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 减税是一场政府革命
可以认为,减税是对过去蛋糕切分理念的矫正,也是对切分比例的优化——这样的变化远比减税本身影响更为深远。
一场更大规模的减税如约而至。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同时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
此时,中国经济正承受下行压力,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财政部长刘昆承认财政收支平衡“非常困难”。在此情形下启动的减税计划传递着怎样的信息?
这当然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通过减税降费“放水养鱼”,继而激发市场活力,旨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财政可持续。不过减税绝不是仅与收支有关的加减法。财政被看做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以此观之,我们相信,减税是一场政府革命。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其承担的使命尤为深重。
财税政策是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从切分财富蛋糕的角度理解,减税意味着财富分配的天平更多倾向于企业和个人。这当然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估。这意味着更相信市场主体的活力,从而将更多的财富交由市场配置,而不是由政府部门决定其使用和去向。事实上,过去我们财富分配的天平多少是倾向于政府的。可以认为,减税是对过去蛋糕切分理念的矫正,也是对切分比例的优化——这样的变化远比减税本身影响更为深远。
这种理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报告表达了对于市场的坚定信心——甚至信仰——重申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方式。提出只要市场主体有活力,就能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以此为起点,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道理很简单,即使财富分配的天平倾向于市场和居民,如果营商环境不佳,处处壁垒,各种“玻璃门”和“旋转门”难破,产权不能充分保护,即使有资金有项目,很多人也不会投入新的财富创造中去。这些集聚于民间的财富不能变成创业创富的资本,本该畅通的财富创造链条就可能受阻。
这正是对政府的最大考验。正因如此,竞争中性第一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尽管这个“舶来品”还需要更多解释——比如清晰定义竞争中性在中国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原则如何落地等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这可以看做推进竞争中性原则的“施工图”。当然我们会发现,做到公正监管进而实现公平竞争,当务之急仍然是厘清政府和市场、企业的关系。如果不能管住有形的行政之手,即使减税规模超预期,市场的无形之手动作起来恐怕也颇多牵绊。所以我们说,减税不是句号,只是这场深刻的政府革命的开始。
就此而言,减税也是一种倒逼机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我们以为,进一步压减行政经费之外,各级政府还应该着力于精兵简政,继续削减审批事项,建设高效的小政府。只有这样才能稳固减税成果。或者也可以说,只有这样,我们才不用担心,一部分减下来的税费还会以各种方式再收上来。减税倒逼改革发力,改革保障减税落实,这是我们期待的良性循环,也是2万亿大礼包超越其本身的意义。
扫码关注经济观察报2019两会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