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壮壮:北京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特别复杂
宋壮壮 设计师、帝都绘联合创始人
现代人几乎不再有纯粹的行走经验。
单车汽车火车飞机,各种载具与座驾,辅助我们完成地点间转移,效率至上,但剥夺双脚接触路面的机会。五花八门的导航软件,规制和计划好移动的方案,路线最优,但我们甚至失去了迷路的权利。
行走之于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卢梭说,只有行走时,他才能感到生命如此鲜活;《活山》里写,行走让身体“透明并且至高无上”。行走,尤其是独行,让生命可知可感,为思考创造时间与空间。
我们希望通过“都市独行”节目,企划三场独自行走,来重新反思行走的意义。不借助载具和座驾,摆脱技术化延伸;脚踏大地,回归本质的身体;关注附近,而非远处的风景。
第三期,记录了设计师、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宋壮壮穿梭于北京胡同的经历,以及他对城市线索、北京“citywalk”的看法。
在一个城市生活时间长了,可能就会觉得无聊,毕竟每天都是从自己家到单位两点一线,坐一样的地铁,回到一样的社区。北京这个城市往往被人诟病,无论是空间的丰富性还是趣味性,好像都差点意思,特别跟很多南方城市相比。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当“城市蘑菇”这个东西在网上被大家发掘出来并广为传播的时候,才会觉得北京还有这么神奇的东西,才会意识到自己原来无论是家附近还是工作单位附近,好像也有这样的蘑菇。蘑菇它就在路边存在着,但人们自己从来没有发现过。
更神奇的是,如果你想在网上搜一搜关于城市蘑菇的一些信息,你会发现根本找不到。直到去年城市蘑菇在网上被热议之后,大家才开始去做调查,发现它是北京市政设施的一部分,是热力系统的排气孔,有时你会看到蘑菇在往外喷气。
蘑菇这样的存在,其实在城市里边非常普遍,甚至是随处都是。我特别喜欢在城市里面走,去发现这些东西。这条街叫赵登禹路,以一个抗日将领来命名,北京拥有三条这样命名的街: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张自忠路。但我要说的是,这条路在古代的时候也是一条河。在这个地方并不是很明显,但如果你去到马路东边——西四片区——就会非常明显。你从胡同的西口出来往下走的时候,会有一个很大的地势差别:胡同是比较高的,这条街是比较矮的。为什么这条街比较矮?就是因为原来河的海拔比较低。咱们一般说到城市的地势,都会看到北京最高峰东灵山2303米之类的信息。
但其实城市里的微地形是很有意思的线索,就像刚才那条街一样,如果你从西四走到大街上,你会发现怎么往下有那么大的高差。可能一两米对于山来说完全微不足道,但是它对一个城市来说,好像是很大的一个下坡,背后暗示了原来这是一个水道。
北京,大家一直觉得它是一个很平的城市,但事实上,从通州到海淀也有十多米甚至二十多米的高差。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如果你在中关村的地上,其实已经到了通州大概10层楼那么高。
类似于微地形和小蘑菇这样的信息其实随处可见,我平常还是挺常像今天这么走的,在走的过程中我就会给自己设定一些游戏规则。我比较喜欢城市里面的文字,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城市街道上、胡同里、建筑上手写的那些文字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对这个字感兴趣?最基本的就是觉得这些字很漂亮,特别是一些写得比较好的。
我本身也是设计师,在北京还做过一项研究——我们选取了北京的八条街道,提取每条街道上所有的文字,包括你能看到的大到各种招牌,小到路边居民自己写的禁止停车之类的字。我们发现,在这八条分别两百米的街上,差不多都会有千八百字。
大家可以想一想,200米的距离你会走多久?可能两分钟。那你再想一想,这个800-1000字,如果阅读的话你阅读多久?其实也是差不多同样的时间。那么当时我就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就好像你完全可以把街道本身、两边建筑的立面想成两张报纸。在那之后我就更加有意识地到北京的各种地方去,每次选一个区域走走,去看里边的文字。
我干这件事大概从2020年初到现在,越走,越去找这些字,对字就越敏感。有的时候看到一个字,我自己都佩服自己——这些字我怎么能看见?这其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你只是匆匆路过,它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一个小房子,上面的石匾也已经被涂灰了,字不那么明显。但是如果你稍微敏感一点,就能意识到这是写着“藏经殿”,而且曾经是一个敕赐的,似乎级别还挺高。当然,现在它明显已经变成了一个大杂院,大概从门口你也能看出来里面的一个状况。这个寺本身肯定早已不存在了,这边还挂了一个文保单位牌,这其实是一个更加显著的提示——城市中的这些信息其实有各种各样的线索。
当然观察不只是体验城市的唯一方式,只不过可能我是设计师的缘故,一直以来比较习惯用眼睛来体验城市。可能有的人是用听觉,有的人是用味觉、嗅觉或者触觉。就像这样,触摸的肌理也不一样。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修过一门课,有一个思考方式叫做三部曲——看、想、问。比如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这个又想到了什么?然后想提问什么?
比如现在这个例子,看到大概一米五高的雪堆的白塔,堆的时候还把白塔寺的很多细节都勾勒出来了。下一步,我可以想到一些很直接的东西:这个白塔一定是在前段时间下大雪的时候堆起来的,肯定是附近居民堆起来的。然后可能在面对凸起来的这个地方的时候,发现雪没法这么堆,所以只能用泡沫来代替——很聪明的一个决定。这时候我想到了这些东西,那进一步我还要去提问,这可能是你更主动去做的一步。首先我想知道这是谁堆的?他为什么干这件事?为什么堆这个?他在堆这个的时候是不是需要看一看白塔再来堆一下?还是他已经对白塔足够熟悉,可以直接盲堆?
这方法可以运用在任何地方,让我们有意识地去干很多事,很多本来我们没意识到的事情。当然,刚才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提问的,它未必都是有意义的,可能就是一些特别鸡毛蒜皮的东西。但是随着你看得越来越仔细、越来越敏感,你想得越来越多,可能就会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被发现。
我觉得城市,哪怕是北京这样的城市,它也是一个提供给我们足够多看、想、问基础的空间载体。尽管现在如果你在小红书或其他平台上搜北京的city walk,大概率找到的是类似于白塔寺或者是前门这样的区域。但作为一个研究城市的人,我一直觉得北京的任何一个街区,哪怕是纯粹的居住区,都可以进行city walk。为什么呢?因为毕竟这个城市哪怕是新区,它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时间积累,有了成百上千人的参与、成百上千人的劳动,也有了成千上百人生活的痕迹,背后还有一些设计师和规划师。所以哪怕我们觉得最普通的区域,都有很多信息值得去city walk一下。
咱们现在马上要路过一个房子,是非常神奇的一种建筑。就在咱们左手边是东廊下胡同1号,就像刚才咱们看到的藏经殿一样,是那种很容易被忽略,但是仔细看看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建筑。首先你会看到这个房子挺高的,两层的房子并不罕见,但它比较罕见的是上面有个小亭子一样的东西。
当然如果你更敏感一点的话,你会注意到这个房子一些其他的特殊性。比如大门,你能辨认出这是个大门,但是底下已经被封上了。如果有一定经验的话,你就会知道古代建筑这个门上面一般都会有一个匾。咱们刚才看到了藏经殿的那个石匾,这块也有一个,很明显这个地方是有三个字被抹灰给抹上了,隐隐约约好像能看出来这三个字写的是“福音堂”。这个建筑本来确实是一个基督教堂——你会觉得这个房子更合理了,它的高度、方盒子一样的体量,以及这个高塔就都合理了。但它具体是钟楼还是什么其他功能,我并不是特别了解,关于这个建筑的资料也是少之又少。当然现在它已经是一个民居了,门口还挂一个牌,非常明确的一个提醒就是这是一个不可移动文物,是一个基督教堂。
北京的不可移动文物有3000多处,每天去看一个你都能看十年,历史建筑也有1000多处,加在一起是4700多处。如果你对北京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感兴趣的话,真的是有很多可以去探讨的地方。
一个很著名的代表就是我们左边的这座大楼,它跟刚才遇到的藏经殿、基督教堂不太一样,它的体量要大得多,而且它是一个现代建筑。这个房子也非常有名,叫“福绥境”。这是一个综合体,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住宅,就是把所有的这些功能都在一个楼里集成,里面除了住宅,还包含了很多其他功能,比如幼儿园、理发店、澡堂子、食堂等等,全都在一个楼里,基本上就可以理解为居民在这个楼里能解决很多的基础生活需要。
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了,这个楼现在保存的状况肉眼可见的比较糟糕。它大概是2005年的时候被认定为有各种消防安全隐患,开始把人往外清。但是一直到今天,快20年了,居民的腾退仍然在进行之中,因为这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同时,这个建筑怎么处理?它是50年代建的,有各种各样无论安全还是结构上的问题。这么大的体量到底以后能做什么?所以,无论是人的这个问题,还是建筑的问题,都有挺多探讨的空间。
现在咱们就绕到福绥境的南边了,今天天气还挺好,所以能看见在阳光照射下整个南边的建筑显得没有北边阴面的那么破旧,挺干净,甚至挺新的。你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它就是住着人的一个楼,好像不太会把它跟“鬼楼”建立起什么联系。其实建筑就是这样,房子固然是重要,但它毕竟是一个载体,只要有人在里边生活,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它,它就会一直处于一个挺好的状态。
现在从福绥境大楼出来,其实一直在白塔寺这边绕来绕去你就会觉得有点迷路了。刚才我自己走的时候也是想去找那个字,因为那个胡同里有各种各样类型的字。比如这个不太起眼的小门上就有很有意思的一类文字——门联。过去的居民喜欢在门上写这种对字,这写的应该是“和风甘雨,景星庆云”。过去这个字应该是有颜色的,但现在也没有什么维护,所以就很难被发现。
我们刚才从东西岔进来之后,一直到现在都在宫门口的范围内。东西岔、东廊下、西廊下再到现在的宫门口,一般你要进入到胡同的时候,都是从大街上到胡同里,这时候就有个特别明显的感受,就是无论大街多么喧闹,一旦你进到胡同里瞬间就安静下来了,这是很神奇的一个体验。
因为我从小就在胡同里长大,其实到现在为止也一直住在胡同里,所以胡同对我来说是非常亲切的一个地方。很多人其实平常工作太累了,回到山里,或者去露营来放松。但我感觉太累了,为了去山里,我要准备多少工作,为露营做各种各样的准备:买东西、制定路线、开车一两个小时……太累了。其实在胡同里走,就是我觉得最放松的时间。
今天咱们在城市里走的时候,你来看这些建筑、看这个街道、看其他人的生活,其实好像是一个探索世界的过程,或者同时也是一个向内的过程,是在自己找自己。
就比如我找字,我对文字的兴趣可能来自于我更小时候的一些经验,比如我妈妈教我写字,她书法很好。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更关注的那个东西,可能是你的兴趣爱好,可能是你的追求,是很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么城市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特别复杂、包罗万象,一定有能够跟你所感兴趣的、自己的东西契合的那一部分。它提供给你的就是一个宝藏,可能这部分宝藏在别人看起来不是宝藏,就是非常普通的东西。但是你找到它,它是属于你的,那么这个时候你是在探索城市,难道不是也是在探索自己吗?你看到了这个世界,具体来说看到了这个城市和你之间的关联,这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今天咱们走的这一段大概是两公里,并不是很长。我给大家讲的这些信息都是跟我自己有关的,是我感兴趣的。那么你走同样的这一段路,也许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信息,我也特别特别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去开发自己的城市。
北京这城市就在这摆着,它似乎是一成不变的,似乎就是那么一副面孔,但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己的北京。
推荐阅读
葛宇路:《生活在燕郊的人容易有一种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