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治失眠神器《舌尖3》,能否跟前2季同日而语?

DOCO君 DOCO热纪录 2019-07-11


欢迎光临DOCO热纪录

一年365天

陪你悦享真实世界


  点击文章左下“阅读原文”观看全片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于2018年2月19日(大年初四),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首播。


▲《舌尖上的中国》第3季海报

 

百度百科对《舌尖上的中国3》的定位是:

 

该片讲述了人与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强化人物,强化食物背后的文化。


从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然而,在之前2季爆炸式的好评下,《舌尖上的中国》第3季能否收获像前2季一样的如潮好评。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写给还没看《舌尖上的中国》第3季的朋友:

 

《舌尖上的中国》第3季共分8集,每集的主题分别为:


器具、小吃、宴席、食养、厨人、点心、节气、融合

 

在每个人都是“美食家”的大中华,舌尖迷们早已将《舌尖上的中国》前2季看了又看,都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期待第3季的播出。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其实更像是内地的《深夜食堂》“食客们”会在深夜打开,让自己的味蕾和意志力同时激越


这是辛勤劳作的人们,给自己的精神犒赏

 

 

观众有话说:


可突然改变“口味”的《舌尖3》让观众有些措手不及。

 

从粉丝们的评论来看,《舌尖3》的风格挑战了吃货们对《舌尖》的美食信仰

 

观众看完后最直观的感受:

 

《舌尖3》像没有赵薇、林心如的《还珠3》,一切都变得非常陌生。

 


▲图片来自网络

豆瓣评分更是从7.0一路下滑至4.3

 

▲豆瓣评分变化


这支“实力股”究竟发生了什么?口碑竟一落千丈!

 

观众的吐糟,其实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这究竟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饮食文化?讲美食为何要讲一推不相关的东西?讲器物也就算了,为什么要讲手工口红?


常识性错误太多,例如:麻辣烫、钵钵鸡傻傻分不清楚;唐代长安也并没有回民坊……


口播文案过于苍白站在美食中心呼唤爱的词汇太多,例如:“爱是最好的调味”……


专业素养薄弱,构图凌乱、调色感人、焦点模糊、画面不够精美。

 

等等。

 

▲知乎网友评论


大多数粉丝认为《舌尖3》“辜负”了他们的期待,丝毫不尊重观众。

 

匠心精神在《舌尖3》中荡然无存

 

观众对于转变风格的《舌尖3》呈现出一种水土不服的状态,各类负面评价应运而生

 

▲豆瓣网友评价


《舌尖3》使出浑身解数讲述美食背后的感动中国故事,都无法挽回观众对美食渴望的心。

 

观众直呼口味变了的《舌尖3》,究竟有何隐情呢

 

创作团队有话说:


关于《舌尖3》,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看法。

 

目前,美食纪录片的市场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舌尖》第1季播出后,全国已“爆发”出约400到500档美食栏目

 

美食类节目出现井喷状态


平心而论,如果第3季依旧按照往常的套路,或许也会让观众觉得陈旧厌烦且毫无新意。


因此,创新,势在必行。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3》总导演刘鸿彦强调:


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时代的脉搏与气息要把握住

 

▲总导演 刘鸿彦


于是,《舌尖3》在呈现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基础上,要增加美食的文化感和历史感

 

简言之,美食在第3季已不单单是食材的升华,更是饮食文化的承载

 

于是乎,我们可以在片中看到大量有关食物的“周边”

 

例如:


《舌尖3》第1集中的章丘铁锅。


《舌尖3》第4集中养生的奥秘。

 

▲山东章丘铁锅


▲《舌尖上的中国3》第4集截图


总导演刘鸿彦表示: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构,是想要突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突出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要将“舌尖系列”打造成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良心纪录片。


同时,面对质疑,《舌尖3》在回应文案里也这样写道:




可让观众们疑惑的是:


为什么《舌尖3》8集都播完了,我都没看到泡菜的前世今生?


DOCO君也有话说:


一夜间,变成“众矢之的”《舌尖3》遭到了各方吐槽,寻找《舌尖3》中的bug已成为一场全民的网络狂欢

 

人们开始戏谑地看待《舌尖3》中推荐的东西。


不得不说,“舌尖”IP的强大影响力实在不容小觑!


同时,DOCO君则认为——创作并没有对错

 


《舌尖3》的立意和出发点是好的——站在中国饮食文化的角度,传承中国传统和古法记忆。

 

创作团队本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找取新的突破点,给观众呈现一种别样的“舌尖”美感,无奈从立项到拍摄再到播出,仅仅只有10个月的时间,这让《舌尖3》无力掩饰字里行间的粗颗粒感。

 

不管怎样,作为系列纪录片的延展,想要突破之前的模式、创新出新风格的,本就道阻且长


作为纪录片从业者,还是很佩服这支仓促组队、超负荷工作的创作团队的勇敢。

 

▲来自舌尖官方公众号


我们需要给“舌尖”一些时间,也允许它尝试,允许它试错,允许它成长。

 

《舌尖3》遇到的窘境很像影视类专业的学生在拍作业时,遇到的状况:

 

学生想通过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把内心想要表达的事情讲出来,奈何老师就是不懂自己的心

 

观众可能只想简单地获取美食的真谛,而不是干巴巴的美食说教

 

在这一次企图突破求新的作品里,从创作角度来说,没有真正的赢家,当然也没有真正的失败

 


遥想当年作为现象级IP的《舌尖,它打动人心的,除了诱人的美食画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美食故乡当地人的共鸣,“弥补”游子的思乡情绪。


“舌尖系列”有着极强的传播力,从“民以食为天”的角度,讲述着老百姓每天都会关心的事情。

 


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难敌美食的诱惑,“舌尖系列”才可以在俘获味蕾的同时,将中国传统美学播散。


▲《舌尖上的中国》第1季海报


前2季的《舌尖》从美食本体出发,探究美食背后的食材及故事,而第3季则反其道而行之


从美食背后的文化入手来讲述食物,美食成了衬托,泛泛而谈。


饮食中的奥秘成了中心,继而被大篇幅看上去不太走心的说教所替代

 

这让大部分观众有了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


▲《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海报


或许正是这份从最普通“家常生活”中提炼出的“舌尖味道”的共鸣的缺失,让《舌尖3》从粉丝心向往之的情怀IP,一路沦落为“舌尖上的感动中国”。

 


至于网上有关核心创作团队的变化《舌尖3》换了风格的评论,DOCO君认为这并不是口碑下滑的关键。

 

▲网络文章中提及观众认为:

陈晓卿的离开

是《舌尖3》整段垮掉的关键原因


其实,《舌尖2》每一集的执行导演,也与《舌尖1》有所不同。

 

可见,至于是谁拍的,怎么拍,不会过多影响观众的情绪。


说白了,观众最关心的,还是片子呈现的效果

 

一部纪录片的最高境界是获得收视与口碑的双赢,让观众在看片子的同时,可以根据片中所呈现的内容“动起来”


随后,观众既可以从片中获取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营养”,也能有一番自己的思考,并由此联想到耐人寻味的社会现象,终有所得。


这不仅仅是“舌尖”系列要达到的标准,也是所有纪录片创作的应有之义。


《舌尖3》失去的,其实并不仅仅是观众的口碑,更是对纪录片应有之义的把握。


作为现象级IP,对纪录片创作准绳的失守,则更令人心痛,同时,也为所有纪录片创作者敲响了警钟——在纪录片发展的黄金时代,要警惕环境因素对创作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都快。

 

如何稳住观众的心,如何传承出传统的饮食文化,需要不断地摸索与进步。

 

本文,借鲁迅先生所言作结: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拥有不同的看法,是普遍现象。


受众与创作者之间,如果可以认真聆听对方的声音,那么用作品来传播文化的这股力量,才能得到最大化的集中效应

 

DOCO君倾心推荐时间: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不妨看看下面的推荐,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些舌尖上的“真”美食吧!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跳转观看全片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跳转观看全片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跳转观看全片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跳转观看全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咨询 docokun



中国首部生态健康美食系列纪录片《万物滋养》,正在热播!

【学术盛宴】《舌尖3》啥时候播?《寻找手艺》有没有第二季?你来问导演

【案例】讲述“食物之前”的故事,这部纪录片有探讨饮食文化的“另类”切口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