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向华:科创需要怎样的沃土?
时下的科技创新折射出哪些新特点?科创的蓬勃发展需要怎样的沃土?《解放日报》就此专访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卢向华教授。卢教授最近结合自身研究走访了一些新兴的科技企业,也在复旦科创企业家营等多种场合与青年企业家们展开交流,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颇有见地。
今天,跟随卢向华教授一起来了解科创企业的新动向,以及技术创新落地需要怎样的助力。
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认可对科创企业家很重要
#Q1
就您的观察来看,近几年的科创企业发展是否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
卢向华:最近走访科创企业,我最直观的一个感受来自资本市场的变化。眼下,不管是国家层面建立的大型创投基金、来自国家的政策扶持,还是市场上主流的投资机构,都对科创企业有较大的倾斜。
这些倾斜背后的信号意义很强,不仅让奋战在科创一线的企业能够强烈感受到国家层面对科创的重视和支持,也能感受到国家引导科创企业往关键领域、关键行业发展的强烈信号。这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新动向。
第二个新动向是,较之前些年,科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注度更高了,社会上提供给科创企业家们站上舞台表达自我、互相交流的机会也多了不少。论坛也好、奖项也好,包括我们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也提供培育和赋能科创企业家与管理者的系列课程与活动,凡此种种都会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从事科技创新的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我个人觉得,这种自豪感对他们而言还是挺重要的。
#Q2
为何说让科创人士感到自豪很重要?
卢向华:创办企业、开展经营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艰难。这一点对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科创企业尤甚。科创企业家大多是做科研出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创办了企业。他们需要从相对单纯的科研人员转变为管理者,还必须处理很多琐碎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事宜。这个过程是非常磨砺人的,还有很多痛苦的“坑”要踩。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几年政府在宏观层面对科创企业的重视和方向上的引导,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和重视,对科创企业家而言,会有一种自身努力被认识、价值被认可的感觉。当科创企业家被尊重、付出被认可时,我相信,他们会有更强的动力去坚持创新,也会有更强的愿望去投入。
第三个动向来自就业导向。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人才流动也在往科创行业倾斜。甚至是教育领域,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每年都有强基项目,都在释放出信号:我们国家要向基础科学、基础研究发力,高等教育资源要向科创领域的人才培养、招聘、扶持倾斜。这一点对科创行业的未来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没有人才就没有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第四个动向,也是我们管理学院陆雄文院长最近经常会提的一点,他发现,近几年涌现出来的这批科创企业家大都教育背景很好,过往的职场经验也特别优秀。对比前几代创业者,他们在生计与职业发展上都不存在大问题。他们之所以选择创业,大都有想用科技改善人类生活、把世界变得更好的情怀在。有了这样一种“科技向善”的大情怀,相信会让未来科创行业的竞争环境更为友善、更可持续。
“新工科”“产业家”助力科创再上新台阶
#Q3
在您走访、调研科创企业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案例给您留下深刻印象,某种程度上又折射出科创企业在当下面临的新机会?
卢向华:当下,科创企业确实可能正在面临着一些新机会。比如,今年7月,我主持了一个聚焦生物医药行业的论坛,论及国产创新药的发展现状时,不少与会企业家向我介绍了国产创新药研发的新动向。
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内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竞争激烈也意味着,只有那些能做一流研究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创业者,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那些背景良好的创业者能够获得更为迅速的能力提升。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也会反过来倒逼企业家们开展更多富于原创性的研发项目,进一步夯实自身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换言之,能在这样的竞争中参与角逐的,早已不再是技术创新中的追随者。在当下,他们也许还不够有名,但在部分细分领域已经具备了与优秀同行一决高下的能力和优势。
又如,教育部近年来力推“新工科”计划,希冀达成工程教育“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五新”目标。之前,关于“新工科”到底新在哪儿又该从何处突破,我个人也不是十分明白。前不久,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教授团队帮助江西南康实现的一个工业机器人项目,让我看到了“新工科”助力业界再上新台阶的巨大潜力。
家具制造是南康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以往,各家具生产厂商都是自己采购木料、自己拿机器开料、自己准备好仓库储存,但一个由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助力效率提升的“共享备料中心”打破了这个局面。
如今,当地的家具生产厂商不再需要自备生产材料。当他们把全程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零部件数据发往“共享备料中心”,中心很快就能把相关信息接入自动流水线的排产计划中,以极高的效率、极少的耗材,将厂家所需的木料开好、备好,直接送达工厂。收到材料后,家具厂马上就能投入下一步的生产。
该“共享备料中心”为整个行业所用,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智能化的供应商。整项技术革新不仅极大节约了各个厂家的仓储成本和库存成本,也让花费巨大资金研发的智能备料自动化设备与系统,服务于整个行业的产能提升。
#Q4
这样一个涉及行业内众多生产制造厂商的方案是谁想出来的,需要由谁来主导吗?
卢向华:整个进程是由市场化的企业主导的,然后由南康当地政府去沟通和促成行业内部协作。在此过程中,像甘教授这样的科学家团队会受邀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比如,高档家具生产所需要的木料对颜色有很高的要求,在木材色差极小的情况下拼接、喷涂,才能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如何以自动化的方式,确保颜色相近的木料被遴选出来,自动拼合为一整块无明显色差的木板,正是科学家团队帮忙解决的。
整个“共享备料中心”研发、采用了好多类似的技术,不仅解决了企业备料成本降低、效能提升的问题,还连带着满足了不少家具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新工科”理念引领下的跨界合作,不仅孕育出一个个更厉害的工程技术方案,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相关技术应用场景背后的合作模式。所以,甘教授认为,新工科也需要“产业家”。产业家往往是一个特别有魄力的企业家,有点类似于埃隆·马斯克。他不仅对整个行业非常熟悉,深谙行业发展特点和痛点,而且特别有前瞻性眼光,敢于引入全新的产业协作模式来突破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把整个行业带上新的高度。
政府可为技术创新落地提供关键性助力
#Q5
事实上,从产业家敏锐洞察行业需求、市场需求,到新模式的真正落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卢向华:是的。产业家光是想出一个新模式还远远不够。在“共享备料中心”一例中,要打造出上述这样一个智能化工厂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光靠企业家手里的钱远远不够。这就决定了类似案例的落地背后一定需要金融手段的引入。
哪怕是“共享备料中心”完成了硬件的搭建,一开始,也不是所有家具厂商都愿意把自己的产品零部件数据发到“共享备料中心”的系统中。这就需要有商业模式上的进一步设计和细化,使得家具企业愿意尝试、敢于信任新兴事物。等这些早期的企业客户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模式真的可以为自己创造巨大的利润新空间,才有可能把经验介绍给同行,吸引更多厂商来体验新模式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推动“共享备料中心”走进现实、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中,南康当地政府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他们坚定地相信新技术在改变传统家具产业效率上的力量,支持、协助完成了大量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有了政府方面的背书,家具智能制造平台各方之间的合作和衔接才能更顺畅,资本才有信心大举投入。
解决了资本投入、行业内协作的问题之后,像甘教授这样的科研力量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用武之地。
#Q6
当下,很多城市都在努力地想要成为科技创新的热土,希望能吸引到更多科技创新领域的新起之秀。在打造科创的沃土方面,您有何建议?
卢向华:如今,无论是各类科创论坛、活动、赛事的举办,还是新技术模式的引入,背后都能看到地方政府支持的影子。以往的技术创新史也表明,新技术的培育和引入离不开政府的力量。
在打造科创沃土方面,政府可以发挥力量的角色有很多。除了制定、出台引导性政策,政府还可以通过园区集聚创新、通过招商引资引导产业升级方向,打造科创事业蓬勃发展的乐土。
从我最近走访政府部门、科创园区、科创企业的一些体会来看,未来,政府一方面可以继续在引导行业内部领先企业建立联盟、合作共赢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地方优势,选择主力聚焦的领域来寻求突破。毕竟,具体到每一个城市,不可能在每个产业、每个领域都占得先机,总得做一些取舍和方向性上的引导,努力在一些细分赛道上孵化出一些有可能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关键供应商。
另外,任何新兴技术在初入市场时,总会遇到造价高、成本高、技术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在这一阶段,企业是没有意愿去采用新技术的,政府也不可能强迫企业去使用新技术,这样一来,新技术产业就无法发展起来。但是,如果政府看准了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方向,可以在这一阶段选择以补贴的方式引入一批“天使客户”试用新技术。这里所说的“天使客户”有望成为推动技术革新落地的示范型企业。
就像在上述“共享备料中心”的推动过程中,有了第一个企业愿意尝试又尝到了甜头,后面再去争取更多的试用者就相对容易很多。当然,政府在选择关键性领域补贴时,补贴消费端比补贴供应商端更合适。这有助于促使消费者更加有意愿来尝试新技术和新产品。▲
* 文章转自解放日报,作者:柳森
【教授简介】 卢向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科创企业家营授课教师,研究方向:互联网创新运营、大数据分析、企业信息化等。更多阅读:回应“钱学森之问”,我们需要怎样的新工科人才做优秀的科创企业,这个三角形很关键数字化转型,锚定目的地再出发
解锁“数字化”,四个方向助力企业转型
特别推荐
11月18-23日
2022复旦管院科创周
院士、青年科学家、科创企业家、管理学者……近30位重磅嘉宾线上线下联动,为大家带来逾20场思想盛宴。欢迎关注!
点击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