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震动西方的藏区影像
这是来自喜马拉雅的
第 1076 份礼物
●●●
哈里森·福尔曼(1898~1978),美国著名的旅行作家和战地记者。1930-1950年期间多次来华,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全貌,他的足迹遍及青藏高原、西北大漠及东南沿海,拍摄了淞沪会战、远征军等众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影像。他在安多藏区拍摄的千余幅摄影作品,成为人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经典影像纪实。
图左为哈里森·福尔曼
哈里森·福尔曼因为记录红色中国而闻名世界,其出版的《北行漫记》对中国人文摄影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然而,最先令福尔曼声名鹊起的,还是上世纪30年代他深入安多藏区考察的经历,但这段经历似乎已湮没在时光中。
在他拍摄的一万余张中国行照片中,有千余幅照片是关于安多藏区的。他曾三次赴青海、甘南藏区,拍摄当地的宗教活动和民俗风情。
回国后,他根据1932-1933年的藏区旅行经历,整理出版《穿越藏区禁地:对未知之地的探险》一书。
对此,《泰晤士报》曾评价道:这是“一次令人震惊的旅行的有趣记述,对欧洲人了解这一地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除此而外,福尔曼还相继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国家地理》杂志、国家历史博物馆等地展开巡回演讲,这些演讲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西藏热。不少西方民众深为安多藏区人们的虔诚礼佛所触动。
- 寻找“消失的地平线” -
那一时期西方青年人的终极向往
美国本土不像英国和俄国在历史、地缘和宗教上与藏地存在着联系,因此,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有人关注并前往藏地。如柔克义(William W. Rockhill)曾在1889年和1892年两次到达塔尔寺,其赴藏活动和相关论著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公众对西藏问题的关注。
在柔克义之后,约有三十多名美国人到西藏探险,其中最著名的是植物学家、语言学家洛克——他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系列文章,也为英国小说家希尔顿写《消失的地平线》时提供了灵感。[1]
福尔曼如那个时代许多向往“消失的地平线”的西方青年人一样,为了寻找心中的香巴拉秘境,毅然前往藏地。
- 在藏区,遇见东方启迪 -
一场“冥冥中注定”的旅行
福尔曼由中国北部入藏,主要是在安多藏区游走。他一开始设计的考察路线是:从兰州出发,到拉卜楞寺、白石崖寺以及这一地区的主要寺庙,目的地是寻找位于青海果洛藏区的神山阿尼玛卿山。
他1936年第二次安多藏区之行,还曾拍摄关于九世班禅的影像资料,并将《穿越藏区禁地》一书呈送班禅额尔德尼。同时,也深为班禅的智慧与定力所折服。
1937年6月初,福尔曼第三次赴藏,并前往拉卜楞寺,拜见了第五世嘉木样活佛。对时年17岁的第五世嘉木样活佛颇多赞美。
据福尔曼记述,活佛关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人们普遍认为拍照会摄取人的灵魂,而活佛很快掌握了照相机的原理,并亲自拍摄了僧人们活动的场面。福尔曼对活佛异于常人的理解力深感惊讶。
回溯哈里森·福尔曼的人生,他是首批涉足西藏的西方摄影师之一,自小酷爱艺术。而东方,尤其是中国对他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他的照片空间广袤、题材广泛,为后世了解90年前的安多藏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丰富资料。
藏地旅行也对福尔曼的人生产生了颇多影响。福尔曼在1937年还担任了电影《消失的地平线》技术总监,这部电影后来荣获奥斯卡奖。
在安多藏区,福尔曼多次深受当地自然风土人情、神圣宗教仪式所吸引;随着考察深入,福尔曼对佛教教义也有了新的认识。
初到拉卜楞寺时,福尔曼认为转经是枯燥的;但后来,他在密勒日巴佛阁九层佛塔外转经,逐渐从顽固的怀疑论中跳脱出来,开始从东方哲学的视野里,去看待这场“冥冥中注定”的藏区之旅。
- 那时,安多藏区的人 -
1932-1937年
- 古老仪式,奏鸣千年法乐 -
安多藏区宗教仪式场景 1932-1937年
- 老照片里:古典艺术之美 -
1932-1937年
- 人们的城池 -
安多藏区城市、交通 1932-1937年
- 穿戴不是小事 -
安多藏区着装 1932-1937年
【参考文献】
[1] 张发青. "哈里森·福曼的青海、甘南藏区之行及其影响(1932-193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49.004(2017):73-77.
【相关阅读】
年终展讯:你好众生
红色,是一种怎样的神秘力量?
点击卡片即可转至购买页
点击“阅读原文”
寻找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查看醍醐开放职位
醍醐艺术中心·拉萨
拉萨市仙足岛环岛南路 0891 6626599
醍醐艺术中心·上海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3-108 021 63152563
醍醐古城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转经道东街13号 0891 6500134
醍醐衙门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口 0891 6831926
醍醐古树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旁拉让宁巴古院口 0891 6549551
觉得不错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