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年轻人除了内卷就没有出路了么?

李梓新 故事公园 2021-01-31




几周前,看到《三联生活周刊》一篇名为《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刷屏了。我给文章作者,大学师妹徐菁菁发了个微信:不至于这样吧。

主要是我不愿意相信,今天大学的年轻人,还用中学的做题思维去看待大学的生活,看待所谓的“时间与效率”。

大学该怎么读法,似乎没有定论。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是,20年前,没有人太强调绩点这事。虽然班里各省市学霸很多,他们也惯性地磨刀霍霍。但是很快也被系统化地消解了——因为大学的考试评分,很不透明。每个学校可能差别还很大。


《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
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37期

我们那个时候,只有像高等数学等一部分科目是真正有考卷的,还有一批是写个小论文。这种写小论文,或者以平时作业成绩加权而导出的评分,其实是相当主观的。大学老师讲课,蜻蜓点水的多,平时你也见不太大到他们,他们都在忙于科研或者校外社会活动,你也很难揣摩他的兴趣。所以只能以我为主。

甚至还有一些政策的模棱两可,比如选修课究竟算不算学分,还是可以选择性地算一部分进去?我们那时每学期都要选三门全校选修课,那基本上就等于兴趣班,老师也是用一种非常放松的心态去教,近乎于侃大山,但期末基本也会要装模作样地打个分数。记得我一门选修课,选了韩语,还得了蛮高的分数,因为我的家乡话潮州话有很多单词和韩语发音相近。但这些分数,如果充进去算大学四年的学分绩,似乎有点水。

再加上,绩点高的明显优势,我们当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宣传。听说每个班有几个保研名额,但具体几个,怎么保,怎么算,还有没校外保研机会。临到了大四都没几个人清楚,更不用说刚进学校的大一新生。

所以我们整个新闻学院对成绩是非常佛系的,即使对校内外活动,大家也萝卜白菜,全凭爱好。当然,如果你在媒体上发了长文章,大家还是会为你竖拇指。但其实不发也没什么。没觉得大家有那么严重的相互竞争。

当然,读者可能会说,今时不比往日。现在机会少。首先我对这个机会多寡的定义就表示怀疑。因为同一个工作,有人当做是好机会,有人可能看不上。大家对出路的选择标准太不一样了。以今天而言,可能去传统新闻媒体的机会少了,但是如果现在传统新闻媒体还招人,你还去么?可能你也看不上了。

我还怀疑,用人单位是否会那么看绩点,而不看一个人的实践能力?而且也纳闷,如果大学生都在同质化竞争,那这个标榜自我创新的一代,怎么就没有人剑走偏锋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邀请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资深主笔,文章作者徐菁菁来和我做了一期播客。一起聊聊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也聊聊我们的观察。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之间的“军备竞赛”氛围如此浓厚,并带来“集体”的消失,和个人主义的盛行?

个人主义的背后,其实是学生在社会评价体系面前丧失了自我的价值体系。

我也不是劝今天的大学生佛系,而是要学会巧妙的竞争策略,不要只走别人规定好的道路。
 
如果将这个话题继续深挖下去,就谈到了我们的教育体系。时间有限,这期节目谈了80分钟,我们还有点意犹未尽。就请你来听一听吧。
 


新气集ThinkAge



「新气集ThinkAge」每一期都找来身上自带话题的嘉宾对谈




点击下方小程序可收听最新一期节目




本期嘉宾

徐菁菁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

在本期节目中,你会听到

07:40 过去与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

32:09 内卷化竞争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46:20 大学生追求绩点与学历的原因

48:45 绩点和工作能力有必然的联系吗?

53:30 谁能帮助年轻人实现个人梦想





扫码收听

三明治专属邀请码:SWCN




节目音频编辑:备备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15岁)






收听「新气集ThinkAge」往期节目

Vol.9 刘小璐:我在“内外”做的其实是内容创业

Vol.8 沈洋:社会建构中的母职和父职


Vol.7 和旅行了十年的猫力聊聊过往和现在

Vol.6  钱佳楠:我不是改写命运的代表

Vol.5 不断迁徙的跨国妈妈如何保持写作?

Vol.4 这个秋天,是否还送孩子到英国留学?

Vol.3 和简里里聊聊夫妻创业这件事

Vol.2 傅真:文艺女青年生娃之后

Vol.1 离开上海,年轻人的生活会怎么样




「新气集ThinkAge」每周六晚上8点更新
在以下平台可以收听:苹果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
网易云音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