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头条|假央企打不尽?
导读
中国铁建(以下简称“中铁建”)法律合规部法律处处长王裕溪所在的部门有十余人,团队专门应对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维权问题,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击假央企。
中铁建已经打击假央企多年,通过行政、民事、刑事相结合的手段,中铁建打掉了一些假冒“中国铁建”名称、字号的企业,阻止了一些与“中国铁建”近似商标的注册,取得企业驰名商标双认定,但也一直未能杜绝假央企的出现。
多家央企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假央企难打,而央企能做的很有限,总体仍然是提供线索,主要仍靠监管部门。
从2019年开始,监管部门高度关注假央企带来的影响,并持续加大打假力度,至今已有五年时间。一名参与打击假央企工作的人士表示,当时之所以开始加大力度打击清理假央企,是因为市场领域存在大量假冒国央企,这些企业四处惹祸让“真央企”背锅。
五年时间中,国务院国资委陆续公布了三批假央企名单,总计823家企业。但持续打假后,假央企仍难断绝,上述曾参与打击假央企工作的人士用“打不死的小强”来形容假央企。
假央企难打与其背后复杂隐秘的利益链条相关。数位相关人士表示,有些假央企能够与“真央企”内部人士合作,以获取地方政府的相关配套资金;甚至部分情况下,假央企本身就是在“真央企”默许下以挂靠或参股方式形成的。
上述参与打击假央企工作的人士认为,假央企屡禁不止的本质原因还在于,相对于民企,国央企具有资源、声誉等天然优势,不法分子假冒央企,相当于直接获得了央企信用和待遇,可以大大增加合作方的信任,从而在融资、投标、承接项目等多个领域获取巨额好处。
“客观来讲,只要国企、民企之间的待遇鸿沟存在,就会有人铤而走险假冒国央企,尤其是在违法成本低甚至无需付出代价的情况下,难怪不法分子要趋之若鹜了”,该人士表示。
多位人士均持有这样的观点:打击假央企的治本之策在于通过持续不断地市场化改革,让不同类别的企业享有同样的待遇。
王裕溪带领的团队刚刚提起了四项关于假央企的诉讼,这是一支十多个人的假央企打假团队。王裕溪说这项工作虽然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难度相当大。
建筑行业是假央企的重灾区,在国资委公布的三批假央企名单中,建筑行业是占比最高的行业。
打击假央企的流程大致如下:先开展商标检索工作,对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正申请注册商标和已注册商标,涉嫌侵犯中铁建权益的进行摸排检索,如发现明显涉嫌侵权,中铁建会区分性质,采取发律师函、提起异议、申请无效宣告等措施,如果侵权证据十分确凿,构成不正当竞争,中铁建就直接起诉侵权人。
中铁建还与多个地方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联系,以发送公函、投诉举报等方式申请当地监管部门协调处理在企业名称中不正当使用“中国铁建”、“铁建”、“中铁建”或与之近似文字的涉嫌假央企事宜。
虽然国内对商标管理比较明确,但对企业字号管理依旧存在法律和政策空白。这直接导致了很多企业和个人钻这个空子。所以,对企业名称字号的保护难度非常大。多年以来,中铁建多是以提起民诉、商标异议、无效宣告等事后救济的方式应对假央企的问题,难以精确从源头、事前打击假央企。
部分央企人士认为打击假央企成本高、难度大,难以形成震慑效果,很多时候央企能做的只是提供一些线索,还是要依靠政府部门发挥作用。
但政府监管部门打击假央企也不容易。
政策层加力打击假央企始于2019年年底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会议要求清理未出资、不控制却冠以中央企业名号的“冒牌央企”,清理多年处于清算状态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企业。从这次会议开始,打击假央企力度逐渐加强,并持续至今。
上述参与打击假央企工作的人士表示,之所以打击清理假央企,大背景是市场领域存在大量假冒央国企,这些企业四处惹祸让“真央企”背锅,2018年、2019年多家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时都遇到假央企,如平潭发展引入中核资源、融钰集团引入中核国财等,但中核集团均否认与中核资源、中核国财存在出资关系。
打击假央企的牵头部委是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和公安部协同。具体流程是,央企定期自查所属企业,发现假央企就要向市场监管机关和公安机关发函要求查处,同时发布公告并要求天眼查等企业信息公示平台作特殊标注。
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不好,公安机关和市场监管机关往往需要充足证据才能查处,举证艰难且费时费力,就算举证成功,假央企也会迅速“更换马甲”以逃避打击。
隐秘链条
在多位参与打假的人士看来,假央企难打与其背后复杂隐秘的链条相关。
一家能源央企在被假央企冒充后,曾请当地政府机关招商部门的朋友,去和这家假央企交涉。这位朋友很快受到了警告,让其不要“管太多”。
一位相关人士举例表示,在一些行业,甚至出现过“真央企”和假央企合作的情况。该人士表示,部分假央企通过下属科技公司承担项目,再通过投资公司进行融资,和“真央企”内部人士联手,套用相关专业资质,以获取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这一现象曾见于地方一些产业园的科技项目补贴中。
上述参与打击假央企工作的人士表示,各地方都有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的迫切需求,这也给了假央企可乘之机。假央企往往利用央企的背景增加谈判优势、快速锁定项目,通过“画大饼”的方式取得地方政府信任,拿到项目路条后再去忽悠施工单位、供应商乃至普通老百姓以骗取钱财。
从2019年至今,国务院国资委共计公布过三批假央企名单:2021年公布过353家假央企,2022年公布过175家假央企,2023年公布过295家假央企。
长期为央国企提供咨询等服务的朱昌明对上述数据统计后发现:以行业分类,其中包括238家建设、工程类企业,145家科技类企业,104家能源类企业,98家集团型企业,67家投资、资本、融资类企业,43家贸易、供应链企业;从注册地来看,83家在北京注册,71家在深圳注册,38家在天津注册,23家在上海注册,13家在重庆注册。
一名建筑央企人士表示,建筑行业成为“重灾区”是因为很多项目招投标时,非常看重一些只有央企才具备的专业资质。在朱昌明看来,该领域假央企频发,原因在于工程项目建设需要资质以及国央企的信用实力背书。
朱昌明认为,能源、科技行业也出现众多假冒企业的原因,在于近年新能源、科技领域发展机会很多,吸引了很多不法分子浑水摸鱼;投资类集团类的企业数量也较多,一些假冒企业自称拥有雄厚实力,往往以投资的名义到地方,迎合地方招商引资搞建设的急迫心理,在地方招摇撞骗敛财;此外,贸易类供应链公司也有不少假冒企业,由于贸易活动最看重企业背景和资金实力,这也是不法分子假冒国企的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操作便捷,很多假央企下沉到县区注册,在县区注册的超过500家。朱昌明分析,从注册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关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在区县一级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很少有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企业,这也反映了区县一级公务人员对企业注册审核把关还是有明显的疏忽,让不法分子钻了漏洞。
北京也是假央企的聚集之地。上述相关人士介绍,一种模式是,将“爷爷”、“父亲”辈的公司注册在北京,再以北京企业为控股平台,去其他地方广撒网,不断注册“儿子”、“孙子”辈的公司,到处敛财,“因为地方一看对方是北京来的,就容易盲目信任。”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王绛认为,假央企本质其实是市场监督失效,有假产品就会有假央企,也会有假外企,道理亦如是。
监管
上述参与打击假央企工作的人士表示,假央企的直接受害者并不是央企,而是相信假央企被骗上当的人,过往虽然央企打假公告频发,但是效果很有限。对于积极打假的央企而言,客观上存在打假成本高、锁定主体难的问题,往往发现一批、打击一批后,又会冒出新的假冒企业,打不胜打、防不胜防,时间长了,也挫伤央企打假的积极性。
该人士认为,要根除假央企,需要从企业登记注册环节来解决,市场监管机关需要优化企业注册的“形式审查”原则,把好企业准入关。该人士表示,要管住企业登记注册环节,市场监管机关不能只是简单的形式审查,而是要强化对当事人的身份核验与实名验证,尤其是在办理涉及国资国企的企业登记时,最好与国有产权信息进行比对,从根本上杜绝假冒央企的漏洞;其次,执法机关要加大对假冒企业行为或不正当行动的查处力度,严厉追究其假冒企业的法律责任。
经济观察报获悉,为了从根源上打假,有关部门拟修订企业注册审查制度,从审查方式上,遏制假央企诞生的源头。
央企也在作出新的调整。王裕溪表示,中铁建一方面已通过诉讼、行政双途径成功认定驰名商标,把企业商标以及字号保护扩大到最大程度,受保护范围很大,不仅限于建筑行业;另一方面,针对假冒侵权行为,通过行政、民事、刑事相结合的手段,持续打击商标、名称侵权行为。
多位参与打击假央企的人士均持有这样的观点:打假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看到这些企业趋之若鹜顶替央企名号的实质原因,是由于央企在一些行业具有的超市场的竞争优势。而要治标又治本,仍要不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提供更加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享受到同样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