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国家级荣誉+2!
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推介展示活动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三下乡”活动,形成了一大批工作基础好、带动效应强的优质项目。“三下乡”活动日益成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民心工程,成为深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
为总结经验、激励先进,2021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广电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推介展示活动。此次公布的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涵盖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科技兴农、健康义诊、法治宣传等领域,工作基础好、群众评价高、带动效应强,充分展现了“三下乡”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
“和美乡风”社会服务项目
华南农业大学推动“三下乡”,社会服务和专业下沉农村,成功打造出从化社会服务模式。2019年,广州市从化区政府与华南农业大学签订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选择在鳌头镇帝田村和江埔街凤二村合作共建两个村级社工服务站。“和美乡风”项目由公共管理学院牵头负责,李锦顺教授为团队负责人。项目近年来在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主要包括“一站两堂三平台四基地”的“乡村治理”服务模式、“12345幸福食堂”的“幸福食堂”社区养老模式和“智库”服务模式。
“两堂”即幸福食堂和乡村学堂,幸福食堂是乡村社工站的自建食堂,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共建和慈善助力的模式,让乡村困难群众不再忧愁“午晚两餐”。乡村学堂则以形式多元的活动丰富村中老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村民在学习交流中不断提升自我。
华农社工研究生为留守儿童上乡村学堂
“三平台”即爱心地图、如愿行动、社区基金,利用从化民政的爱心地图和如愿行动平台,精准定位乡村每一位困难群众的家庭住址、服务需求等情况,以“助人自助”打造乡村社区自助互助网络。社区基金则是面向社区、企业、村民等群体广泛筹集社区发展资金。
“四基地”即村民议事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城乡融合实践基地,聚焦村民内生力量,积极开展和推广“乜都倾”村民议事协商模式,动员村民参与到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孵化乡村自治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创建乡村自治的活力品牌项目,打通专业服务下沉到乡村的“最后一站”。
幸福食堂为乡村困难群体解决“用餐难”问题,“1” 是建设运营好幸福食堂,“2”是建立“幸福食堂+美丽超市、社区基金”两个服务平台,“3”是凝聚“幸福食堂+邻里互助、德孝乡贤、巾帼建功”三支社区力量,“4”是建立经费保障、安全保障、协同共建、褒扬激励四大机制,“5”是开展“幸福食堂+党建服务、社工服务、健康服务、乡村助学、乡村节庆”五项民生服务。
“智库”服务模式:
同时,针对从化凤二和帝田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类问题,开展设计、规划和研讨。建立从化区首家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挖掘村民骨干百余名,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8个,完善了农村社工站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群众的参与意识、协商能力,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在这些骨干和社区社会组织的支持下,团队从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开展了儿童和长者服务活动32场,服务村民群众3000余人次,吸引村民进入了解超过5000人次。
“和美乡风”项目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获社会广泛认可,被南方日报、南方农村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并多次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发表报道。
华南农业大学
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
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曾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团队带头人是罗锡文院士,成员中有科技特派员5人,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长期以来,团队成员坚持深入田间地头,送科技下乡,为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特别是团队的重大科研成果——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智能农机及无人农场技术、农业航空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推广团队研究成功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团队成员深入国内26个省市的100多个水稻生产县开展技术服务和应用指导,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培训技术人员和种田大户1万多人。2019年,团队成员8次赴革命老区江西赣南指导水稻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当地的水稻种植机械化。
2020年3月疫情期间,罗锡文院士在指导春耕时坐在田头吃盒饭
赴清远阳山“科技下乡”实践队获2020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2020年11月,央视《开讲啦》邀请罗锡文院士讲解无人农机
农业航空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团队成员从2011年就开始推广农业航空植保技术,并发起成立了“国家农业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4年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团队成员深入到广东各地指导农民进行无人机植保作业,在现场指导农民规划飞行航线和调整施药量。
团队从2012年开始,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开展了杂交稻制种无人机辅助授粉研究,并在全国迅速推广,比人工授粉可提高产量13.4%。无人机变量施肥技术可减少施肥量28%。中央电视台和人民网广东频道对“无人遥感信息获取与水稻养分精准管理技术”成果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报道。
往期回顾
来源 | 科学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公共管理学院 工程学院
微信编辑 | 费思迎
责任编辑 | 费思迎
审核 | 陈芃辰
审定 | 郭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