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欢小动物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喜欢动物的 华南农业大学 2022-12-24
“小时候家里不让我养动物,
后来我天天和动物打交道!”接受新禾融媒体工作室记者采访时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青年教师张世海如此打趣道这位33岁的年轻副教授自幼在城市长大却以对动物的满心喜爱为动力在动物研究的道路上走了15年
潜心学术的同时张世海亦用心教书育人此前在校内屡获教学奖项的他在今年夏天举行的广东省第六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一举斩获工科组冠军赛场之外的他,又有怎样的故事?



个人简介

张世海,中国农业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为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客座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母仔猪营养、脂肪酸营养、氨基酸营养等。主讲《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等专业课课程。

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loS Genetics,Nutrition Research Review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TOP期刊10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达2300余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等。入选华南农业大学“卓越青年教师百人计划”,曾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华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一等奖、华南农业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十佳教师”,在广东省第六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工科组冠军,将代表广东省出征国赛。








一走进张世海的办公室,就能感受到一股简单温馨的气息。这里没有太多的装饰物品,一张桌子,几个书柜书架,有序地摆放着书籍资料和办公用品。唯一特别的,是办公桌旁那张沙发。张世海介绍说,这是学生来办公室与他交流谈心的“专座”,并邀请同为学生的新禾记者坐下,采访就这样从这张“专座”上开始。


 “动物也是我的老师” 


2007年,张世海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大学新鲜人”。对于当年那个“每去一个城市就打卡一家动物园”的他来说,选择动物科学,是一个遵循内心、勇敢追梦的决定。对此他也打趣道:“小时候家里不让我养动物,后来我天天和动物打交道。”本科阶段的学习,课程繁多、理论知识点庞杂,张世海却把这视为一场“流动的盛宴”。其中,他特别享受的是一门叫做《动物营养学》的课程。“我一开始就感觉这门课很有趣,”他回忆道,“从生物学的角度说,人其实也是动物,所以我当时觉得,学习动物营养也等于了解自己的身体营养。”


而当他真正深入了解这门课后,他才发觉这门学科的知识脉络,是何等的连贯与严密:宇宙之大,品类之盛,万物之变难以言说。但那些藏于书本的动物营养过程,流动、交织又整合,无不透出一种化虚为实的神奇之感。

在他眼里,理解动物机体营养流转的规律,就如同触摸维持万物生息的自然节律,亦可从中撷取关于生活的法则,“从某种角度说,动物也是我的老师。”

本科毕业后,张世海以优异的成绩直升本校攻读博士学位,并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进行联合博士培养。博士期间,他在导师的指导下,主攻仔猪氨基酸营养的研究,致力于开发节能环保的低蛋白动物饲料。


博士毕业照,谯仕彦院士(中间,张世海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张世海(右二)

一袋不起眼的饲料,也能成为影响产业走向的引渠。豆粕(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是食品生产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在日常食品和动物饲料的加工制作中都有广泛应用。张世海读博期间,国际市场暗流涌动,豆粕进口价格水涨船高,给依赖进口原材料的本土养殖业带来不小影响。而张世海要研究的,就是在保障动物营养供给的情况下,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即低蛋白日粮的生产技术。“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降低饲料成本,二是保障粮食安全,缓解蛋白饲料粮压力,三是减少蛋白质中的氮元素过量排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张世海介绍。

研究动物,其实也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好发展。这个理念贯穿了张世海的研究生涯,也被他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


以人为本的“动物营养学”


2016年,张世海以首聘副教授方式引进到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当年那个坐在教室里听《动物营养学》的学生,成为了站在讲台上教这门课的老师。

能在讲台上发挥自己的专长,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张世海也深知责任在肩:“这门课是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一定要让同学们听好、学好。”

翻开《动物营养学》的书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等熟悉名词映入眼帘。同动物相似,人的身体健康也依赖于这些营养物质的补充与平衡。张世海注意到,很多同学会选择面包、蛋挞等食物作为早餐。每次看到这类情况时,“高油”、“高糖”、“高碳水”等词语总是在张世海的脑海里一一浮现。从专业的营养学角度看,这些食品虽然方便美味,但在营养搭配上有所欠缺,长期食用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张世海上课时所用的课件受此启发,他在课上增设了“营养早餐”的知识环节,以此提高同学们对营养学的兴趣。“早餐怎么吃才健康?”“为什么要多吃粗粮”“如何科学瘦身”……面对这些学生普遍关心的健康问题,他总是能够从课程知识点的角度出发,进行专业解答。“学习动物营养也不能忘了‘人’的营养。”他解释道,“知识源于生活,也要归于生活,服务于人。”

在学生眼里,张世海的教学风格“很年轻,很接地气”。在研读教材、准备课件时,他总想着如何将专业知识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连接,用更易消化吸收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知识点,他专门学习了许多PPT制作技巧和绘图技巧;为了更加了解同学们的学习需求,他也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和沟通,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方式。



“张老师的课堂是装着我们的。”2020级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赵同学如此评价,“他非常珍视与我们互动交流的机会。平时即使是非常基础的问题,张老师也总是耐心解答。”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从教六年,张世海将这句话视为教学信条。他认为,教学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立身之本”,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为此,他将更多“科技应用于生产、服务于人”的例子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动物营养学的社会价值所在,理解课程学习的意义的同时也进一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张世海(前排左3)和学生们合影


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讲授风格,让张世海的课在学生中间很受欢迎。凭借生动幽默的讲授、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从教时间不长的张世海已获多个教学类奖项。2022年的夏天,他代表华农参加了第六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并一举夺得工科组冠军。当得知获奖的那一刻,张世海说自己“很幸运”:“领导同事的关心、培训专家的帮助、同学们的积极反馈,都是支撑我前进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他们,我才能一路坚持到现在。”

是“引路人”,也是“挚友”


第一次见到张世海,很多学生都会把他当成博士生师兄。而相处久了之后,许多同学也会对张世海比普通意义上的“老师”更亲近一点。“张老师非常亲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很关心我们,我们平时也会很愿意和老师交流。”动物科学学院2021级硕士4班的林通彬说,“张老师在教学科研上都很优秀,但他从不觉得自己特别厉害,对我们也没有架子。”

在张世海的办公桌旁,有一张“给学生坐的”沙发。数年间,它见证了许多师生间的温情对话。林通彬也是这张沙发的常客。无论是学业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困惑,张老师总是会认真倾听他的想法,并且给出建议,“他很细心也很耐心,给我们的感觉都很好。”张世海(2排左4)与学生合影

对于与林通彬同班的郑同学来说,和张世海一起在养猪场进行实验的经历更为难忘。在长达两个月的驻场实验过程中,经常与体型庞大、重量动辄三四百斤的成年大猪进行直接接触,对实践经验不多的在读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次,为了观察分析一头情绪不稳的猪的情况,他们必须对其进行采血操作。“我们是第一次面对如此躁动的'庞然大物',当时很多同学都吓坏了,躲在张老师背后不敢向前。”郑同学回忆,“张老师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应该怎么安抚它,让我们逐渐放下恐惧,慢慢熟悉操作流程。和张老师一起做实验,会给你一种很踏实、很安心的感觉。

“我和学生的相处,还是保持一个亦师亦友的关系,”张世海说,“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工作中也努力让他们理解所学专业的价值和意义。大家愿意来问我问题,说明他们还是对专业感兴趣的,所以我会尽量给同学们做出解答。”

或许是从自身经历中深有体会,从始至终,“兴趣”都是张世海格外强调的学习基点。“我经常对学生说,要学会向内看自己,想清楚自己最热爱、最需要、最适合的是什么。能找到一个兴趣点,无论未来做什么工作,都会是很开心的事。只有这样,你才能发挥特长,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精进钻研。”

回顾成长道路,对于工作
从“出于兴趣”到“肩负使命”
张世海坚信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

未来,他将继续深耕在教学科研的一线

为培养专业人才而不懈奋斗


▶ 往期回顾

▲ 今天,华南农业大学113岁了

▲ 权威发布!华南农业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华农“女神”老师,她的课太美!



文字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吴鑫韬 付冰洁 实习记者 陈慧洁图片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刘芮冰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微信编辑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吴鑫韬
责任编辑 | 费思迎审核 | 陈芃辰审定 | 郭灼
点赞👍在看👀
为华农“青椒”打cal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