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南京 | 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南京制造的荣光

南京日报 2020-02-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紫金山观察 Author 王​峰

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的工业文明,是当代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记忆。日前,“中国工业遗产故事”丛书推出第一辑8册,包括《金陵制造局故事》和《南京长江大桥故事》。基于严谨的历史史实,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再次呈现,中国是如何从农业国转身为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制造大国的。

01

背景:为遗产保护和利用开拓新领域


在众多文化遗产中,工业遗产是一个年轻的类型,却有其特殊价值。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认为,除了历史、社会、建筑和科技、审美等多重价值外,工业遗产还具有技术价值,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从中不但可以清晰看到技术进步的脉络,还为后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


金陵制造局旧址。


南京有着丰富的工业历史文化积淀,在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一批风格独特、具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现已作为南京工业文明的文化标识被加以保护。


在2018年公布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中,南京以11处工业遗产上榜,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一,大大突显了“南京制造”的分量。

上榜的这11处工业遗产涵盖了军工、机械、冶金、交通、水电、化工和通信等诸多门类。其中,诞生于1865年的金陵制造局,当时所生产的新式枪炮在产量和质量方面均居于当时全国首位,产品不仅供应淮军,还供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甚至还接受全国各省防营订货。

作为入榜最年轻的一处工业遗产,始建于1959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被誉为“争气桥”,它不但是中国建桥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设国家的象征。


南京长江大桥。南京日报记者 徐琦 摄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是当下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单霁翔认为,要使城市成为工业遗产真正的家园,就要把工业遗产与公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公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城市文化的内核与灵魂,“这离不开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所以,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工业遗产要不断挖掘其纪念、教育、文化和象征等诸多意义。“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工业遗产,无疑是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开拓了一片新领域。”单霁翔表示。

02

形式:多手法呈现工业遗产背后故事


隔着长长的时间河流,很多工业遗产已是几经兴衰沉浮,讲述它们的故事,该如何还原,如何选择?


金陵制造局旧址内景。唐蓉 摄


《金陵制造局故事》的作者杨向昆毕业于南大历史学院,现为郑州大学老师,在重庆西南大学读研时,其硕士论文做的就是抗战时期的金陵制造局。

杨向昆告诉紫君,他研读了很多史料,最后选择通过16个故事,将金陵制造局从诞生到壮大,从新生到崛起,最后踩着时代脉搏不断转型的过往娓娓道来。

为了保证论著结构的完整性,有关金陵制造局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他都选取了一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讲述。

比如,他专辟一章讲述改进马克沁重机枪的故事。马克沁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以火药燃气为动能的自动武器,金陵制造局在引进仿制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几次改进,包括改进枪管内膛加工和校直,完善枪件淬火、渗碳等工艺,不但提高了质量,也增加了生产能力,为八年全面抗战发挥了极大作用。


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拍摄的金陵制造局车间情景。资料图片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改名为金陵兵工厂的金陵制造局分水陆两路西迁重庆。在接到西迁命令后,职工废寝忘食拆卸机器设备,不到半月就将全厂五千余吨的机料、器材物资装箱完毕,成为当时全国搬迁最快、复工最早的兵工厂……作者对金陵制造局为民族工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浓墨重彩地予以叙述。

《南京长江大桥故事》由杨洪建和王伟联袂撰写。其中,杨洪建曾担任南京电视台五集专题文献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学术顾问;王伟现任职于南京市档案馆,曾参与《南京长江大桥档案》等作品的编写和制作。

大桥集聚了一代人的情感,它既是城市记忆,也是国家记忆,各种史料如汗牛充栋。作者以小见大,分别介绍了设计在当时就非常前沿的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为何会放弃过江隧道方案?“争气钢”是如何诞生的?建设大桥的潜水员是如何潜进82米的水下,在当时条件艰苦、相对不发达的技术水平下,又是如何承受住8个大气压的?“大桥”成为南京人引以为傲的一个品牌,大桥牌自行车诞生前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03

意义:着眼于工业遗产的现在和将来


“中国工业遗产故事”丛书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表示,作为国内首套有关工业遗产的系列图书,丛书将力争实现出版100种、发行100万册的“双百”目标。


“中国工业遗产故事”丛书。


据南京出版社“中国工业遗产故事”丛书项目负责人朱天乐介绍,下面还将推出诸多工业遗产故事,包括位于南京的江南水泥厂和浦镇机厂的故事等。

虽然丛书内容多从过去着手,但其着眼点仍是现在和将来。正如单霁翔所说,对每一项工业遗产的详细说明和阐述,以及工业发展的历史和其中有趣的人物,都会让人对工业遗产产生兴趣,最终会引导他们自觉地保护身边的工业遗产。

杨向昆告诉紫君,他过去对金陵制造局的研究,都偏向学术性,仅仅是少数的同行才会看,“中国工业遗产故事”丛书让他有机会把所了解的历史讲给大众听。

杨洪建和王伟均认为,“中国工业遗产故事”丛书能够让社会各方面更多地关注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并通过对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和激发,提升城市美誉度、影响力,传承近现代工业文明。

比如作为保护中国工业文化遗产的一个典范,金陵制造局旧址现被改造成1865创意产业园区。“工业和互联网、新时代的休闲娱乐相互碰撞,使这些老厂房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杨向昆对紫君说,他后来到南大读博,曾到金陵制造局旧址考察过,巍峨的厂门,宽阔的厂房,还有部分保留的机器,以及当时为了运输方便而修建的窄轨铁路,都让他备感震撼,仿佛置身于当时隆隆的机器生产中,特别有大工业时代的立体美感。

杨向昆表示,正是在写作过程中,他发现金陵制造局每一步都离不开向国外学习,但又不过分依赖外国技术,一直在谋求自己的技术人才,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在危机四伏、中国工业落后的年代,中国竟然还有这么大这么先进的一个工厂,看了之后就特别能理解那一代金陵制造人的不易和伟大。”

就像单霁翔所说,“讲好中国的工业化故事,有助于鼓舞民族复兴的精神和信念。”



内容来源:紫金山观察,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峰

内容编辑:南京日报新媒体编辑 杨凡 俞又丹

推荐阅读 

情系墨竹 |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南京人创作的

下月起,南京出租房屋需登记备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