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年7篇高水平论文!华农这个研究生“变废为宝”有一套!

乘风破浪的 华南农业大学 2022-04-20

福寿螺广泛入侵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入侵植物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扩散?

土壤重金属污染威胁粮食安全?

……

面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我校资源环境学院章家恩教授团队运用“以用促控”的思路“变废为宝”,有关研究成果以系列高水平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F: 9.038),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IF: 5.347),Chemosphere (IF: 5.778),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F:5.647), Food Chemistry (IF: 6.306)等国际主流期刊上。

而令人注意的是,这些高水平论文的第一作者均为我校资源环境学院2020届优秀硕士研究生——王家新。

做实验的王家新



 突破:以用促控,变废为宝 

广州的六月,正午刺眼的日光下,白色的温室大棚里热浪翻滚,不断涌出蹿升,向四周蔓延。豆大的汗珠像接力一般奔过脸颊、后背,研二在读的王家新正和课题组的同伴卢雪凝在生态农场里筛土、称重、装盆、喷水。为了保证添加了福寿螺粉和石灰的土壤所处环境的均一化,接下来的几天,他们都要围着温室中的盆钵打转了。

温室大棚盆栽实验
每年四月到十月,华南水稻主产区的稻田里水稻总会遭到福寿螺的啃食。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基础,导师章家恩教授想把以生态防控为主的研究方向转到资源化利用上。为达到“以用促控”,王家新首先开展了用福寿螺烧制生物炭的实验,但因制取的效率较低,他改将螺壳或整只福寿螺烘干后磨成粉,作为酸性土壤添加剂,用于改良酸性贫瘠土壤。
福寿螺样品
与此同时,他又另辟视角,从福寿螺肉中提取“第三营养素”——卵磷脂。第一批的卵磷脂提取实验,由于提取剂氯仿和甲醇导致粗品粘稠难以过滤分离而宣告失败,王家新继续寻找其它方法。

卵磷脂提取实验
时间来到2018年11月,广州已难觅福寿螺踪迹,王家新和他的同伴驱车前往江门采集。这批实验采用乙醇和正己烷作为提取剂,不仅解决了难分离的问题,还大大降低了毒性,为期九个月的实验终于画上了一个较为满意的句号。
在江门采福寿螺样品
同样是致力于农田安全生产和土壤修复,另一项利用水生花卉(再力花)与水稻间作的野外试验则持续了三年。漠漠水田,白鹭翻飞,足蒸暑气,斜风细雨不须归,历时三载,王家新和团队伙伴们研究发现间作多年生水生花卉能够改善稻田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稻田土壤肥力利用的可持续性。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等期刊上。

野外大田水稻/水生花卉间作试验在利用入侵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中心,他和小伙伴们来到韶关大宝山矿区,采集镉、铅、锌和铜等元素含量超标的土样和优势入侵杂草。

在那里,赤红色的横石河淌过上坝村,抛荒的稻田均一地裂出深缝。从样地挖出选定的植物后,他们轻轻抖落根系上附着的土壤颗粒,并进一步采集根际土壤。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充足的耐心和细心。于是,日头从一边迁到另一边,往往一采就是一整天。

将植物的粗根、细根、茎、叶以及土样带回实验室后,接下来就是持续的检测和数据分析工作。

样品检测与分析

由于前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文献阅读,在当地采样时,比起样品本身,他们更加关心身处水土已被污染的环境中居民的健康影响。这份担忧也鞭策他们尽快找到重金属污染治理策略和有应用前景或潜力的修复植物,并推广应用。

经过不懈的努力,六种具有应用潜力的植物被筛选出来。此项研究的成果以王家新为第一作者在Chemosphere上发表。

“资源化利用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做的是通过发现和提高入侵生物的价值,来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环境和生活。”他回顾道。


 历练:摸爬滚打、潜移默化 

王家新所在的广东省生态循环农业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壤生态、入侵生态、农业生态三个方向。一开始,他也换过几个不同方向。正是在不断的摸索中,王家新一点点找到了对科研生活的热爱。

出于对骆世明、章家恩等教授云集的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科团队的崇敬,王家新在落选浙大研究生后选择调剂华农。搭乘高铁飞驰八个小时,懵懂的他踏入这座陌生城市,见到了章家恩教授。当时的他没有想到,那场简单的面谈会开启自己之后上下求索的科研生涯,以及和导师章家恩教授四年亦师亦友亦知己般的交流、探索。

在章家恩教授眼中,王家新潜心钻研、思维敏锐、综合能力强。师生二人常常分享想法见解,也会相互发问、讨论和辩论,那种感觉就像“高手过招”般的畅快淋漓。

其实,王家新“初入江湖”时也只是“无名小卒”。他还记得,刚开始阅读数据库中的外文文献,仿佛面对“藏经阁”中拾到的“武林秘笈”,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此,他坚持每天精读一到两篇,最终量变引起质变:他不仅能够精准地理解作者的观点,而且乐在其中。而面对批语为“逻辑混乱,表达不清,重写”的论文,他开始一遍遍地打磨、重写、修改,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摸爬滚打的通关之路……

所在导师章家恩教授团队成员合影

嘀嗒,嘀嗒,墙上时钟的时针滑过10点,泼墨夜色下那一盏灯还亮着。章家恩教授打开王家新的论文,开始校稿。他总会斟酌每一句、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一定要确保没有问题,有时甚至会思考一两个小时直到深夜。这种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也影响着王家新,他习惯在提交稿件校样前再审读三遍。

而在稿件送审后的每轮大修,面对审稿人提出的各种问题,王家新会继续阅读文献寻找依据,对文章加以修改或补充,又或者“引经据典”,一一辩驳审稿人的某些观点。每一次与审稿人“过招”仿佛是在擂台比武,每一次的比试都增加一层功力,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学习助力。

每当得知他的稿件被成功接收,章家恩教授都会向王家新表示祝贺。即使已历经七次,他在论文发表后那如雨过天晴的心境始终如斯:“当发表的研究结果能够对研究者、读者提供参考、启发或新的研究切入点,或者能为实际生产和应用做出一点贡献,我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未来: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王家新从小爱到田间地头玩耍,家乡大朵大朵的白云定格成他心头最美的记忆,也埋下今后与生态学研究结缘的种子。在大三面临工作与升学的抉择时,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他决定选择科研这条道路。

尽管在家人、老师、朋友眼中,王家新都是一块“科研的料”,但读研过程中的煎熬他仍然熟稔于心。每当与困惑和压力不期而遇,他总会扪心自问:我不会放弃的,对吧?

一次又一次,直到最终,他坚持了下来。

2019年1月,王家新获得为期8个月的国外访学机会。在那段时间,他跟随美国农业部林务局森林水文生态研究专家欧阳颖研究员从事森林水文生态模型方面的研究。他们常常到野外观测,采集数据,建立模型,预测走向,再验证模型的可行性。这段经历更坚定了他从事生态研究的想法,也为之后的留学深造打下基础。

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开展森林水文生态实验

2020年1月,王家新如愿拿到了美国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的博士全奖offer。由于疫情,目前,他暂留在导师的实验室做科研助理,继续开展入侵植物生物炭在环境污染修复机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人说,王家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到专科院校或高职院校去任教。但是他意志坚定:“就这样结束了吗?到此为止吗?——肯定不行,这才刚刚开始”对王家新而言,用“优秀研究生”所凝结起来的过往只是写了一个序章而已。在科研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未知在等待他去探索,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任重而道远。



采写 | 融媒体工作室 罗婷婷 黎育苗 胡可欣 冯婧予

图片 | 融媒体工作 张嘉雯 部分来源于受访者

微信编辑 | 融媒体工作室 罗婷婷

责任编辑 | 费思迎

审核 | 方玮

审定 | 郭灼

  点亮在看和赞,为优秀同学打cal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