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 汇源并购案十年反思
十年前义愤填膺、口出大言者多多,但实际上他们对企业盈亏不负任何责任,企业盈亏也与他们无关,各种宏大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却不承担任何后果。
读3月16日《中国经营报》深度报道:“汇源果汁:大农业梦下的百亿负债局”,不胜唏嘘。因为在十年前,我对这家企业与可口可乐之间的并购,写过评论文章。
据该报报道,2019年新年伊始,汇源果汁就接连披露了两个公告,承认公司正在面临的还债难题,如果在3月19日之前汇源不能支付上述利息的话,汇源将构成拖欠利息事件,有可能成为压垮汇源的最后一根稻草、引爆汇源果汁的整个资金链问题。因为在这两个公告背后,还有着汇源果汁高负债以及面临退市的窘境。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汇源就进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运营模式,此后一直没有找到可以帮助其实现转型、重新激发其“造血”能力、提升利润的项目。
汇源果汁成立于1992年,主打高浓度果汁,很早就奠定了在中国果汁市场的龙头老大地位,2007年2月在香港上市时,已经是中国少数形成上下游完整产业链布局的果汁生产商,此时它的创始人、董事长朱新礼认为,种果树做农业里面存在规模化的商业机会,所以决定卖掉汇源,获取更多的现金流投入上游产业。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宣布拟以每股现金作价12.2港元,总计约179.2亿港元(约合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来行使可换股债券。在朱新礼看来,“出售汇源果汁饮料灌装业务的目的是把筹集的179.2亿港元投入到更上游的现代农业,帮助中国更多农村、农民实现规模化、科技化与品牌化经营。同时,还可以借助可口可乐的全球营销网络,把中国的浓缩果汁和果酱输送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去。”
消息一出,立刻点爆舆情,对朱新礼形成几乎是口诛笔伐、愤怒声讨的局面。更使一些人提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终极追求是什么,“不能忘记了,在‘民族工业’的语境之下,企业家还不能忘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实业报国的使命。对于明天的中国来说,被收购意味着你的传奇成为历史,并不能够再参与创造新的历史,也无法感受民族复兴征途上的种种壮举。”有人指责汇源老板朱新礼,在可口可乐开出的“天价”面前选择了“出卖”,进而提出所有的“民族企业家”“如果不把‘产业报国’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而仅仅把个人最大化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那最终也不过是替跨国公司做‘为王前驱’罢了”……
这种几乎是“举国”的强烈、狭隘情绪令人担忧,我立即写就了“汇源被收购的启示”的短评,阐述分析这种收购的道理,刊登在2008年9月8日的《南方都市报》。在这篇评论中,我认为这是企业的权利。针对许多人认为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是令人心痛的民族品牌之殇,反对之声四起,我提出在激愤之后,更应有冷静的思考。汇源果汁作为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固然是为了融资,另一方面,从上市的第一天起,就自然存在“待价而沽”的可能。既然选择上市,就意味着认可了这种“出卖”的可能性。只要买方出价使几大股东满意,买卖双方你情我愿,不存在垄断因素,他人何必横加指责?
汇源果汁的被并购,使一些人提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终极追求是什么,批判朱新礼没有民族、国家的使命感等。对这种责难,我在评论中提出民营企业家的地位问题:“与其质问中国民营企业家有没有使命感,不如质问、深思这些民营企业家为什么做出如此选择,他们的生存环境究竟怎样。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30年风雨历程。但时至今日,许多行业仍不许民营企业进入,民营企业仍受制于‘官’,民营企业在贷款、融资方面仍困难重重,每次‘调控’首当其冲的不是那些垄断性国企而是民营企业,一批批民企在‘调控’中破产,能将‘民族品牌’做成知名品牌的企业家大都在巨富之列,往往又面临着‘为富不仁’的质疑目光。更重要的是,这30年来始终有一种堪称‘强劲’的观点,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甚至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几次大幅度摇摆,明显缺乏连续性。在这种环境下,在未来预期确定性缺乏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家把自己一手创办、打拼出的企业伺机卖出一个好价钱,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的结论是根本问题是要善待民企:“一方面歧视‘民企’,一方面又希望产生、保有‘民族品牌’,不啻南辕北辙。简言之,不‘善待’民企,就不可能有持久的‘民族品牌’;要想保住‘民族品牌’,就要创造适合民企生长的土壤、环境。汇源果汁被并购,再次说明此点。”
饮料业是高度竞争的行业,我当时确实没有想到,几个月后商业部在这种“民情汹汹”的背景下,于2009年3月18日认定可口可乐收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依据《反垄断法》做出了禁止收购的裁定。中国的《反垄断法》是2008年10月1日才正式实施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一案成为商务部做出的第一个否决案例。
为配合可口可乐的收购,汇源早做准备,不仅在上游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同时大幅削减了与可口可乐重叠的销售渠道及销售人员。无奈收购被否决,汇源果汁又不得不重新建立销售渠道,员工又暴增上万人。饮料行业竞争激烈异常,已达白热化程度,汇源让出的渠道,马上被其他饮料填补,资金被上游挤占的汇源,要重新夺回失去的渠道谈何容易。原先定位为原材料供应商进行的大量投资出现问题,加上产销不平衡带来的产能利用不足,直接影响了汇源的利润。
受此重挫,作为果汁业龙头的汇源果汁开始一蹶不振,业绩停滞不前。2014年4月24日,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在接受凤凰财经的采访时明确表示:“假设2008年在我把我们汇源整个事业的三分之一,用25亿美元卖给美国公司的话,那这25亿美元再加上我原来占三分之二的部分——汇源农业、汇源果业,将来如果再生产汇源果酒、汇源鲜果,这些一系列汇源品牌的话,那我现在早就是千亿级公司了。”北京银杉科创投资管理中心合伙人张伟明也告诉记者:“汇源果汁如果当初被可口可乐收购,就有可能和今年的局面大不一样。可惜历史发展没有如果。”
确实,“历史发展没有如果”,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这桩并购案被否决已整整十年,可以对当年的决定做认真反思了。十年前义愤填膺、口出大言者多多,但实际上他们对企业盈亏不负任何责任,企业盈亏也与他们无关,各种宏大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却不承担任何后果。
更应反思的是,面对群情汹汹,有关部门未能顶住压力,而是顺应这种非理性情绪,否决了这桩并购。十年后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一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因管理部门的错误决定而一蹶不振。企业并购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方面,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当年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从根本上说还是“有形之手”是否尊重市场,是否尊重企业权利,是否相信企业家更能“善待”自己的企业因此而有更大的发言权的问题。“凤凰财经”2014年采访朱新礼时透露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不久前,汇源集团总部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商务部反垄断局30名党员到汇源进行党员实习日活动,宾主寒暄落座之后,往事不可能不提,他们都说,不好意思。更多的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了,但确定的是时隔六年,好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当年反对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的行为过于冲动。”好在,有反思,也许就会有进步。
洞察变化的商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