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乙穴

秒懂国学 2023-01-14

点上面蓝色字免费订阅关注

太乙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太一。属足阳明胃经。太即甚大,乙为十天于之一,太乙即《河图》里的中宫,脾土居中,喻腹中央为太乙,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腹中央,故名太乙。


【腧穴释义】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取穴位置】

在上腹部,脐中上两寸,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穴位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功能主治】

功能:消食导滞。

主治:胃病,心烦,癫狂。


【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治胃病。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临床运用】胃痛

1、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太乙。


2、配穴: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饮食停滞者,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气滞血瘀者,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者,配脾俞、胃俞、关元;胃阴不足者,配三阴交、内庭。


3、方解: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胃气,导滞止痛;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d3204n18x7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