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化能给乡村振兴帮上什么忙?听听 7 位专家怎么说

腾讯研究院 腾讯研究院 2021-01-15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20年12月29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如何运用数字化力量,弥合城乡发展数字鸿沟,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为了在新发展格局下准确把握农业农村改革规划形势和重点,探索数字化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互联网经济学研究联盟、腾讯研究院、CSIG公共战略研究中心近期联合举办了“数字化助推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专家赵春江,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许世卫,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霍鹏博士,腾讯企业微信行业总监谭旭,腾讯农业行业资深架构师卢志坚分别作了主题演讲。腾讯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星博士主持会议。

赵春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数字技术将和农业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作为变化特别快的生产力要素,它与农业融合带来的是农业的数字革命。农业的数字革命可以成为农业的第三次绿色革命。目前,农业数字革命带来两个直接性的影响,一个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智慧农业,以产业的升级提升为主要特征。另外一个是农业的数字经济,目前,农业的数字经济发展很快,体量不小。2019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规模是5778亿。我们团队根据目前数字技术应用发展综合预测,2025年是1.26万亿,2035年是7.8万亿,2050年是24万亿。在后疫情时代,发展数字经济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常典型的特征,所以我们建议农业也要把数字经济的问题作为首要问题来考虑。
信息与技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要素。2012年我国贫困人口接近1亿,到了2020年11月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这是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上重大变化。过去很多人穷得吃不上饭,现在脱贫攻坚把我们国家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解决掉了,还是1亿人的巨大规模,这在全世界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信息技术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通过信息网络把好的技术带到了贫困地区,二是通过农村电商,把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以很好的价格卖到了城里,发展了当地产业。现在脱贫攻坚的任务已经完成,按照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接下来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各个方面。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20字方针,我们进行仔细分析,认为跟乡村振兴有关的许多因素里,政策排第一位,第二是资本,第三是技术,第四是信息。信息在未来乡村振兴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是促进农村地区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二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三是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四是支撑乡村发展模式创新。五是用大数据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从战略上考虑构建智慧农产品供应链。我们国家在农产品供应链方面和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冷链物流水平、减损降耗等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新冠疫情之后,正常的市场波动,也很容易造成人们对粮食和农副食品供应问题产生恐惧心理。因此,要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作用,基于生产大数据、加工大数据、流通大数据、消费大数据,加快布局建设“生产源头可追溯,流通过程可控制,供需平衡可保证,应急需求可响应”的智慧农产品供应链。 

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首先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乡村必须有基础设施投资,尽管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城市建设投入相比远远不够。目前,新基建的投入主要还是在城市里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金投入的边际效益、技术投入的边际效益在城市更为明显,但是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我们不可能实现我国全面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因此,必须将农村作为我国新基建的一个重要的领域。除此之外,数字乡村建设还要围绕产业、服务、治理、文化等,进行以应用场景为核心的数字应用系统布局。

王小兵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

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立足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数字乡村发展迈出了革命性的步伐,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效。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电商高速发展。2019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比重已达10%。二是智慧农业应运而生。智慧农场、无人农场破土而出,消费互联网不断向产业互联网延伸和拓展。三是数字治理扎实推进。行政村“雪亮工程”覆盖率达到66.7%,“智治”正在创新完善法治、德治、自治基础上的乡村治理体系。四是信息服务加快普及。行政村的宽带比例达到98%,2019年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率为74%,手机正在成为“新农具”,数据正在成为“新农资”,直播正在成为“新农活”。
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定位。一是要紧扣“三新”进行定位。“三新”是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从发展新阶段看,大数据已经成为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从新发展理念看,全球农业进入第三次绿色革命的数字化时代;从新发展格局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消费需求潜力、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需要数字技术提供强大支撑二是要紧扣“一个主题”进行定位。这个主题是高质量发展,对于农业来讲不要仅仅要强调质量,还要有数量做到产量高、质量优、生态绿、效益好、竞争力强。要以信息革命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是紧扣“两个基本实现”进行定位。首先是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把“四化”比喻成一匹骏马的四条腿,如果农业现代化是瘸的,再好看的马也跑不起来。其次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紧扣三件大事进行定位。第一件大事,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在这期间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二件大事是农业现代化。第三件大事是农村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要让农民分享信息化发展的成果,让他们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建议。我觉得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未来五年,起好步、开好局至关重要。在这里,我建议从五个方面抓好落实,同时还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两件大事。一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尽管网络基础设施较好,但还要注意大数据、新基建、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包括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过程的数字化。二是抓数字资源建设。未来数据源头最重要的是物联网,当然还有互联网的数据,数据的获取、分析、应用要打通。在日本把它翻译成“活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数据不是死的,要把它用活。三是抓应用场景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预测预警和优化投入要素结构两大核心功能,确保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疫病防控、精准作业、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见到实效。四是抓智能设备建设。加大对智能装备购置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投入力度,以此带动国产化,促进量产,降低使用成本。五是抓队伍建设。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

许世卫

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什么是数字乡村?以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为基础的农村社会、经济、人文、生态新形式,是客观乡村的数字存在方式。乡村一定有村庄、农田、河流等各种场景,自然乡村怎么变成数字乡村呢?我认为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里的基础设施数字化,二是乡村产业数字化,三是乡村管理数字化,四是服务数字化。当然还有人的数字化。  
数字乡村的关键技术。数字乡村没有独立的技术,但其中一定有支撑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体系,数字乡村建设有大量技术需求。一是乡村数据获取关键技术。农村环境复杂,跨区域、多类型、高成本,在这样的场景下更要创建乡村数据获取方法,突破乡村数据获取关键技术。二是乡村大数据基准化处理共性技术。农村的数据是不连续的,不系统的,需要突破基本层面数据的汇聚、数据展示共性技术。三是乡村产业升级数字化技术。它的产品类型多、个性化要求高、数字化融合难,这需要我们突破一系列的生产、加工、储运数字化融合技术,包括与种植业技术、养殖业技术、资源利用和全产业链技术的融合。四是乡村治理管理数字化技术。包括一体化的应用管理系统,克服乡村管理系统碎片化问题。五是乡村服务数字化技术。建立支撑乡村各种服务的支撑数据和技术,创建各种适合农村的信息服务产品。

数字乡村建设的未来展望。一是数字乡村概念的提出一定会显著提升乡村的发展水平,缩短城乡之间的差别。地方盆景将逐步演变为亮丽风景我们现在的示范很好看,将来的无人农场、数字农场、数字果园、数字渔场一定会涌现出来。数字农业成熟后,将来种地的人会变少,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本也会越来越低。二是数字乡村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在顶层设计、人才队伍、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方面做大量工作。数字乡村建设要避免四大误区,认为技术能改变乡村的一切,认为有了数据就建成了数字乡村,认为数字化转型可以立竿见影,认为数字化建设只是信息部门的事情。三是未来大数据始终占有核心地位。四是下一代智能技术需要有更大突破。刚才进来时需要扫我的行程,有没有不用填写的、更好的方法呢?比如用系统自动识别语音,甚至识别地方口音,如果能做到这些,农村上亿老人就可以摆脱智能手机“困境”,从另外一种通道进入数字化社会。

马九杰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数字化发展背景下需要“轻资产”的乡村振兴模式、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要用数字化手段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的均等化,同时保持城乡的功能差异化和景观差异化。农村之所以脆弱,之所以凋敝,原因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但是,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采取传统基建方式,实施一些以“混凝土”工程为特征的基建项目,把乡村景观建设得像城市一样,还是采取新基建的方式,推进数字化基建?传统基建一方面可能遇到规模不经济问题、利用效率不高问题,特别是对偏远的、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农村而言,大量的、分散的实体基础设施投资可能是不经济。区域发展中依然要遵从产业集群、地理上的经济集聚规律。这样,对乡村振兴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乡村振兴带来了挑战。现在,数字化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经济社会恰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机遇。可以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工具实现城乡的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同时又能够保持城乡功能的差异化和景观的差异化。
数字乡村发展需要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需要构建与数字技术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需要“数字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有两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一是数据。要完善数据制度和体系,要建立数据资源产权界定、价值评估、价值核算、交换交易和隐私保护的规范、方法,推进数据资源价值化开发,促进乡村场景的数据价值化与治理,探索合理的数据价值分配机制,推进乡村数字平台架构的投融资创新。二是数字包容。城乡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区域之间存在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成因有很多,如地区间、人群间数字基建的差距、数字服务供给的差距、数字化工具的可得性、数字技能和数字化工具使用能力的差别等。数据差异也是导致数字鸿沟的一个重要原因,数据在不同人群间分布不均,低收入、老龄化人群,接触数字技术、数字工具的机会少,数字痕迹也稀缺,数据覆盖少,基于数据的个性化、特色服务也少。所以,促进数字包容,需要开发针对边缘人群、地区的数字化工具,开发适合老年人、识字少的人听读、语音方面的智能工具,减少数字工具的排斥性,增加数据的包容性。
数字乡村建设需要考虑把基本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目前许多地方在推进数字乡村试点,但是数字乡村试点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过于笼统、“标准化”。不管是东部、西部、欠发达还是发达地区,往往是按照国家数字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定来制定方案,甚至是照搬下来的,没有将基本的规定和地方性的个性化要求有机结合,特色化不足、针对性不强。不同地方的数字化基础条件和数字化产品功能需要不一样,需要有不一样的数字化路径和模式、产品。二是太“个性化”。比如说本来是数字乡村的发展方案,只把某一个行业的电商或智慧农业作为数字乡村发展主体,体现不出乡村振兴的全面要求,和乡村治理、公共服务没有很好的结合。太标准化、太个性化对乡村振兴都不是好的事情。没有标准化,可能不利于数据采集、数据加工、使用,但是太个性化就起不到乡村振兴的目的。另外,不同地方也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恰当的支持政策、保障机制等。

农村数字科技投融资问题。数字乡村发展也需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不同地方的数字化乡村振兴投融资能力不同。贫困地区、西部地区财政不是很充裕,数字乡村发展中投资是一个挑战,数字化发展资金是短缺的。需要探讨如何把社会资本和公共投资整合起来,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投融资创新;需要探讨如何构建合理的数字乡村平台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和利益分配模式,既可以推动企业盈利又能够推进乡村数字化发展。

霍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博士
加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程,构筑城乡一体数字经济大循环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国民经济增长动力加速转变,农业部门劳动力老龄化与兼业化趋势日趋显著,农药化肥等要素投入对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收入增长带动效应不断减弱,农业农村需要新的增长驱动力以实现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传统互联网增量市场人口红利衰减态势日趋显现,存量市场数字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愈发增多,进一步开拓农业农村 “下沉市场”成为中国数字经济、互联网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的必然之选实际上,加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程,构筑城乡一体数字经济大循环,既是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也是充分实现立足国内经济大循环,深度释放数字经济动能及信息消费潜力,以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应有之义和重点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接连实施“宽带中国”、“数字中国”、“普遍服务”、“网络扶贫”等行动计划,取得举世瞩目成绩,逐步构建完善了农村地区的网络底层架构,并以数字化方式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这不仅为农业农村全方位、深层次数字化转型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使农村地区成为中国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纵深。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相关应用的自发性扩张受限于既有社会经济结构的限制,无法通过自发消解和跨越技术成本、组织成本、交易成本等方式,实现对农业农村的全覆盖。因此,这就需要政企协力持续聚焦农村与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数字化应用的水平与能力,助力农业生产领域跨越“集成应用困境”,并加快研发“数字技能政策工具包(Digital Skills Toolkit)”,建立农村数字技能培育体系,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

谭旭

腾讯企业微信行业总监
企业微信关注连接,探索新的连接形态和连接模式,能把人、服务连接在一起。刚刚我们发布了一些面向政务场景的功能和能力,来重点覆盖乡村的方案,我们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基于业务场景大概做一个方案。二是在基层落地的时候农民端看到的是什么样子。三是农村村干部或网格化的人员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企业微信数字乡村方案核心就是希望最大程度简化百姓的工作量,大家不需要下载很多东西,可以继续使用微信APP。从目前国内形态来看,可能对于大众来说微信已经是他们最会使用的数字化工具了,我们希望他们能继续在数字化工具中享受到更多有温度的服务,能有更多的数字化业务状态。
整体来说,我们的方案是自上而下去做联动的,也是更多地去配合基层治理的相关目标。希望用企业微信(政务版)这个工具跟个人微信形成联动,在联动中把更多的业务放进来,比如居民上报办事的业务、党群服务中心宣贯工作等。通过整体性解决方案,可以给乡镇一级的基层一个更直观的数字展现,比如通过居民群(微信群)服务多少老百姓,解决老百姓多少问题,跟老百姓的互动频率是怎么样的,也能体系化看到有多少个“网格员”服务老百姓,看到他们响应的时间。在宜昌,全市超过1.5万多“网格员”全部通过企业微信和宜昌老百姓形成互动,包括小的机器人业务去做结合。

卢志坚

腾讯农业行业资深架构师
我们认为整个“三农”问题是很复杂的问题,不是仅靠一个数据中心和农业大脑就能集中控制和解决。基于腾讯这些年的经验,我们提出乡村智兴解决方案。在惠农服务方面,我们强调以人为本,以乡村村民为服务对象,打造了一款应用便民的数字乡村小程序。此外,腾讯还拥有广为人知的农村公益基金项目“为村”,为村民提供一些便民惠农服务。在生产基地建设方面,物联网的传感器可以对生产基地的天气变化、作物长势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异常情况进行智能预警,实现自动化远程控制和险情排除,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在农村综合治理方面,我们也提供了包括农业数据采集宏观经济分析、农村资源分析、村民画像等一系列的大数据模型。
我们打造了一个未来乡村体系结构。基础连接通过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基础资源。此外,通过集约化重新构建大平台、微前端、富生态的模式,实现服务空间里的高效交互。最终,聚焦在农民服务、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包括惠民服务、农技培训、乡村党建、专家咨询、农村农业大数据、农业互联网标准化生产的一系列模型和服务。
腾讯在未来农民、未来农村、未来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在福建浦城县,以浦城大米品牌作为切入点,基于乡村党建和农业补贴政策的方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在江门,为当地农村社区打造了社区服务平台,提供了在线看账本、零补贴投票问卷、垃圾分类文明随手拍等优化政务服务的民生小程序。在山东莘县,腾讯利用C端连接能力和生态能力打造农业产业基地,该基地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业生态合作等多环节为当地政府提供了完整的园区基地运营模式。

/ 往期文章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