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不惑之年”的特区智慧城市“棱角” | WeCity档案

WeCity未来城市 腾讯研究院 2020-10-25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深圳在过去40年的城市发展中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创造了很多奇迹,同时也被赋予很多意义。从一开始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喊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到作为领头羊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再到作为“秒批”和“健康码”诞生地引领城市数字治理的风尚,现在深圳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转轨中继续充当着城市创新的改革旗手与城市竞争的关键角色。根据腾讯发布的《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20)》,深圳在全国数字指数排名中保持在前两名内,在产业互联网和用云量上分别排名第三,数字政务领域也仅次于广州位居国内城市第二。深圳作为一座“白手起家”的移民城市,何以从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过渡中继续活跃于浪潮之巅?通过对深圳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和细节分析洞察,WeCity未来城市研究组认为,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智慧城市建设特色与汇聚全球智力创新资源的开放视野,共同促成了深圳智慧城市的发展。


治理与经济的“数字协同”


深圳在“十二五”期间便提出建设“智慧深圳”的目标,并制定了《智慧深圳规划纲要(2011-2020年)》,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推进智慧化城市管理及社会服务应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和智慧产业两大生态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产业共繁荣格局。“深圳云”在本纲要中首次出现。2016年,《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按照规划,到2020年,深圳市要建成国际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全程全时的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建立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支撑体系,信息经济创新活跃,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2016年底,全国首个新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在深圳正式上线运行,平台集城市大数据运营、城市规划、综合管理、应急协同指挥等功能于一体,技术、业务、数据高度融合的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综合协同管理和服务平台,以市区两级中心协同联动的方式,通过对政府数据、社会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的融合分析,支持跨领域协同指挥,以及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态势预测、事件预警和决策支持,提高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指挥能力,形成“平战结合”的运行管理新模式,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标当下全国各城市推进的“一网统管”,严格意义上讲,早在2016年,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就已敏锐地洞察到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价值与前景。

2018年,深圳印发了《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紧紧围绕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定位,以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为重点,强力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到2020年,实现“六个一” 发展目标:“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与“一屏智享生活”。如联系《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对2020年深圳信息化提出的发展目标,“六个一”的本质依然是围绕数字治理、数字服务、数字产业与数字生活,更为强调的是数据共享、体验便捷与治理高效。2020年7月,深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5年)》,《意见》指出,力争到2025年,深圳新基建的建设规模和创新水平居全球前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智能泛在、融合高效、科产协同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深圳还相继出台了《关于率先实现5G基础设施全覆盖及促进5G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5G产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圳市5G应用示范项目的通知》《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 等专项文件,加快发展5G、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至此可以看出,深圳智慧城市建设在过去近十年的核心与宗旨始终是围绕两大主题:一是积极拥抱数字技术,但强调技术与城市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二是将智慧城市建设融入数字经济发展进程,通过多方协作以构建智慧城市发展生态体系。

对于深圳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一直产生着循环互动效应。深圳自上世纪90年代初便以信息产业作为突破口,制定一系列措施及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随着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培育了一批ICT龙头企业如华为、中兴等。而以腾讯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的相继诞生,使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深圳各行各业得以迅速响应并落地,推动着金融、交通、物流、制造、医疗等各传统行业迅速数字化转型。此外,政策支持、产业资本、风投参与的孵化器、智慧产业园、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的涌现,也一度成为深圳智慧城市创新腾跃的重要支撑力量。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在疫情影响下逆势增长,实现增加值403.54亿元,同比增长4.9%。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在国内兴起,深圳作为广东“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与全国首个“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以数字政府改革为抓手,从数字治理、政务服务、营商环境优化等入手,不断刷新智慧城市发展的里程表。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秒批”改革、首创“秒报”模式,从“最多跑一次”到“不见面审批”,从落户“秒批”到“三十证合一”,深圳“数字政府”建设打通了全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圳打造了全市统一的移动政务服务平台“i深圳”App,汇聚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为市民提供“一屏一账号”线上服务统一入口。此外,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已经初步具备支撑深圳城市运行的各项基础能力,接入了全市63套系统,汇集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25万多路视频数据,通过通信联动、数据联动、应用联动和物理联动的方式,实现各级指挥中心互联互通,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体化指挥平台。疫情期间,深圳还专门推出了“深i您”与“深i企”服务市民和企业的小程序,从健康码出行、复工复产、政策兑现等全方位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市民与企业提供移动政务服务。

除了顶层设计的聚焦与执行,以及社会创新力量的推动和参与,深圳通过对其制度优势的充分释放,率先在立法层面积极推进面向数据权利方面的创新探索。2020年7月15日,深圳市司法局在其官网公布《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条例》),《条例》共7章103条,包括总则、个人数据保护、公共数据管理和应用、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据安全管理、法律责任以及附则。《条例》首次提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依据法律、法规和该《条例》的规定享有数据权,数据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数据的自主决定、控制、处理、收益、利益损害受偿的权利。这是国内城市首次提出和确定“数据权”的相关条例,也是深圳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期面向数据世界的一次“破壳”。


数字治理的“深圳速度”


“秒批”是深圳在数字政府改革领域的重要符号,不仅体现了其对于效率与速度的关注,同时也凸显了其对改革创新的深刻理解。自2018年以来,深圳市依托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打造的一体化“整体政府”,以“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为目标,推动深圳市政务服务“秒批”改革,进一步缩减办事时间,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能够实现即时办结。截至目前,深圳已在人才引进、高龄津贴申请、商事登记、网约车/出租车驾驶员证申办、民政、残联等212个事项上实现了“秒批”,196个事项实现“秒报”,真正做到了24小时不关门。近日,深圳还推出“秒报秒批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首批试点包括变更高龄高人补(津)贴、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申领等58个事项,申请后最快4个工作日完成审批。

疫情期间,腾讯于2020年2月7日首次在深圳基于“深i您”小程序推出的健康码是“深圳速度”的又一例证。通过建立统一的健康码业务规范和数据采集标准,面向民众、数据采集员、数据管理员三类人群,方便疫情期间民众出行,也助力政府掌握市民健康数据、及时为市民提供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首次在深圳上线的健康码不仅呈现了面对城市危机时刻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数字时代的城市治理提供更为适恰的解决路径。目前,“深i您”小程序注册用户超2700万,亮码次数超3.5亿。

除了个人出行服务外,深圳还推出了“深i企——精准服务企业”响应平台,围绕企业申报、金融服务、惠企政策服务、员工健康管理等为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支持。截至2020年5月底,惠企政策查询及办理功能访问量近16万次,“惠企16条”申请办理访问14.45万次,累计收到来自全市3272家企业的4432件诉求,办结4364件,办结率98.4%。开通市一级账号41个,二级账号286个,全市、区涉企部门已全部接入,并上线了工单“好差评”功能。目前,“深i企-精准服务企业”平台累计访问次数超350万次。

深圳的智慧城市实践表明,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期,要充分把握与领航城市在全球范围内高度竞争时期的坐标与航向,不仅需要具有冒险意识与企业家精神去设计和制定城市未来战略,同时,面对不确定性以及突发危机,城市从决策层到生态系统都需要具备对城市运行的敏感度,并积极向数字技术与数据世界寻求解决方略与创新资源。工业时代的深圳因为对劳动力与资本的价值认同,从制造业车间流水线出发,以超常规的“深圳速度”完成了过去40年的高速发展,而在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数字化转型“常规议程”的当下,数字时代的深圳需要快速完成对数据作为市场要素与权利要素的价值认同,从数据世界的生态建构出发,在大湾区以及全球城市竞争序列中重新定义自身作为“特区”的角色与位置。

深圳的智慧城市实践本质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开放姿态超越发展本能面向数字时代的改革创新实践,深圳的智慧城市成功本质则是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意识形态、制度与文化背景的城市主动融入全球化发展轨道并讲述数字中国故事的成功。


Wecity观察与建议


1 / 产城融合成为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从深圳的智慧城市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没有独立存在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没有独立存在的数字经济,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涌现的数字技术,并充分把握全球科技与城市竞争的脉搏,推动智慧城市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竭力构建智慧城市的生态系统,成为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推动智慧城市与数字经济的互动发展,不仅仅止于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驱动数字经济繁荣,也不止于数字经济创新反哺智慧城市的技术创新。深圳的智慧城市实践证明,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推动面向未来城市治理模式与运行方式的有益探索,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反过来激励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价值思考,比如对个人隐私保护、数据权利立法等。

2 / 智慧城市的建设保障不只体现在机制,更体现在法制

国内外诸多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行动方案中,都会将“组织保障”列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重要内容,国外如迪拜、伦敦等均设立了专门的基金会、理事会等机构,国内主要以专委会、领导小组、智慧办等为主要组成部分。2016年深圳市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以此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决策、协调与智力支撑。除此之外,深圳市也在积极发挥其作为计划单列市的权限与制度优势,如发布《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通过对数据权利归属的规范与确认,更为前瞻性地从法制层面为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扫清障碍。

3 / 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处理人、城市与技术的关系

全国首个健康码诞生在深圳,其本质是对人、城市与技术关系的重建,创新性地结合了在非常时期人的流动模式、城市治理模式以及数字技术的赋能价值,深圳给出的是一个面对城市危机时的正面案例。而疫情期间,我们同样关注到反面案例,比如在个人数据采集上因有意或无意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比如在健康码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场景上,对数据的不当使用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忽视;比如不同城市对健康码的应用模式、数据模式以及互认方式存在差异和壁垒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而言只是一些涟漪或插曲,但本质却关乎城市公共服务部门以及技术研发机构是否具备“科技向善”的价值认同,是否真正体察到数字时代的人与城市正在进入一个“适应期”,并且这还将是一个不短的过程。

   注释:

http://www.gd.gov.cn/gdywdt/zwzt/szhzy/jytg/content/post_2906394.html

http://www.cac.gov.cn/2020-07/17/c_1596540007333070.htm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19-03/22/content_21494170.htm

http://www.sz.gov.cn/szzsj/gkmlpt/content/7/7995/post_7995550.html#1924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807181892792020&wfr=spider&for=pc

http://www.gov.cn/xinwen/2019-08/18/content_5422183.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962223961884277&wfr=spider&for=pc



WeCity未来城市

WeCity未来城市是腾讯研究院旗下的城市研究集群,也是腾讯智慧产业的顶层设计概念。我们依托于腾讯领先的前沿技术与丰富的产品实践,致力于在数字政务、城市治理、城市决策和产业互联等领域提供思想洞察和交流平台,为建设和关注未来城市的群体提供决策参考。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可以来稿或与我们沟通您的所思所想!


联系地址:tencentresearch@tencent.com


/ 往期文章


/ 腾研报告


2020数字中国指数 | WeCity未来城市2.0 | 未来交通白皮书 | 2020腾讯人工智能白皮书 | WeSpace·未来城市报告 | AI生成内容发展报告 | 疫情期间全国居民消费和复工情况调查报告 | 2019腾讯区块链白皮书 | 2019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报告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