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我只认识你》制片人:没有比纪录片更酷的事情了
DOCO热纪录·独家对谈Vol.3
「DOCO热纪录·独家对谈Vol.3」
对谈对象:
冯都,资深纪录片制片人
她对自己说:
如果我想赚大钱,早就干别的去了!
做纪录片是我选择的责任。
做所有的事情,都不要偏离初心。
她对纪录片影迷说:
没有比纪录片更酷的事情了。
喜欢纪录片的你,真的很酷,很有眼光。
这段特别实在又特别真挚的话,来自于去年刷爆朋友圈、看哭无数观众的纪录电影《我只认识你》的制片人:冯都女士。
《我只认识你》讲述了树锋与味芳,这对在时代浪潮中历经悲欢离合的老人,在他们携手走到生命最后一段岁月时,如何面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困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71txrk3e&width=500&height=375&auto=0
▲纪录片《我只认识你》预告片
冯都女士纪实影像从业历程回顾:
2008年,由冯都担任制片的作品《南京》在国际30多个电影节上获得提名奖项并在全世界十几个国家的院线上映,曾一度创下中国纪录片的票房记录;
她执导并制片的电影《土的味道》曾在旧金山电影节展映并提名;
由她担任制片人的独立纪录电影《我只认识你》在2015年IDFA电影节首映之后获得广州纪录片节三项大奖和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提名。
▲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剧照
此片于2017年10月投放中国院线点映并得到一致好评。
《我只认识你》还在推动“养老及提高认知症关怀”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全国举办了100多场社会影响力放映,并用专属公号推动相关公益行动。
▲纪录片《我只认识你》海报
第三届新鲜提案大会的开幕日,DOCO君第一次看见《我只认识你》的制片人冯都。
她穿着针织毛衫,手里捧着保温杯,目光温柔,轻声细语。
确认过眼神,是温婉的上海女子无疑。
但接下来三天的相处和访谈,却让DOCO君认识了一位独立能干、自信优雅的纪录片追梦人。
关于纪实影像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次在现场直观感受冯都女士的业务能力,是通过第三届新鲜提案大会的《影像社会影响力论坛》。
论坛的信息容量很大,分别请了四组嘉宾,针对“纪录片推动社会进步的成功案例”、“如何在影像传播上寻求跨界合作”和“如何在影像制作上推进跨界对话”这三个环节展开了讨论。
希望通过推进不同领域的对话,携手寻找新的有影响力的内容创作路径。
总时长2个小时的论坛,嘉宾们都期待分享更多干货。
可在来宾多、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论坛整个场面和节奏都十分和谐,这得益于冯都女士对论坛流程的精准把握。
一部好的纪录片,可以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纪录电影《我只认识你》,就让观众更加了解关于阿尔兹海默症和养老问题的真实社会现状。
而事实上,《我只认识你》社会影响力的达成,是在集合了专业机构、品牌、能量人士、公益基金、学者、科学家、医生、媒体及发行资源、民政部门等多方面社会力量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策划的议程设置才得以实现的。
▲纪录片《我只认识你》跨界合作方
在论坛结束后的专访中,冯都女士也着重向DOCO君介绍了国外目前营造和扩大纪录片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Doc-society.
▲图片来自Doc-society官网
冯都女士介绍说,Doc-society正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扩大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
1、在全世界做提案大会
但跟传统意义上的提案大会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决策人不再仅仅是纪录片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而是由不同领域的、能与提案内容相结合能产生影响力的机构代表组成;
▲图片来自Doc-society官网
2、培育“影响力制片人”
什么是“影响力制片人”呢?影响力制片人是由一位十分了解影像如何与多方机构合作、如何最大效能地传播影响受众的专业人士来承担。
他们会做非常具体细致的议程设置策划,以帮助影片的影响力达到最大化,最终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
在中国的纪录片团队里,我们还没有一个这样明确的职位,但《我只认识你》专门有一个这样的制片人。
▲图片来自Doc-society官网
而对于这样的影响力制片人的培育,正是DOC-society常年以来所做的事情。
在美国,这已经是非常成型的产业链条——
影片成型之后,甚至是影片还在策划和创作的过程当中,创作者就可以把内容衔接到影响力制片人这边,进行作品整体的议程设置。
3、双向提案
在Doc-society的提案大会上,不仅是创作者在提案,机构方也可以就一个需要去传播、去产生影响力的点,来与创作者进行内容创作方面的沟通。
Doc-society的这种观念,也是国内纪录片行业可以参考借鉴和推广的扩大纪录片社会影响力的经典模式。
▲图片来自Doc-society官网
此外,冯都女士还强调说,不论是《我只认识你》这种通过与相关机构和影响力统筹策划来实现影响力最大化的案例,还是《二十二》这种通过明星效应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案例,都是扩大纪录片影响力的可参考对象。
对于纪录片而言,创作者都需要首先明确一个社会影响力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任何相关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
哪怕是商业因子介入,只要我们对商业因子的利用符合扩大纪录片社会影响力的初心、公心,便都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纪实影像跨界合作模式示意图
就像在国际上,社会影响力强的纪录片,在商业上的潜质同样也很强。
商业因子与纪录片创作、纪录片影响力的营造和实现,是不矛盾的。
而这种跨界的认知,需要培育。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项目通过合力的传播方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力,那我们对于纪录片传播意识的提高和进阶的破冰时间就会越来越短。
关于纪录片初心
聊到了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意识,聊到了纪录片与商业因子的关系。
冯都女士的语速很快、逻辑很清晰,眼神中相比于DOCO君第一次见她时所见到的温婉,多了一丝坚定和向往。
说着说着,冯都女士聊到了从事纪录片行业的初心:
如果我们想赚大钱,早就干别的去了!
做纪录片本身就是出于公心,我们就是想做一个话题,通过这个话题,我们或许可以推进公众对某个领域的认知,或许还能改变公众的某种错误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这是我们的责任。
所以,做所有的事情,都不要偏离初心。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集结所有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推动纪录片影响力的最大化。
冯都女士直言不讳地谈到了当前我国纪录片行业的一些现实——
现在国内的很多纪录片人,或许都处在一种职业的瓶颈期,感到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从事这个职业、也可能渐渐忘记了当初的出发点。
可是如果我们有了成功的通过纪录片影响力改变社会现状的案例,逐渐地,这种能量的传递也会反哺回纪录片行业,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其实纪录片社会影响力提升了,也是给我们从业者一个推力,证明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冯都女士说:
我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可是很多的学生毕业后都没有选择做新闻。或许是因为看不到太多的职业发展前景。
但回归到我们最初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的初心来说,这其实是我们血液里面的东西,也是可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也是能让我们兴奋、能让人为之奋斗的。
同样,这也是我们希望能传递给更多年轻人的。
关于女性、关于家庭、关于孩子
冯都女士,除了是一位成功的、有职业理想的纪录片从业者,还是一位四岁孩子的母亲。
她说她的孩子是个社交小达人,去到哪里都不担心没朋友。
三言两语之间,就完全可以感受到她的自豪与骄傲。
作为职业女性,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冯都女士也分享了自己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心得:
我可以呆在家里的时候,我就是孩子的妈妈。
但什么是妈妈的定义?我要给我孩子什么?
我要给我孩子看到她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做什么样的工作。这对她来说是一辈子受益的功课。
我在做我特别为之骄傲的事情,我老公在做他特别为之骄傲的事情,我们相信这一定会影响我们的孩子。
所以我们都在付出120分的努力。
让孩子看到我们在做的事情,这会影响到她之后对生命的选择。
对年轻创作者、对年轻观众说的话
对年轻的纪录片人,冯都女士非常诚恳地说:
希望大家不要放弃,虽然这条路很难,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智慧合力的产物。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让我们学到很丰富的不同领域的知识。
最可贵的是,哪怕是收获一点点来自于受众的肯定,都会让我们的内心获得极大的富足感。
对年轻的观众,冯都女士说——
没有比纪录片更酷的事情了,喜欢纪录片的你,真的很酷,很有眼光。
采访后记
冯都女士的可爱之处,在于温婉的外貌与对职业理想的坚定之间的反差。
关于职业、关于初心、关于社会责任感……谈到这些问题,除了坚定,更让人感动的,在于她眼神中的纯真。
就像是一位少女,在向你谈论一个真切的、她正在为之奋斗的理想。
从纪录片观赏体验的角度而言,技术的发展增强了纪录片的感官体验;
从纪录片影响力的层面来说,以《我只认识你》、《二十二》等纪录片为代表的纪实影像传播理念的革新,正在逐步促进纪录片作品和行业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而感官+思维的双重包裹,正为纪录片受众和从业者营造一个可以沉浸其中的对话场域,而这种良性的发展,也必将给中国纪录片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
冯都女士的理想,我们的理想,就在不远的未来。
转载授权或合作
请联系 docok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