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脸书操控美国大选?这是川普最不想看到的纪录片!

DOCO君 DOCO热纪录 2021-03-03



策划 | DOCO编辑部

本期编辑 撰稿 | 孟浪



你有没有想过,每当你在网络上浏览新闻资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观点以及给他人的某个状态点赞、评论时,你的这些所作所为都会被当做大数据的一部分而被非法组织收集和利用?

 


或许当下的你对个人隐私安全的认知还停留在家庭住址被泄露、电话号码被盗卖的阶段。


但实际上,在这个“媒介即信息”的时代,你在网上查询过的任何一件事情,在购物网站浏览过的任意一件商品,在社交媒体点过的赞、留过的言其实都是一个个信息点,而这些也都属于隐私的一种。

 


但是,就在你浑然不知的情况下,一些网络信息服务商为了让他们的广告可以精准地投放在你眼前,可能已经对你在网上的这些行为进行了抓取、统计和分析,并将这些信息打包售卖给了其他非法组织。




就在最近,由NETFLIX出品的一部纪录片《隐私大盗》便向人们展示了当今网络时代个人数据泄露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最关键的是,此片所呈现的内容并非一般的隐私安全问题,相反,它所揭露的正是当今西方社会最为敏感的政治选举对社交媒体的操控和利用。

 


这部纪录片从两位重要人物的视角出发,一位是以非法搜集个人隐私为名控告信息公司的大学教授戴维·卡罗尔 (David Carroll),另一位则是这家信息公司的前任员工布特妮·凯瑟 (Brittany Kaiser)

 

戴维·卡罗尔


布特妮·凯瑟


他们所展现的风暴正是2018年在全世界都闹得沸沸扬扬的“Facebook丑闻”,而将他俩牵连到一起的那家信息公司也正是在那起丑闻中将Facebook一举拉下水的“剑桥分析”(Cambrige Analytica)。

 

扎克伯格于去年四月接受美国国会讯问


这家公司在那场侵犯隐私的风波中,因非法取得全球8700 万个Facebook账户的个人资料,并藉此投放假新闻、操弄大众对政治竞选的态度而宣告破产。


剑桥分析与Facebook


在此期间,他们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两起案例就是在2016年帮助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英国脱欧公投。

 


剑桥分析,几乎是从2014年就开使跟Facebook合作,并通过在Facebook上投放心理测验的方式搜集了许多用户的个人资料及心理测验结果,这些数据让剑桥分析能够清楚地定义出不同的用户:

 


顽固者:即投票意向不会改变的人,这些人会被排除在剑桥分析下手的对象之外;

 

可说服者:这部分人可能是意见未决定的人,也可能是本来对政治冷感的人,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有机会被改变为持有某种立场的对象。

 


因此,这些“可说服者”就会被细分成各个投票区的民众,从而精确计算出每一个区域所需要获取的票数。

 

接下来,这些人的社交媒体活动信息会被剑桥分析用来做大数据统计,并以此计算出最容易让他们转变心意的广告方式,进而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也就是说,像剑桥分析这样的流氓公司只要通过Facebook所收集到的信息来对每个人做分析,判断他们喜欢或讨厌的事物,就可以针对每个人的立场做出最合适的广告素材,并进行精确的广告投放——

 

即不需要改变所有人的投票意向,只需要改变容易说服的关键少数就可以影响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

 


当然,投放针对性的广告只是剑桥分析最基本的手法,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这个加勒比海国家,这家公司就进一步地尝试了更先进、更有效的做法——针对这个国家年轻投票族群的特性设计了一个名为Do So”的活动:



“这个活动要针对年轻人,我们要增加他们的冷漠感,一定不能跟政治有关,因为年轻人讨厌政治,所以要有互动性;因为年轻人很懒,所以要很酷;能够成为大家的一份子,必须是一个集体活动。

 


我们提议了这个活动,叫做”Do So” ,意思就是一起这么做,不要去投票!”

 

这项活动乍看之下并有没什么针对性,只是无差别地让年轻人不去投票,但实际上,发起活动的剑桥分析早就摸清了当地两大族群的特性。

 


因为非洲裔的年轻人视”Do So”为行为艺术,因此他们绝对不会去投票,而印度裔的年轻人虽然也对”Do So”乐在其中,但他们还是会遵照父母的命令去投票。

 


而剑桥分析的合作客户正是这个国家的印度党派,仅通过这项活动,这一党派就在此次选举中增加了6个席位,并影响了40%的投票人数。

 


于是乎,印度裔党派的候选人便成功当选了。

 

这个案例细思及恐,试想一下,剑桥分析可不仅是进行了精准营销的广告分析,而是更进一步地针对每个人的个性、族群的特点、种族的文化做了全盘的操控。



当社交信息变成广告投放的支撑点,并以此影响到一个国家元首的选举时,这何尝不是一种民主的大溃败?

 

在本片中,教授戴维·卡罗尔的行动正反映了本片的核心思想:

 

数据的所有权是一项(新的)基本人权。



所谓“基本”的标准本来就因时代而异,就像以前我们要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繁荣与否,可能单纯从经济层面去分析,但现在我们常常会把网络普及度纳入考虑范围。

 

但有了网络之后,人们就会在线上留下许多“数字足迹”,包括你追踪过谁、点赞过哪些文章、逛过哪些网站等等,而这些都可以算是个人隐私的一部份。



那些精准投放的广告,就是这些数据被第三方利用的最佳例证。

 

在当下这个时代,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并且使得人们的时间变得碎片化,当我们登入那些社交网站时,很难再有心力去仔细审视每个网站或APP的使用条款,这样,我们的个人隐私便无形地置于泄漏的风险之中。

 

信息公司窃取个人资料的行为总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发生,而反观戴维·卡罗尔“请求数据保护”的过程却是异常困难,这更凸显了信息化时代个人与资本权利不对等的状况。

 


同时,在本片中,身为剑桥分析前员工的爆料者布特妮·凯瑟也提到,个人信息早已演变成一种“武器”。在大数据时代,掌握信息流不只是掌握现金流,更可能意味着一种“信息独裁”。

 

试想一下,我们所看到的每一则讯息、每一个广告、参与的每一个活动、是否都有类似于剑桥分析的公司在背后操纵?我们自以为的自由思考是否已经被看不见的手所影响?

 


尽管剑桥分析已经遭英国重罚50亿美金,并且停止所有业务,可以说是完全被毁灭了,但它绝不是第一个企图利用社交媒体操纵大众的公司,相信在此之后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但我们必须得明白,类似剑桥分析这样的公司所侵犯的不止是我们的隐私安全,更可能是我们选择的权力——这个重要的现代核心价值观之一。

 


我们能够做的或许很有限,但最起码的方式就是加强每个人对保护个人网络隐私的重视,并要学会甄别不同渠道的信息。只有在掌握足够多样的、角度多元的信息后,我们才能在一些复杂事物面前做出可靠的选择。

 

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