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 | 最治愈的艺术展重磅来袭,还不快预约!
心坛城——曼陀罗主题当代艺术展
主办/策展:醍醐艺术
8月13日-9月4日
每天11:00-18:00
展出地点:西藏念者实验艺术空间
拉萨市仙足岛东一区(近仙足岛东桥)
●●●
夏天的拉萨拥挤而又充满惊喜。人们从世界各地奔向圣城,希望疗愈在都市里早已疲倦的心。
即将揭幕的一场展览,必将安慰这些远道而来的灵魂。
在醍醐的策划、组织下,14位海内外顶尖艺术家共同以曼陀罗(即坛城)为主题,创作当代艺术作品,今夏拉萨最治愈人心、最不容错过的展览由此诞生!
还不赶紧点击底部“阅读原文”,跟醍醐君预约参观“心坛城”展览?
约1914-1930
走进这场展览,奇异的感受扑面而来:13幅传统和当代的曼陀罗出现在同一空间,形成有趣的古今对话,发人深思。
曼陀罗对人类有多重要,为何能传承那么多年,至今影响人类?看看上边这张图就知道。
20世纪初,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跟导师、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闹掰后,心如死灰。
何以解忧?荣格注意到,喜马拉雅地区有种流传已久的图案,叫曼陀罗,汉语译为坛城,外圆内方,象征宇宙——下边这幅次仁朗杰、朗顿·德珍临摹的藏地古壁画,就是一例。
阿里托林寺壁画(临摹),次仁朗杰、朗顿·德珍
布面、矿物颜料及丙烯颜料
150cm × 150cm
2007
出于兴趣,荣格开始依样“画圈圈”,画了无数只有本人明白的曼陀罗——他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状态竟逐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恢复!(关于这段黑历史,醍醐君将在稍后几天的文章里为你细细讲述。)
顺便说一句,荣格画的那些“圈圈”,保存在一本叫《红书》的“天书”中,破译工作至今未完成。
荣格,1875-1961
进一步研究下,荣格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人类竟然都曾绘制过曼陀罗,它代表了一种隐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意象!
每当人心迷乱,这种意象就跑出来,使人的心理恢复平衡——绘画曼陀罗自此成为一种治愈人心的手段,流传至今。
从荣格开始,整个西方逐步接触到曼陀罗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图案,那东方呢?
事实上,在喜马拉雅地带,曼陀罗的传承可从未中断过。
无量寿佛坛城,夏鲁旺堆
布面,矿物颜料
180cm × 70cm
2016
在“心坛城”展上,两幅传统曼陀罗唐卡将首先把我们带到西藏的古老传统中去。
这两幅唐卡的作者夏鲁旺堆、珠木巧可不一般:分别是前年和去年的中国国际唐卡艺术节金奖得主!
旺堆小时候是夏鲁寺的僧人,深谙这座古寺的艺术传统,他按照夏鲁寺独有的仪轨,绘制了这幅无量寿佛坛城,展示了传统的延续。
十八罗汉坛城,珠木巧
布面,矿物颜料
90cm × 90cm
2016
相较之下,珠木巧的《十八罗汉坛城》则体现着年轻一代画师遵循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精神,18位久住世间、护持佛法的罗汉之外,他又用带有写实风格的手法绘制了十二生肖,别开生面。
错位的曼陀罗,韩书力
布面重彩,80cm × 110cm
2016
常看醍醐君文章的朋友,一定对西藏美术家协会主席韩书力老师不陌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和余友心先生带着一众藏族年轻艺术家,走遍了藏地古迹,对喜马拉雅传统熟捻于心。
他融合汉藏两地传统的绘画,一直都被视作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风格。
这幅《错位的曼陀罗》也不例外,仔细端详下,有没有感受到一种伟大的新生正要从裂缝中迸发而出呢?
梦幻的牧场,裴庄欣
布面油画,100cm × 140cm
2016
同样精彩的,还有裴庄欣先生的这幅《梦幻的牧场》——光是数数这几百头栩栩如生的羊,就明白艺术家在其中花费了多少心力——更重要的是这宏伟而又气魄十足的场景:在心灵的牧场里,大地变成了坛城,一场梦幻的招魂开始了!
而你我,又在哪呢?
无题,巴玛扎西,2016
水墨设色,270cm × 70cm
西藏美协副主席巴玛扎西的画,粗一看是水墨,细琢磨,方形、圆、三角、半圆,分别在藏族传统中代表着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正是一幅曼陀罗世界的缩影。
从韩书力到巴玛扎西,汉族艺术家受到藏文化深刻感染的同时,也延续着汉藏持续千年的文化交流,把水墨带入拉萨。
重新组合,诺次
布面油画,135cm × 150cm
2003
诺次、嘎德是西藏当代艺术家群体的代表人物,他们从传统和前辈中获取力量,却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独立思考,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诺次的这幅画中,背负着宇宙的巨兽仿若绘制曼陀罗的人修复内心那样,正重新组合——在喜马拉雅,曼陀罗本就意味着宇宙。
红太阳,嘎德
牦牛绒布,佛珠
300cm × 300cm
2015
嘎德的《红太阳》呢?既是一座坛城,也是一方心灵的宇宙,关涉着集体的记忆,去现场面对这幅9平米大的巨作,看看你会想起些什么?
失去的生灵,次仁朗杰,2010
布面重彩,150cm × 150cm
生于1976年的次仁朗杰,同样在曼陀罗的图案基础上做了大胆创新——残缺的曼陀罗,仿若浩劫之后的栖息地,画中的一些动物形象甚至源自埃及——作品号召人类重新审视对于金钱、欲望的态度,发人深省。
须弥坛城,黄威,2016
纸本设色,149cm × 149 cm
曾师从嘎德的黄威,作为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带来的作品同样令人惊艳。
这幅《须弥坛城》里,四方云水相间,融合出一方宇宙,难怪他的另一位导师、中国新水墨运动的领军人物李津也对他的画赞不绝口。
纸本、铅笔、水彩,121cm × 114cm
2016
更年轻的旦增央宗,生于1993年,却已初步展露头角,印证着曼陀罗这一图案的不断传承。
她与父亲、藏大艺术系教授西热坚参联袂完成的这幅坛城与根,保持清雅之风的同时,更多了几分活力与盼望。
Technologeical Mandala 60:Metamorphosis
电子曼陀罗60:变形
[意] Leonardo Ulian
电子组件、铜线、纸
100cm × 100cm
2013
当藏族艺术家用当代的曼陀罗向传统图像致敬时,这一图案也广泛影响着世界。
Leonardo Ulian是目前欧洲最受关注的年轻当代艺术家之一,获得过Owen Rowley Award奖章,曾受《连线》杂志(Wired Magazine)委托,为爱马仕巴黎旗舰店创作作品。
以电子元器件制作曼陀罗,是他的标志性风格。(点这儿,阅读醍醐君对他的访谈)
Ulian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喜马拉雅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对于自己的作品首次登陆高原展出,并与各路曼陀罗同场对话,他自己也是兴奋不已。
1054次祈祷,贡嘎嘉措
粘贴画、手工纸
60cm×60cm
2016
压轴的,则是醍醐君前几天刚介绍过的贡嘎嘉措(点这儿查看访谈)。这位目前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藏族当代艺术家同样为展览专门创作了一件作品。他告诉醍醐君,“祈祷”系列是向世俗生活的致敬——他本人正是在孩子出生、暂时隐居乡村的日子里获得了灵感。
从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坛城的图像不断传承,至今产生着深刻影响;但当代的艺术家们已不再仅限于提取坛城中的宗教意义。他们聆听西藏这片广袤土地的声音,跟随自己的内心,把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洞察,化为一件件震撼人心的“坛城”。
展览故而名为“心坛城”——正如上世纪知名的佛教传播者邱阳创巴仁波切在著作中所写的:
一切景象,皆为身坛城;一切声音,皆为咒坛城;一切意念,皆为心坛城。
喜欢这场展览?
快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预约参观吧!
试试向醍醐微信公众号回复这些词组:
古乐谱 | 最美废墟 | 佛化万相 | Silence
最漫长博士 | 唐僧路 | 孤独动物园
电子曼陀罗 | 悬崖寺庙
劳生柏上 | 劳生柏下
顽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