的药物浓度检测开始,现在已经有两个诊断试剂上市,未来还会再开发一些围绕着移植领域的诊断试剂。
公司走到现在,其实没有改变过的就是围绕着器官移植领域,我们希望是能够为中国的器官移植领域进步做一点贡献,能够帮助更多的移植患者活的更久一点。
Q2.
邵勃 :杨校友是医生出身,又在大医药企业做了很多年。到了创业公司以后,你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挑战是什么?
杨晓岚 :在创业企业,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痛并快乐着。我们从跨国企业来到创业企业,很多的待遇都是下降的。我加入健耕的时候,根本没有去看工资到底拿多少,因为下降了很多。当时看重的是我的管理范畴,因为我之前在跨国企业主要做市场,后来也做了一年多的销售管理。到了健耕以后,我除了负责市场营销,还负责医学、注册、医疗服务和新业务发展。这对我整个的策略思维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2016年公司做LSI收购的时候,我是项目的总负责人,在整个过程当中也是边做边学,借助律师和财务顾问的帮助,我们大概花了一年的时间,经历了融资、尽调、谈判,到最后外汇转出去,在非常紧张的一个月时间里面把价值6亿美金转到美国,如果晚一个礼拜,这个收购就基本上要失败的。整个过程非常锻炼人。
有一点感触比较深——你要相信你做的事情。如果你相信,你坚持,那一切都是会有回报的。
Q3.
邵勃 :朱灏校友接触了很多企业和创始人。请问,有哪些创业思维是你比较认可的?
朱灏 :其实刚才杨晓岚校友介绍了非常好的创业思维。德勤是一个全球化多元专业商业服务机构,对资本市场而言,作为不可或缺的中介服务及审计机构,德勤帮助企业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把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模式、风险状况展现给公开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获得认可和融资。我们不仅是一个参与者,看到很多企业在整个新经济浪潮中的变化,我们还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候能比企业更冷静地看到并预判,以理智而专业的角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建议。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朱灏两位校友
从我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创业环境,中国创业的环境和国外是不一样的,史蒂夫·霍夫曼在演讲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一个群雄尽出的时代,竞争非常激烈。在中国创业,创新不是一个赢得市场的关键单一要素,相对而言,资本的支持、决策效率以及运营的执行力都非常重要。可能在硅谷一个创新的idea只有一家或者几家在做,比如说谷歌、脸书、Uber都只有一个;而一个创新的技术、业务模式、用户需求到国内就会有很多个企业做,甚至在有些赛道可能有几百个,还有几百上千家资本跟风投注。最后谁胜呢?可能不是最开始做的胜出,而是最有执行力、最狠得下心去钻营打磨、最获得资本青睐的,才能胜出。
我有的时候会开玩笑说,中国的资本市场以及创新创业就像养藏獒,九犬一獒,是血淋淋的丛林法则打出来的,胜者为王。在整个丛林法则竞争的过程中,我觉得如何做出差异化是很重要的。对所有创业企业来说,如果靠执行力、靠迅速抢占市场、靠资本支持去购买用户,在短时间里也许可以抢占先机,但从长远而言,暂时落后的几百家里总会有人更努力更狠,现价更便宜,而估值成长空间更大而更获资本青睐,有可能后来者居上。有自己独特且不可轻易复制的角度和技术门槛,才能让你在市场上能够占领一定的地位。能够站立在风口一段时间不被吹倒,你就能利用这段时间的稳定迅速成长。
我也非常认同刚才杨晓岚校友还讲到的一点,就是从小的地方开始做起,甚至从小的团队做起,不要用很大的投资。但是在一定的关键时刻,要有大胆的决策,以及大胆的资金的支撑。另外,整个创业团队要有团结一致的必胜决心和信念。我觉得这是长远成功的最关键的要素。
Q4.
邵勃 :我们经常讲有三种成功的可能性,一种是纯粹的原创性的创新;第二种是你跟客户走得越近越好;第三种是卓越的运营。传统的理论会认为强大的运营能力是不可能成为企业长期占有市场的绝对性因素,你怎么看?中国的原创到底有没有可能,通讯、5G、云计算,这跟国外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有没有可能缩小这个差距?你们是通过并购把技术收购过来,在研发规划上有独特的东西吗?
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主任邵勃
Q5.
Q6.
Q7.
点击视频收看
“霍夫船长”史蒂夫·霍夫曼的分享
无科创,无未来!
复旦科创领袖营第二期筹备中期待你的加入首期“复旦科创领袖营”于11月13-15日顺利开班。课程的第一模块主题是“元·洞悉本质”。为期3天的课程不仅有管院教授的原创理论课,还有行业专家带来的热点讲座。点击课堂上的“金句”,一起感受科创领袖营的精彩。
点击“阅读原文”
报名复旦科创领袖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