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年度人物!这两名华农学子实力出圈
又到岁末,又是年终
2021年,华农学子优秀依旧!
在广东省教育厅举行的
“2020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中
我校本科毕业生沈敏贤、
博士毕业生宋施豪获
“2020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
虽已毕业,但母校仍在心间
曾记否,那些年,我们在紫荆校园里
曾一起扬帆逐梦,发光发热
滑动指尖,跟随小新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1
宋施豪:
走进田间地头,守住科研初心
出身于河南农村,宋施豪从小便切身体会农民的艰辛与劳累。怀着为祖国“三农”事业出一份力的初心,宋施豪2015年考入华南农业大学,开启了他在华农长达7年的学习生活。
宋施豪,中共党员,植物保护学院2021届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曾获2018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获第四届赵善欢奖学奖教基金优秀研究生学术奖、“2020-2021学年度广东省优秀学生(研究生阶段)”和“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称号。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并列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其中已授权专利13项。现已入职中山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要向农户多请教”
青枯病是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主要症状为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青枯病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市普遍存在,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何防治青枯病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要课题。宋施豪在华农的实验室生活,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研一入学,接触课题已有一段时间的宋施豪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逐渐有了信心,便在某天满怀希望地去找导师讨论,汇报目前成果。“课题背景阅读调查不够、实验思路无创新、实验方案过于理想化。”导师的评价犹如一盆冷水将他瞬间浇醒,让他领会到,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光有献身精神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具备严谨的科研思维和扎实的知识储备。
在日以继夜的努力中,宋施豪慢慢找到了研究生生活的节奏,研究思路与实验操作逐渐步入正轨。为了解青枯病在生产实践中的真实表现,他深入青枯病的常发地区向农户了解情况,足迹从广东省内一直延伸到海南、重庆等地。“真正的田间防治实验和实验室中的研究是截然不同的,只有走到基层,亲眼看到并且了解到,你才能知道这个病的发生情况。”宋施豪说,“农户们可能说不清楚具体的机理,但涉及到病害的相关情况,还是应该多请教他们。”
宋施豪与实验苗
最终,宋施豪从全国43个市县成功采集到土壤样本86份、筛选生防菌菌株64株,进行温室生防效果检测。炎炎烈日,塑料大棚温室中热气蒸腾,汗珠挂在脸庞,但宋施豪只是耐心而细致地观察着生防检测用的茄子苗和番茄苗。从种子到萌发、从致病菌接种到生防菌接种、从发病记录到数据处理,历时三个月,宋施豪最终筛选得到了4株高效生防菌株,并从生防菌中分离得到两种活性化合物,为之后的大田防控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认准方向,坚持下去”
博士阶段的宋施豪深入研究青枯菌的致病及调控机理,在青枯菌的群体感应致病机理方向不断突破。超乎常人的热情与耐力,让宋施豪一步步靠近理想的实验结果。通过构建报告系统,发酵提取分离与鉴定,宋施豪分到一个小分子化合物——邻氨基苯甲酸。它是细菌氨基酸代谢常见的化合物,然而此前从未作为一种群体感应信号被报道过。
宋施豪在华南农业大学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
“不要盲目跟风追热点,要有所坚持,认准研究方向,坚持做下去。” 在卢永根院士、刘耀光院士等前辈事迹的鼓励下,宋施豪守住寂寞,耐心地一点点向前迈进。在持续的探索中,他最终发现邻氨基苯甲酸作为群体感应信号,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能够调控青枯菌其它群体感应信号的产生,还能够有效抑制甘蔗鞭黑粉菌的有性配合和菌丝形成。
这一发现揭示了邻氨基苯甲酸作为细菌细胞通讯信号与细菌-真菌跨界通讯信号的双重功能,为细菌和真菌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并推动青枯菌的防治研究向前迈出一大步。研究成果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顶级学术期刊《The ISME Journal》发表,标志着宋施豪的博士阶段实验获得成功。
“还想继续做”
“还是想继续做,还有新的发现需要继续往下挖掘。”
进入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宋施豪,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在青枯病防治研究领域开展科研工作。他认为,博士后阶段对他而言是从博士到独立PI(PI为“Principal Investigator”一词的缩写,指对所负责的项目有主导权和指导权的个体)的过渡与缓冲,是一个继续成长的机会。“如果让现在的我在一个独立平台去带学生的话,我还没有那个信心把它们带得很好。”
从本科生、硕士到博士这一路走来,宋施豪谈起自己最大的感受:“本科阶段,你只需要‘知道’;硕士阶段,你需要在‘知道’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把它做出来;到博士阶段,就需要探究如何才能‘知道’。”
农业科研之路漫漫。宋施豪说,作为一名党员,自己将以服务“三农”为使命,不畏困难、继续前进。
2
沈敏贤:
不负青山,不负时代
沈敏贤对环境的情愫源于山西右玉县历任县委书记接力植树的故事。在19任县委书记的“绿色接力”下,右玉县的森林覆盖率从不到0.3%提高到54%,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塞上绿洲”。这个奇迹般的故事让她的内心产生了极大震撼。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环境工程”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我想接下他们保护环境的棒,创造更多的环境奇迹。”
沈敏贤,中共预备党员,资源环境学院2021届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丁颖奖学金2次;一等奖学金4次、“三好学生标兵”3次。发布SCI论文3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现已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四年,做好一件事
大学期间,沈敏贤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之中。除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她还会自己定期设置学习任务,保证吸收消化课堂上的每个知识点;同时扩充知识面,搜寻资料,阅读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她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前三年平均学分绩点为4.30,专业排名第一;荣获国家奖学金、丁颖奖学金2次;校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3次。
通过课程学习,沈敏贤意识到技术的革新是环境保护的新引擎。大一刚刚结束,她就加入课题组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最初,沈敏贤主要依托导师项目,开展对猪场尾水产生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并主要负责完成了由污泥制备的生物炭的催化性能探究,最终作为第三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论文。大三时,沈敏贤跟随导师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对电镀行业废水处理产生的重金属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研究,经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等步骤,深入拆解课题,尽量独立解决实验问题。最后,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将研究成果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和《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两篇高水平论文。
沈敏贤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实验大部分时间都在课余及寒暑假进行,在繁忙的学业下兼顾科研绝非易事,但对实验结果的好奇,总能让沈敏贤再挤挤时间。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她都留在学校开展实验;开学之后,“没课的时间基本上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往实验室的路上”。有人曾问她:“你这样不累吗?”她笑着回答:“在做有意义的事就不会觉得累。”四年,她用全部精力不知疲倦地做好一件事,那就是资源环境研究。
“环境人”,当志远
“生逢其时,身负重任。”在沈敏贤看来,“环境人,当以天下为己任。”学业之外,沈敏贤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她作为队长和队友开展了乡村振兴主题“三下乡”调研,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记录变化。期间,她和伙伴们重点调研了农村生态环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的变化,所写调研报告获“优秀调研报告”奖。
2021年,她参加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乡村振兴代言人”评选活动,成为了10名代言人之一。作为代言人,村口村尾的民生大小事、乡村振兴的重担,不断督促地她将自身所学融入乡村振兴建设当中。而身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子,沈敏贤立足“三农”,解决“三废”问题,致用所学所知去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这是我有能力去做,且应该去做的事情。”
近年来,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这使得沈敏贤在环保路上走得更坚定、更有底气。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她通过在校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清楚自己“有能力也有责任奋斗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最前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一名环保人,沈敏贤说,自己愿将青春融注每一片绿水,将汗水洒向每一条江河,“我愿行大道,立大志,笃行致远,砥砺前行,为绿水青山致力一生。”保研至清华大学的她,将坚定不移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在青春的沃土上
他们把优异答卷
誊于田间大地
写进绿水青山
身为榜样,他们激励着更多华农学子
无惧风雨,砥砺前行
一年将过,无论你是冲刺考研,还是备战期末
无论你正忙于实验,还是努力刷题
千言万语都汇成一句:同学们,加油!
期待下一个官微人物,是你!
往期回顾
华农,第一!
7项一等奖,历史新高!
文字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周彤 曾晓茵 谭炯昭
图片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巴德玛斯琴 部分源于受访者
制图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陈美妮
微信编辑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周彤
责任编辑 | 费思迎
审核 | 陈芃辰
审定 | 郭灼
点赞⬇️ 在看⬇️
同学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