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百年求索

陈白 经济观察报 2022-10-29
“如果我们不跟外面的世界相比较,怎么知道世界的大势是什么呢?我们相信,保持与世界互动、睁眼看世界,这个国家就错不了。”作者:陈白封图:图虫创意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的历史基础是什么?未来又将如何带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就此,经济观察报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为我们系统解析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战略布局的历史与未来。


迄今为止,张占斌已经领衔编著了包括《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治理的核心密码》、《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答问》等多本重磅政策解读书籍。其中,在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答问》一书中,由张占斌领衔的课题组在前期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30个深入浅出的答问,一站式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内涵、特征、优势、路径、目标、经验、启示等理论和现实问题。


张占斌说,要搞现代化,我们就需要尊重各个领域的一般发展规律,并借鉴过往的经验为我们所用。我们搞现代化绝不能闭门造车。但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也意味着我们绝不能邯郸学步。


他表示,开放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我们不跟外面的世界相比较,怎么知道世界的大势是什么呢?我们相信,保持与世界互动、睁眼看世界,这个国家就错不了。”


【对话】


经济观察报:中国式现代化百年探索历程给我们带来哪些经验启示?


张占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我们需要对现代化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从全球各个经济体的现代化之路来看,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就已经率先开始了工业化的步伐,经济和社会的变迁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也深深地震撼着影响着后发国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获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加入了致力于工业化的行列,努力追求国家的现代化。


中国也不例外。自清末近代国门被打开之后,我们在曲折彷徨中开始了被动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以来,许多有志之士试图寻找中国现代化的方案,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一段时间,经济上效仿西方工业化路径,政治上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文化上尊崇西方文明。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盲目照搬照抄他国做法,只能以失败告终。


从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不断追求国家现代化,但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坚定地认为,中国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担到了自己的肩上,由此来看,这种现代化就变成了一种主动的现代化,而不是被动的现代化。


经济观察报:如何理解主动的现代化?


张占斌:这种主动的现代化,能够清晰地在我党执政历史上找到脉络。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持续奋斗的理想。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转变本身,就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个体现。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1964年年底至1965年年初,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郑重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由邓小平同志最早概括出来的,他创造性使用“小康社会”这个重大概念,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的提出,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革新。


可以说,邓小平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的现代化就是不同的。


此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战略和目标。


而时间来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式开启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新征程上如何走好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论断。


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已经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战略安排。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因此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凝聚的是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


经济观察报: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其中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了人的现代化和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辩证统一;特征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一般性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实现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必须看到,在过去多个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方面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比如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等方面,他们的探索也使得我们深刻意识到,要搞现代化,我们就需要尊重这些领域的一般发展规律,并借鉴他们的经验为我们所用。这也意味着,我们搞现代化绝不能闭门造车。


但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也意味着我们绝不能邯郸学步。学习国际现代化经验,推进现代化的建设,一定要以我为主,把发展的主动权和发展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这就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要尊重普遍性也要强调我们的特殊性,既不能为了坚持我们的特殊性而丢掉普遍性的东西,也不能因为普遍性丢掉我们的特殊性,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经济观察报:在目前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最值得关注的特征是什么?


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什么是开放性?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天下。下一步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更高质量的开放、更能为全人类作出贡献的开放。


如果我们不跟外面的世界相比较,怎么知道世界的大势是什么呢?我们相信,保持与世界互动、睁眼看世界,这个国家就错不了。


此外,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打破思想束缚,创造性地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思路,在讲求效率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加致力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促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经济观察报:高质量发展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张占斌: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理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化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强调实现现代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决定中国现代化的全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创造了历史性变革,根本就在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推进现代化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都要服从、服务、捍卫这个中心,不能冲击、背离、取代这个中心。


经济观察报:对于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群体来说,二十大报告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确定性?


张占斌:二十大报告公布之后,我也接到了许多企业家的电话。他们也都感受到了二十大报告所带来的鼓舞和信心。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是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制造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商品消费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可以预期的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将创造出具有超大规模人口和超大规模经济总量的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其实对于企业家们来说,在全球地缘冲突加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当下,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他们能够获得的最大确定性正是来源于这些、来源于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我们相信,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一定会往更为务实的方向建设。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整个国家大局稳定、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未来有巨大潜力和空间。其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民营企业家、民营经济的预期和信心。




让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 经观说二十大报告经济、民生领域的23个关键词呵护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