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商扶贫协作启示: 脱贫需从“内部挖潜”

南京日报 2019-05-06



情系商洛系列报道二


商洛,秦岭东麓的陕南明珠,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江苏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特大城市。两座相隔960多公里的城市,因为国家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战略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央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背景下,南京对商洛展开了全方位帮扶。


这一轮的宁商扶贫协作,不同于以往的是,宁商两地的干部群众都有共识:如何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和长效扶贫?


扶贫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报记者在商洛采访中发现,只有激发了脱贫的内生动力,从当地内部挖潜,才能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扶贫先扶志

养鸡两个月见效益 中年光棍有了奔头


案例:在宁商扶贫协作的结对区县中,浦口区是任务最紧迫的,根据要求,浦口区对口的镇安县要在2018年全面“脱贫摘帽”,而其他结对区县的“摘帽”时间是2019年。


郝家斌,镇安县永乐街办栗园村人,作为从山村走出去的创业能人,他也一直关注着家乡的贫困群众,2016年他从西安毅然返乡。郝家斌介绍:“2017年,我得到了苏陕协作资金200万的支持,通过借鸡还鸡、借鸡还蛋、原粮喂养的方式,带动当地的村民发展林下土鸡散养扶贫产业。村民把鸡拿回去养,2个月就会有收益,我的公司负责回收鸡蛋,供应给我在西安开的餐厅。”


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郝家斌带动贫困户探索出一条“短平快”的增收路子,扶贫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扶志。“我们村有一个40多岁的光棍,之前坐过牢,出来后一直没有收入,天天也不知道干个啥。自从郝家斌借鸡给他养,很快就见了效益,这个单身汉也变积极了,现在他白天到镇上打工、晚上回来喂鸡,迅速脱贫。”



启示:“当初选择扶持这个项目,是觉得它见效快,贫困户不需要承担太大的风险,可以借鸡甚至是贷款来开展。”镇安县副县长刘玉冬说。作为浦口派驻到镇安的挂职干部,刘玉冬也时常会和当地的贫困户交流,“他们有些人不是没有劳动能力,但也许是穷惯了,没有脱贫志向,这样的话,再多的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所以通过我们的扶持,激发他们的志气,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扶贫必扶智

大学生回乡当农民 致富带头人该扶持


案例:江宁区对口的洛南县,是商洛六个县中唯一不属于深度贫困县的地方,即便底子稍好,但由于洛南是人口大县,脱贫任务依然很重。43岁的马会锋是从洛南穷山村里走出去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当了20年的老师后,2017年回乡创业。“我也是偶然的机会,发现家乡的气候特别适合种植朝天椒,这里早晚温差大、农害少。”马会锋说,“看着当地的农民种小麦,一亩地的年收入只有七八百块钱,感觉他们非常辛苦,如果自己能带动他们增收,也算是对家乡的回报。”


如今,马会锋的朝天椒示范园基地已经是苏陕协作的重点项目之一。2017年,苏陕协作资金支持了30万;2018年,这个数字增加到500万,不过是以村集体经济入股的形式。“一亩朝天椒的年收入能达到4000元,农民当然愿意种。今天,这个项目预计带动贫困户789户2493人脱贫。”当地的村干部说。



启示:来洛南挂职副县长之前,刘群是江宁农工委的干部,对于农业有一定的了解。除了重点扶持马会锋的朝天椒项目,刘群还为何海燕的黄花菜项目争取到苏陕协作资金。“这两个项目有共同的特点,都是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致富带头人。”刘群告诉记者,“马会锋的企业已经和西北农大对接,并且开出高薪,目前已经有15个本科生毕业后回来到他的公司。这样有想法的人才,我们就应该扶持,才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


扶贫要接地气

小木耳建成大项目 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案例:高淳区对口的柞水县青山绿水,可谓处处即风景。但是把农产品的种植培育成一处风景,并且带动了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这样的做法着实有几分新意。


柞水因盛产木耳的最佳适生树种柞树而得名,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木耳产业也因此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在柞水的西川村,一座木耳小镇正拔地而起。当地干部介绍,2017年开工建设以来,已经投入苏陕协作资金80万元,木耳小镇全面建成提升后,通过“赏木耳景、看木耳戏、听木耳歌、吃木耳宴、品木耳情”系列产品,全链条形成农旅文创综合业态。目前已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带动周边250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在吊带木耳的大棚区,记者看到,一个个圆柱形的木头上长满了木耳,串成一条,好似一盏盏黑白相间的灯笼,挂在大棚内的柱子上,景致颇为壮观。贫困户储成有告诉记者:“我们家是因残致贫,家里四口人,承包了半个大棚,预计年收益大概在12000元,现在不用跑远,我们这一户就能基本脱贫。”



启示:杨宏玉目前在柞水担任副县长,来挂职后的半年间,他和同事就将柞水9个镇办81个社区所有的重点项目都跑下来了。杨宏玉告诉记者,“扶贫要接地气,木耳既然是柞水的主导产业,就应该继续做大做强,今年我们将继续投入苏陕协作资金实施‘1153’木耳发展战略,种植1万亩1亿袋,年产量5000吨,实现产值3亿元。同时,把贫困户镶嵌到木耳产业上,带动他们脱贫。”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都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彬

编辑:俞又丹 

推荐阅读 

45国创意青年将齐聚南京!快加入,与他们一起切磋

明年1月起,南京将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待遇

龙蟠中路14日起“大修”半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