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城,一座有河流守望者守护的文化名城!
倒计时: 4天
2017年湖南·河流守望者团队负责人会议
即将起航
我们将相聚湘江之源
我们是河流守望者
我们相信有河流的地方就有守望者
河流守望者行动网络
启动全新文化板块
《走河》
湖南系列——《闲话湘江》
与你聊聊那些属于我们的湘江记忆
莲城,一座有河流守望者守护的文化名城!
《闲话湘江》第三期
2016年河流守望者年会湘潭行动团队合照
2011年,“湘江守望者行动网络”启动,36位初始守望者中,少不了湘潭人的身影。
河流守望者湘潭行动团队自2011年成立以来,凭借强劲的行动力,解决了众多难以推动的环境污染案例。
在一次采访中,毛建伟(原河流守望者湘潭行动团队负责人)说“选择成为河流守望者不仅仅只是希望能够保卫家乡的水,更重要的原因是希望通过这一身粉来影响更多人,让更多人一起来守望这座因水而生的莲城”。
湘江蜿蜒,湘潭因“境濒湘水,境内有昭潭”而得名,而“湘”“潭”两字都含水。湘潭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变迁,离不开湘江这条美丽的母亲河。
在明朝时期,湘潭成为湖南省最发达的商业中心,在因水而来的米市、药市、“小南京”“金湘潭”等商业繁荣的背后,属于湘潭的文化特质逐渐形成。
无论是商业的发展还是文化的繁荣,对于古时大多数的城池而言,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在水路上的位置。
有学者认为,独特的水运优势条件,加上湘潭造船技术发达、明清时海禁政策的实施,湘潭成为内陆与广州的商路转运点、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湘潭成为独具特色的内河港口城市。
“九总到十八总之间的湘江水域,江面宽,水势平缓,利于停船。”王闿运曾经写道,“潭而不驶”,“潭”即“一潭死水”,可见水流平缓,不认真看,仿佛水没有流动。“湘江由南往北,在株洲转而西,经易俗河、河口,再转过杨梅洲,遇壶山顶托,折而东北行,前后绕了一个几乎达180°的大弯。”湘潭地方史研究专家何歌劲分析,水的惯性使江水遇望衡亭一带的壶山时,便往河东对岸方向走,主航道便因此往河东靠,河西这一块地便留下来了,利于停船。
因水而建,商业的繁荣导致了文化的繁荣,大量文人涌至,在此往返。
“外地人在湘潭生根,文化的交流也日趋频繁。”宋代,胡安国、胡宏父子来到湘潭碧泉,开坛讲学,千年湖湘学,从此发觞。
宋代湖湘学派诞生后,湘潭的思想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湘潭学子在传承湖湘学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各派的长处,讲究“经世致用”,认为“人活着不只是自修,要兼备修身与用世,经邦济世,为社会、国家做一番大事业”,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文化自新的态度,形成了湘潭创新的城市文化。
“多元的移民文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当时社会开放包容的特性,也带来了湖南人冒险、拼搏、开拓、进取的移民精神。”周磊认为,湘潭人杰地灵,“人杰”与“地灵”,相辅相成。
湘潭城市历史文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本地的荆楚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南方的蛮越文化,东方的吴越文化,以及西南的云贵文化等,再加上商业交流导致的移民文化、湖湘学派、创新的城市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湘潭多元的文化特质。
在这些文化特质的浸润下,近现代阶段,湘潭人杰地灵,代有才人出,涌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著名军事家彭德怀元帅、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等。
而河流守望者湘潭行动团队,正是成长于独具水路优势和拥有多元文化特质的城市。湘潭河流守望者秉持着自古传下的不屈不挠、坚毅不拔的性格!
在竹埠港污染事件等一大批难以推动的环保案例面前,湘潭河流守望者们表现出了一股强劲的推动力。
湘潭,因人杰地灵而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从六年前开始,因一群河流守望者,而成为一座民间环保案例推进名城。
作者 \ 雨峰锅锅
编辑 \ 利洋
责任编辑 \ 王夏梦
图片来源 \ 网络 配乐 \ 《SOCAN钢琴轻音乐》
2011年4月,“守望母亲河”湘江流域民间观察和行动网络项目正式启动,至2016年先后在湖南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沿岸招募了近500名在地志愿者。他们通过定点的日常环境监测、监督工业排污、推动环境执法、申请环境信息公开等方式,解决湖南各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些志愿者被统称为“河流守望者”,他们组成了一个深扎本地的河流守望者行动网络。2017年,河流守望者行动网络再次启航,面向长江流域招募在地守望力量,如果您心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请加入河流守望者行动网络,与我们一道守望家乡。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河流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