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7同名纪录电影《最后的棒棒》首映礼&导演交流

DOCO君 DOCO热纪录 2019-07-11


棒棒,是山城重庆曾经的一个具有名片效应的服务行业。



如今,山城正在告别肩挑背扛的历史,曾经浩浩荡荡的棒棒大军十之八九都已改行。


爬坡上坎、负重前行,数十万重庆棒棒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


三十多年来,有人唾骂他们衣衫不整,影响城市品味;也有人感慨是几十万棒棒用肩膀挑出了一个新重庆。



面对这个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加入棒棒大军,用体验式的纪录片创作方式,记录下了棒棒们的生活,也记录下了属于重庆的城市记忆。


2015年,剧版《最后的棒棒》出现在人们视野,豆瓣收获了9.7的高分。



今天,距离纪录电影《最后的棒棒》正式上映还有10天,DOCO君去看了该片的首映礼&映后导演交流。



导演何苦来到现场,热情地和观众谈起自己的创作历程、拍摄初衷,以及他和棒棒们的生活——


1

Q:您为什么选择脱下军装当棒棒?为什么拍棒棒?


A:我是一个被军装耽误的优秀棒棒,小时候家里说“不读书就只能去重庆当棒棒”,我当时觉得能去重庆也不错,所以小时候就把当棒棒作为人生最后的退路。


还有一个原因是:只有我自己当棒棒,融入棒棒军,故事的主线才能继续下去。


拍摄他们,则是因为发现这个行业后继无人,我个人又有新闻经验,所以开始拿起摄像机拍摄棒棒。

2

Q:很多人会先满足自己的温饱,然后再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想问一下,您在这方面是如何权衡的?


A:其实很多人说做纪录片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对于我来说,我的基本生活能保障,就想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某一天大家不喜欢我的电影,我就回去做防水堵漏的活儿。

3

Q:电影版本和纪录片版本相比,电影版结尾处理是否略显和谐?


A:关于结尾部分,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变化。


我最后想呈现的,就是棒棒们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坎坷后,他们依然能够拥抱幸福。苦难里的微笑绝对比安逸生活里的微笑更有力量。


每个棒棒的生活都在慢慢变好,这不是我刻意去拍的东西,不是刻意去讨好谁。


每个镜头记录的都是中国骨子里的变化,平时人们看不到的变化。

4

Q:电影版似乎有点仓促,有些剧版里的故事没有了,请问这方面您是怎么处理的?


A:剪辑方面是先后换过4个剪辑师,直到现在99分钟呈现出来。


一是因为素材不够用了,不可能说是去补拍摆拍去凑时长;二是整个创作思路的引导,我最终想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后重庆的整个变化。

5

Q:片中有些细节呈现是很幽默的,那您面对现实中棒棒们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A:我每天和他们在一起,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只要明天比今天挣得多,就会特别开心。


比如老黄最终从废墟中把自己的2300块钱刨出来时,他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他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都在乐观过日子,我还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呢?


所以我在创作中,也一直在用一种快乐的状态去表达

6

Q:您拍摄到的人物和故事是您想要的效果吗?您对自己的定位是?


A:首先,我觉得人物如果不能打动我,那我就没有办法记录。既然呈现出来,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有让我感动的地方。


其次,我一直对自己的“导演”身份有点困惑,一开始只想署名“主创”或“讲述者”,但是因为要给观众看,就必须有一个导演,所以我就成为导演了。


我做的,其实就是把这些故事抓住,然后讲述出来,我只是一个讲述者


7

Q:现在没有年轻人做棒棒这个工作,那这个行业消失之后,我们该用什么去弥补?


A:最初的创作初衷是通过一个没落的行业,去看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现在这个行业后继无人,年轻人就算干体力活,也选择跑快递了。


这是经济和交通高速发展的结果,离开、消失是时代的选择。


第一代棒棒,他们也必然是最后一代棒棒。


为了保护电影《最后的棒棒》,文中不做过多的影评和剧透。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戳下边链接获取纪录片版本《最后的棒棒》内容。


《最后的棒棒》| 竹棒讨生活,竭尽全力活在社会底层


点击阅读原文,可看13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


期待你们去影院支持。


诚意支持原创

赞赏真实影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