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泉穴

秒懂国学 2023-01-14

点上面蓝色字免费订阅关注


【水泉穴的名解】

出处:《针灸甲乙经》:“水泉,足少阴部,去太溪下一寸,在足内踝下,刺入四分,灸五壮。


别名:冰原穴。


泉,水源也。穴在太溪下1寸,足内踝下,为足少阴之郄,为肾之气所深聚处。足少阴脉由太溪经大钟而折下,穴似深处之水源。又穴主治:“月水不来而多闭”,针此可使月水复行,故名水泉。




【水泉穴的功能特性】

特异性:足少阴经之郄穴。

功用:清热益肾,通经活络。


【水泉穴位位置图】

水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穴位图,水泉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标准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穴位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直下方1寸,当跟骨结节之内侧前上部凹陷处取穴。


【按摩水泉穴位的作用】

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小便不利、目视昏花等。


【按摩水泉穴的功效】

传递水液。


【针刺水泉穴的方法】

水泉穴直刺0.3-0.5寸。


【艾灸水泉穴的方法】

水泉穴艾条灸5-10分钟,水泉穴艾炷灸3-5壮。


【水泉穴位配伍】

1、水泉穴配血海穴、气海穴、肾俞穴、气海俞穴、三阴交穴缓解治疗肾绞痛、肾结石;


2、水泉穴配肾俞穴、中极穴、血海穴缓解治疗血尿;


3、水泉穴配中极穴、水道穴缓解治疗肾气亏虚;


4、水泉穴配气海、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5、水泉穴配承山、昆仑,主治足跟痛。


【水泉穴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屈肌支持带、踝管及其内容。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流向大隐静脉,向后外方则归流小隐脉。深筋膜发达,局部增厚,在内踝与舟骨、距骨、跟骨内侧面之间形成屈肌支持带,韧带和跟骨之间形成隧道似的踝管。管又由韧带深面的纤维向跟骨面发出间隔,将通过管内的肌腱之间和血管神经束分开。在踝管内,自前向后排列纤维鞘的内容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踇)长屈肌(腱)。胫后动脉和胫神经在未入踝管前,发出跟内侧动脉和神经布于跟骨内侧面。


【水泉穴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水泉穴临床应用】

实证痛经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地机

配穴:气滞血瘀者,配太冲、阳陵泉;寒邪凝滞者,配归来;腹胀者,配天枢。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地机乃脾经之郄穴,能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四穴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温经止痛之功。


虚证痛经


主穴:关元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配悬钟。


方义:关元为任脉经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调理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温养冲任、暖下焦。


【水泉穴主治病症】


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月经过少,子宫脱垂,不孕症;


2、其它:近视眼,膀胱痉挛。


【水泉穴现代研究】


有实验报告,以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为指标,针刺水泉与注射ACTH的效应相等。现代常用于治疗闭经,月经过少,子宫脱垂,近视,膀胱痉挛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n0154hv7c2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