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绩点第一,保研中科院!华农2023《师兄师姐说专业》正式发布,首位是他!

闪闪发亮的 华南农业大学 2023-09-25
高考已经结束你想好选择哪个专业了吗?
华南农业大学2023年《师兄师姐说专业》电子书近日正式发布!(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可直接阅读)

翻开电子书正文第一页第一个出现的学生就是2019级农学丁颖创新班本科生

卿博文

华南农业大学2023年《师兄师姐说专业》电子书截图第九届“华农之星”、绩点第一、保研中科院……一心向农的他在华农校园里用四年的不懈奋斗

写下自己的答卷

在《中国青年报》6月10日发布的

“亲历”专栏报道

卿博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学专业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要让科技创新走进农民朋友的家里,

将科研成果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个人简介





卿博文,男,汉族,中共党员,农学院2019级农学丁颖创新专业本科生,现任2019级级委,曾任农学院信委会副主席、华南农业大学军训教官团4期教官等。

获国家奖学金2次,校一等奖学金3次;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二等奖;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分赛省三等奖;第二届广东植物病理学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优秀创意奖。2021年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华南农业大学校内赛三等奖;第四届植物医生竞赛华南农业大学校内赛二等奖。

获华南农业大学“三好学生标兵”、新生军事技能训练“优秀学员”、“优秀教学信息学生干部”、“优秀学生骨干”等荣誉称号。

现推免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上下滑动查看




卿博文在“华农之星”宣讲会现场
“怎样做才能成为‘华农之星’?”
在“华农之星”宣讲会现场,曾有人向卿博文这样提问。这也是很多学弟学妹们都会向他咨询的问题。“华农之星”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10名,如何在全校数万名学生中脱颖而出,确实令人好奇。
“其实我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更喜欢埋头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时,台上的卿博文略显腼腆地回答道,“只是很幸运,我做的这些事情最终得到了认可。”

学农,是卿博文的第一选择。卿博文清楚地记得,高二时的某天晚自修,他和同学们一起看《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当主持人念到“卢永根,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时,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的他放下了手中的笔,抬起头认真听完了这一段颁奖环节。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放的卢永根画面(图源:中央电视台)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如今已经快要本科毕业的卿博文,依然很流利地说出了卢永根院士的感动中国颁奖词,“这句话也扎进了我的心里,不仅是因为写得太好,更是因为我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变得更加清晰、立体了。”

“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我选择农学专业,将会收获怎样的大学四年?”


研究种子的人也是一颗种子


2019年夏天,卿博文如愿进入华农的农学院学习。站在昭阳湖畔的卢永根院士雕像前,还是大一新生的他暗下决心:“要做一粒好种子,在农业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

种子要想突破种皮长成茁壮的幼苗,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自身条件与外界条件。”卿博文曾在许许多多的教科书里看到类似的话,读多了,有了一些感悟,便成了指引人生方向的箴言,“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种子,从课本中不断吸收营养,然后内化成长。”

在四年所修的88门课程中,卿博文共有71门课程成绩在90分以上,其中有48门课程成绩更是超过95分。一连串接近满分的成绩经过整理、编排后出现在简历和答辩幻灯片上,耀眼夺目,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些数字是有‘厚度’的。”



“比如《生物化学》这门课,它的厚度是两本笔记本。”卿博文笑着说道。和许多同学一样,《生物化学》庞杂而抽象的知识点曾令卿博文十分头疼,“但它又是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所以知识点再‘硬’也得想办法啃下来。”每节课后,他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重新阅读课件,将不会的问题挑出来询问老师,再把重点标注的知识点与题目整理进笔记本。到学期结束时,这门课的笔记他写满了整整两本。

时至今日,卿博文很难一下子想起这门课最后拿了多少分,但他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数字超过了 90,“我会设立一些具体的分数目标,但在达成目标后,分数其实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记得这一段学习经历给我留下了什么。”

后来,记录、整理的习惯贯穿了他的大学四年。除了课程笔记本外,卿博文的书桌里还放了很多实验记录本。

“要准备哪些试剂、要加多少量、什么时候加、最适宜的反应条件是什么……这些都得记下来。”做实验时,卿博文习惯对着在本子上提前列好的试剂清单,加完一个试剂就在本子上打一个勾,“实验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卿博文在实验室研究水稻种子


农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的经验证据为基础的学科,这也意味着要想提升实验技能,光靠重复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学会总结经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实验逻辑,才是重中之重。

那一本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实验步骤与数据的笔记本,便成了卿博文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鲜活注脚。如同在实验台上挑选水稻种子一般,他将笔记本里的实验记录一个一个挑出来,再进行分类、整理,终于摸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实验脉络。


立志用科研讲故事


卿博文牵头的一项专利研究工作,是利用纳米材料包衣种子缓解秸秆还田对水稻发芽和幼苗生长抑制的影响。通俗来讲,就是在播种前,给种子穿上一件“纳米保护衣”。

秸秆还田,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它能在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实现增肥增产。在许多人看来,这项措施似乎“有百利而无一弊”,可相关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如果秸秆没有充分腐解,中间过程释放出的化学物质便有可能影响到水稻种子的正常发芽。

“在宏观层面上,秸秆还田能够助力农业增产,但在微观层面,它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不可忽视。”卿博文解释道,“我要做的不是用实验数据去否定这项举措的科学性,而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微观调整。”


卿博文(右一)正在田间作业


卿博文尝试为水稻种子涂上一层“纳米包衣”。在这层薄薄的“红色外衣”里,藏着许多纳米级别的营养物质,它们既能满足水稻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营养条件,也能保护种子在未完全发酵的秸秆环境里健康成长。

在卿博文的细心呵护下,穿上外衣的水稻种子顺利冲破厚厚的秸秆堆层。注视着眼前一株株挺拔的秧苗,他兴奋地意识到:心里的“种子”,也终于要发芽了


专利、论文、国奖、高绩点……无数荣誉与光环簇拥在卿博文身边,保研便变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要去哪”“走哪条研究方向”一时间成了他需要思考的问题。

犹豫不决之际,他想起了导师莫钊文说过的一句话:“做科研,也是讲故事。”

“如果未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我应该讲好怎样的故事?”卿博文这样问自己。


卿博文(右)和导师莫钊文(左)


通过网络寻找研究生院校信息时,卿博文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条科普视频:黄底黑字的大标题下,播放着模糊不清、难辨真假的画面,画面背后是一段毫无生气的AI解说。令他吃惊的是,就是这样一条“粗制滥造”“不专业”的伪科学视频,居然收获了十多万的点赞与转发,“如果任凭这些虚假新闻继续泛滥,就没有人在意那些严谨的科学研究了。”

惊讶之余,卿博文也明白了一些世界顶尖期刊杂志的“良苦用心”。“比如《科学》《自然》这类‘科普’出身的期刊杂志,即便过了百年也没有丢掉‘科普性’,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同领域的人去读懂科学故事,理解这些经过严谨论证的科学道理。”卿博文解释,“这也是我的终极目标。”

在这样的想法驱使下,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与发展方向,他最终选择了以基础研究为主体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对科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卿博文说,“像碳、氮都是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化学元素,如果能在前人基础上再摸索出一些新的科学机理,或许对农业粮食增产有一定的帮助。


卿博文(左)和同学在校启林北试验田


除了学习与科研之外,卿博文也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凭借优秀表现任多个学生干部职务,还在顺利通过重重考验,成为了学校军训教官团的一名学生教官。工作中认真负责的他,在这些经历中既收获了强健的体魄,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团队协作,更收获了珍贵的友情。兴趣广泛的他,空闲时间还喜欢阅读、跑步、音乐,这些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

在卿博文看来,要想有意义地度过大学四年,需要在多重维度成长与发展。在即将毕业奔赴下一站的路口,他也认真地想过,自己还可以为华农做点什么:

“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成长路径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给大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参考思路。我始终坚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照亮自己的那一颗星。”



更多优秀师兄师姐介绍

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打开2023年《师兄师姐说专业》电子书

招生直播答疑、

2023年招生信息便捷查询、

报考指南……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蓄势待发!

持续关注华南农业大学

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

B站号、抖音、微博

第一时间获取华农2023年招生动态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华农本科招生网

了解更多华农本科招生信息

我们在“双一流”华南农业大学等你!


▶ 往期回顾

▲ 重磅发布!华南农业大学2023年招生宣传MV,把华农唱给你听!

▲ 在村里读研,苦?甜!

▲ 权威发布!华南农业大学2023年高考招生章程


文字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吴鑫韬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微信编辑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吴鑫韬

责任编辑 | 费思迎

审核 | 陈芃辰

审定 | 郭灼

点赞⬇️在看⬇️

为“华农之星”打cal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