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宅家阅读 | 巨浪下的小学

愿你平安的小原君 绿中原
2024-09-04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Outside 

the Box

    洪水刚过,疫情反扑,1200万人口全员核酸检测。

    “涝疫接核”的千万郑州人,正在经历着2021年最艰难的时光!

 

    那些处于灾难困境中的人饱尝了无助与绝望,更不幸者则失去了亲人或生命……我们付出的代价如此沉痛!但比发生灾难更可怕的是:有一天,我们忘记了灾难。    


    灾难对于人类唯一的帮助,可能就是当它再次发生时,人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避免类似错误导致的伤亡和损失。  


    公众所需的环境教育,不单单有真与美的自然体悟,还应包括极其重要的环境灾害教育

    

    灾难之后,不能停止对危机事件的追问、调查、追责和探讨,更需要扶持民众、帮助困苦、重拾希望、重建家园!

    

    从灾难中获得经验与进步没有捷径,它只能来自社会不同部门和群体的共同投入。


    媒体要挖掘事实、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专家要针对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并为改善现状提供专业性支持;政府则应总结教训,推动政策制定、完善法规、落实措施等。


    疫情严控,如果此时你的境遇只能“宅家”,那就安心、自律、静气,珍视这“在家就能做贡献”的当下。


    宅家阅读,给思想添砖,为希望加瓦。

    

精华导读

   今天,我们为你推荐的这一本书是《巨浪下的小学》


    2011年,日本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人们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即便是在防灾意识超前的日本,也造成了一万五千多人死亡。而地震的连锁反应,福岛第一核电站泄露,则导致47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据事后的调查显示,隐藏在这场天灾背后的,竟然还有不为人知的人祸。


    《巨浪下的小学》作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是英国驻外记者,现任《泰晤士报》亚洲主编和东京分社社长。


    他在日本的超级海啸发生后,开始深入灾区,记录受到灾情影响的民众。他发现这场天灾背后,折射出的是日本民族某种不为人知的固执精神。


    作为一个英国人,他长期居住在日本,用长达20余年的时间研究日本文化,在保留日本文化的同时,以相对中立的视角撰写了这部作品。


    通过灾难和痛苦,反思和怀疑,作者尝试把背后的根由展现出来,让公众了解311日本超级海啸的始末,以及这场天灾是怎么转变为人祸的,并审视这场灾难折射出的社会问题,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天灾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避免的是“在灾难中表现出来的无知和傲慢令存活的机会尽失!”


    下面,我们将一同走近这场巨型灾难,揭开灾难中一些被刻意掩埋的悲苦,看清数百年来影响着日本民族的精神内核。

    

Vol.01

躲藏在地震后的海啸


    2019年10月,受强台风影响,日本福岛核电站有91个袋子被冲入河流,这些袋子装满了被福岛核电站泄露污染的土壤。


    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国内恐慌,大家开始拒绝食用来自日本海域的鱼类。


    有人列举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对周边国家生态的影响,指责日本政府的不作为。


    福岛核辐射,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亚洲,甚至是全世界。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福岛核电站泄露,只是日本311地震导致的其中一个悲剧,强烈的地震还带来了另一场无法预料的灾难,那就是海啸。


    日本311地震,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的一个普通下午,很快,日本紧急发布通知,太平洋发生9.0级地震。


    地震发生五十分钟后,日本东北部沿海就形成了一股高达42米的海啸。


    当事人回忆说,黑色的巨浪席卷上岸,沿着河流扑向城市,剧烈的撞击将地面所有建筑都高高的抛起,又吞入旋涡之中。


    每年发生在日本的地震多达300多次,就连来自英国的理查德,在日本客居多年以后,也早已对地震见怪不怪。


    所以,尽管这场地震来得尤为猛烈,但在很多日本人心里,他们觉得这不过是一场大一点儿的地震罢了,没什么可担心的。


    但常年生活在日本东北部的直美女士,却隐隐感觉这次的地震有点不一样。


    地震发生的时候,直美在哄最小的女儿睡觉。


    地震持续6分钟后逐渐平息,直美从另一个房间里把儿子救出来,带着孩子和年迈的公公来到开阔的地方。


    直美想起自己12岁的女儿小晴,此时还在大川小学里。直美非常担心女儿的安危,想要立刻出发去把孩子接回来,但公公把她拦住了。


    公公出去逛了一圈后,回来跟直美说,地震影响不大,小晴在学校没事的,目前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待在一起。


    第二天,直美不听公公的劝告执意出门。


    他们家离大川小学只隔一个山头,翻过山后她才惊讶地发现,山的另一边似乎被一夜摧毁。


    马路被海水淹没,四处是黑色淤泥,建筑和电线杆消失不见,连大桥都被冲垮了,前往大川小学的路被阻断,她不得不返回家中。


    唯一让她感到安慰的是,在收音机里,政府宣称正在派直升机前往大川小学,救援被困学生。


    她和其他家长一起满怀希望地等待,然而一天过去,却依然没有消息。


    第三天,一些等不及的家长,看海水逐渐退却,于是冒险前往学校找孩子。


    然而不幸的是,在学校里等待他们的,不是孩子的笑脸,而是碎石和淤泥中孩子的胳膊和身体。


    有一些孩子的尸体很快被发现了,但更多的孩子被埋在深深的淤泥里。


    悲痛的家长迅速组织挖掘救援队,他们一边努力拨开淤泥,从破碎的身体里寻找自家孩子的身影;一边又侥幸的希望孩子逃脱危险,如今不过是在某个地方躲避灾难。


    直美一直找不到她的女儿小晴,时间一天天过去,希望逐渐变得渺茫。


    她放弃了工作,专门考取了挖掘机证书,每天都到灾区工作,在深厚的淤泥中辨认女儿的尸体。


    这一找就是好几年,她一直没能找到孩子的身影。


    悲痛欲绝的她,甚至找到了灵媒,也就是那些自称有通灵能力的人,希望从他们口中得知女儿的下落。


    和直美一样寻找孩子的,还有仁美。仁美是一家诊所的接待员,地震发生的时候,她还在诊所上班。


    和直美不一样的是,仁美的家坐落在低矮的河岸,没有山脉的保护,在摧枯拉朽的海啸面前,仁美的家就像纸片一样不堪一击。


    地震平息后,仁美终于赶回家,却看不到任何熟悉的景物。


    早上她出门前,还能看到的建筑物和稻田,现在全都消失不见,只有一片乌黑的大湖,湖面上露出一些暗色的岛屿。


    仁美仔细看才发现,原来那些都是断裂的树干。


    仁美家里一共有三个孩子,一个在大川小学读书,还有两个小孩子跟公公婆婆在家里,如今他们都沉没在这黑色的海水之中。


    科学家预计,311地震引发的超级海啸,威力约等于三分之一的广岛原子弹。


    仁美回忆,她看到的情景就像是小行星撞击或核爆炸,日本长达400公里海岸都遭到了毁灭性破坏。


    从海底翻出的淤泥覆盖住往日熟悉的建筑,入目只有黑色的海水,闻到的只有鱼和大海的腥臭。


    就连当地的村长阿部,也不能幸免于难。


    阿部今年60岁,是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得知家里发生海啸后,他第一时间赶回家中。


    村口有两个警察拉着他,阿部很困惑,这些警察不是来帮忙的,而只是来阻止别人进村。


    他径直地从警察身边走过,投身到挖淤泥的行列中。


    第一天,阿部就挖出了10个孩子的尸体,他一直在那里工作,不分昼夜。


    三个月后,阿部10岁的外孙女终于被挖了出来,紧接着不到一周,阿部9岁的外孙女也在淤泥中被发现了。


    在这场灾难中,阿部失去了他的女婿,以及两个外孙女。


    这些家庭,都在灾难中失去了至少一位亲人。


    让人惊讶的是,他们有一个不幸的共同点,这些家庭中,只要是就读于大川小学的孩子,全部都没存活下来。


    似乎这座小学毫无防备,甚至连任何一个孩子都无法留住,就任由他们被海啸卷走。


    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日常的生活,人们失去了亲人,财富,甚至是家乡。


    尽管灾难成为了他们永远无法磨灭的痛苦记忆,但这种记忆越是沉重,就越是提醒他们,也许他们做错了什么。


    从灾后重生的人们,开始用一种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


    这种态度让他们打破常规,不注意形式,而是更关注真正的问题所在。


    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大川小学,也许他们也没预料到,这间普通的小学,将引发他们对整个日本社会的思考。


Vol.02

一错再错,让天灾变成人祸


    根据灾后统计,311大地震中,总共有75个孩子在有老师照顾的情况下遇难,其中74个都是大川小学的学生。


    地震发生的时候,大川小学里一共有78个孩子,整个学校只有4个孩子活了下来,死亡率将近95%,几乎全军覆没。


    要知道,日本作为世界上遭遇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每间学校都是按照最高标准来建造的。每当灾害发生,牢固的学校就是最安全的避难所。


    学校里每一位老师都接受过地震应急训练,每一个孩子都知道地震来临要走哪条通道。也就是说,学校里的孩子有着最高的存活几率,甚至比在家还要安全。


    换句话说,大川小学本应是地震中最后的堡垒,但它最后却成了一座炼狱。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一场悲剧呢?大川小学在海啸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每个家长都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从幸存的4位学生口中,家长们逐渐拼凑出了地震当天发生的事情。


    下午2点46分,地震袭击了大川小学,虽然教学楼在地震中剧烈摇晃,但并没有遭到严重损坏。在短短五分钟之内,78名学生在11名教师的安排下,在楼下排好了队伍,等待下一步安排。


    此时没有任何一名学生受伤,坚固的学校让孩子们安然度过了这次恐怖的9级地震。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39分钟后,毁灭一切的海啸即将席卷而来。


    家长们一开始以为,孩子们是没收到海啸的通知,因此没能逃过劫难,但后来经过反复的询问,他们愤怒了,他们发现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当孩子们在操场集合好后,收音机广播及时地发起了海啸预警,通知里给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所有人员往高处撤离。


    当时校长并不在学校,副校长肩负起了全校师生的安危。他也从广播里听到了海啸的通知,但他一直犹豫不决。


    在操场后面有一座山,只需五分钟就能爬上去,两个学生提议爬到上面去。因为他们担心地震会让地面裂开,把他们吞走。但一边的老师粗暴地打断了他们的提议,并且禁止他们说话。


    此时四面都是瓦砾,78名学生都非常焦虑,连老师都面露难色。但副校长还是在一边犹豫,他指挥大家用油桶取暖,在原地等候,就是迟迟不做决定。


    很多路过要去高处避难的人,劝说副校长赶紧带学生离开,甚至校车还能开动,能将学生分两批送达安全地点,但校长还是不为所动。


    40分钟后,校长作出决定,要带孩子们前往交通岛躲避海啸。


    这个交通岛在哪里呢?这个交通岛就在河岸边。


    这可谓是最愚蠢的决定,因为海啸,恰恰就是沿着河流往内陆席卷而来的。也就是说,副校长是带着孩子跟他一起,迎着死亡的方向走去。


    只要是个正常人都知道,海啸来了要往高处走。


    尤其是灾害教育极其前沿的日本,无论如何校长都不应该做出这个决定,这之间是不是有什么隐情呢?


    后来家长们发现了端倪。


    原来,副校长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去办公室里找出了一本官方指定的应急手册。在手册上面写着,当地震来临的时候,要疏散学生到学校操场,当海啸来临的时候,要二次疏散到附近的空地或公园。


    可惜的是,大川小学旁边没有空地,村子也没有公园。就算逃到公园里去,也绝对阻挡不住这将近八层楼高的巨浪。


    尽管广播一再要求,要到高处避难,但副校长依然不敢冒险违背官方的应急手册。


    他决定要选择他认为最稳妥的办法,那就是按传统规定的来,而忽视广播里的要求。


    就这样,孩子们刚动身走了没几步,就看到海水化身巨型怪物,从远处怒吼而来。


    只有四个跑得快的孩子,在被海啸吞噬之前,爬上了操场后面的山上。


    而余下的10位老师,包括副校长本人,以及74个孩子,就这样被淹没在黑色的海啸之中。


    我们总是说,比绝望更让人痛苦的,是在别人已经接受绝望的时候,告诉他,其实你本是有希望的。


    家长们本来已经逐渐接受孩子去世的事实,但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原来孩子是有很大机会可以活下来的。


    只要副校长能够不那么教条,或者某个老师敢于反驳领导的权威,甚至是孩子自己坚持己见跑到山上,这群孩子都有机会逃过海啸。他们之所以去世,仅仅是因为听老师的话。这让家长感到极为愤怒。


    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Vol.03

大川小学之殇,也是日本之殇


    为什么说大川小学的灾难,是整个日本的问题?


    在分析这场灾难的时候,作者一直强调,有一只看不见的怪物,让这场天灾变成了人祸。


    这个怪物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得知学校老师,是导致自家孩子牺牲的真相后,有家长提出,要对失责的老师,编写错漏手册的教育部,以及不作为的日本政府提起诉讼。 


    他们说,诉讼不是为了赔偿,而是要让更多的孩子避免遭受这样无法挽回的伤害,要让社会彻底看到发生在大川小学的真相。


    一开始,只有寥寥几个家庭,愿意站到政府的对立面。


    那些不愿站出来的家长,甚至还劝说,甚至是鄙视那些诉讼政府的家庭。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千叶,是一位开着汽车修理厂的店主。在灾难发生当天,他救起了一位幸存的老师,这位老师名为远藤。 


    远藤是大川小学十一位老师里,唯一一名幸存者。


    灾难当天,远藤就在现场,他知道所有的真相。家长希望远藤告诉他们,孩子最后时刻是怎样度过的。但远藤却以自己有精神疾病为由,拒绝出庭。


    沉寂一段时间后,也许是在律师或者政府的教唆下,远藤对外说了一个故事,他说他在水里奋力挣扎,最后得救,除此之外无可奉告。


    但当时救下远藤的千叶,反驳了这个说法。千叶说,他救下远藤的时候,远藤衣服干燥,不可能在水里挣扎过。千叶出庭作证,戳破了老师的谎言。千叶以为自己说出真相,是做了对的事情。


    但他自从出庭后发现,当地政府不再从千叶那采买,而是全部转到他的竞争对手那里。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果你是一个参与诉讼的家庭,而你的亲属刚好在政府里工作,那你的亲属想要在仕途里再进一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在表面上,大家对这些失去孩子的家庭感到可怜。但在看不见的角落,标签悄悄地贴在了这些家庭身上,他们是不合群的人,他们是与政府作对的人,最好离他们远点。


    在灾难发生半年后,校长向家长们写了一封道歉声明。


    他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家长的慰问,但拒绝承认,孩子的去世是因为学校的过失。


    他将孩子的死,说成是因为粗心大意,而绝非是过失。


    同样的态度,也出现在了灾后举行的道歉会上。


    家长一再质问学校的工作是否到位,但学校却没人愿意承认这场悲剧是一场人为的错误。


    校长不愿意承担责任,说谎的远藤也不愿意承担,家长似乎在对一团棉花发脾气,她们的诉求得不到任何的回应。


    于是大家明白,唯一能给孩子公道的,只剩下法律了。


    到了提起诉讼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五十多个失去孩子的家庭里,有23个家庭愿意站出来,他们终于把政府告上了法庭。


    法庭派人到大川小学,亲自验证孩子的说法是否可信。


    在校长的申辩书里,学校操场后的那座山陡峭难爬,在地震的时候上山有风险。


    但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孩子都能轻松爬上去。


    这件事情之后,教育部紧急地在全国的抗灾小册子里,补充了发生海啸要跑往高处的语句。


    最终,家长们胜诉,每个孩子获得了六千万日元,也就是385.3万人民币的补偿。


    政府对法庭的判决结果表示不服,提出上诉,法庭二审依然维持原判。


    家长们满意了吗?没有,她们想要的,是教育部承认自己的错误,让未来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他们想要的,是那位逃避责任的老师站出来,亲口告诉他们当天发生的事情。


    他们想要的,是通过这个事件,能改变日本社会盲从的风气,避免再因愚昧的思想导致无谓的牺牲。


    但这些家长想要看到的改变,没有任何一件事得到实现。


    一位家长告诉理查德,海啸并非问题所在,日本本身才是问题。理查德在调查期间,也逐渐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发现在日本,大家几乎不知道这场发生在大川小学的事情,反而是国外的人,比他们更关心这场人为的悲剧。


    日本人把无条件的服从当成是一种美德。


    即便是这些冷漠,毫无人情味的政府官员,他们也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他们中也有人会奋不顾身地冲往第一线,努力地维持机构的运转。但是,一旦问题涉及到他们身处的政府时,他们会自觉地站在政府的立场,拒绝任何外部抹黑的言论。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忠诚,一种崇高的追求,一种能让自己免受法律制裁的自我保护。


    这种对领导的忠诚,对真相的沉默,对情绪的坚忍,本来是被视为日本人最大的精神财富,如今成为了民族的枷锁。


    在灾难面前,它们成为了一种施加恶行的借口。


    忠诚变成了盲从,沉默变成了纵容,坚忍变成了无情,最终汇聚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怪物,笼罩在日本社会之上。


    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照这种畸形的规则运行,不允许怀疑,不允许越线,否则就会受到无形的惩罚,直到将你修正为止。


    作者把这只看不见的怪兽揪了出来,并且狠狠的指责它是导致74名无辜孩子丧生的凶手,是导致日本社会故步自封的金钟罩。


    只有像这群失去孩子的家长,保持开放,怀疑,进取的态度,才能将其战胜。让孩子得到应有的保护,让这个本就多灾多难的国家,不再出现类似的悲剧。


    在日本311地震灾难过后,有人永远沉在了海底,有人还活在陆地之上。最痛苦的不是离开的人,而是留下的人。


    他们追查真相,问责政府,他们奔走在社会之间,告知更多人这一场灾难的真相。


    这是他们祭奠和宽慰去世亲人的方式,也是他们失去挚爱,对死亡恐惧的和解方式。

    在家长对日本政府的问责中,这群家长遭遇刁难,歧视,甚至是不公正对待。而在铁证如山下,他们终于打赢了官司。


    但可惜的是,日本真正的问题还没解决,那就是日本珍而重之的精神财富,其实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枷锁。


    阅读这本书,就是在重新审视灾难。这种反思和怀疑不但能让我们更好地看待社会,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看待自己。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于是在遭遇类似大川小学这样的灾难时,我们便有足够的勇气,摆脱束缚,走向对的方向。

撰稿:段段       编辑:杨瀞

GREEN

。HENAN

微信公众号 |GREENHENAN

新浪微博 @绿中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中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