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藏在画册里的遗言
●●●
1973年,裴庄欣从一本珂勒惠支的版画集中,意外读到了一行惊心动魄的“遗书”。40多年过去了,故事读来依旧令人心有余悸。
欢迎向rex@tihho.com投稿专栏文章,
来稿请附联系方式
1973年,我被调到昌都地委宣传部不久,一日在楼道里看见一只破损严重的小木箱,上面写着:某县农业科烈士李某遗物。
箱子一角已经打开,露出几本书的边缘,粗看像是画册。
后来,在人少的时间再次走过那儿,终于忍不住将其中两本画册“拿”了回来。原来,一本是叶浅予的巴基斯坦行写生,另一本则是珂勒惠支的版画画册。
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人生中第一本外国画家的画册足以令人铤而走险。
●●●
晚上照例没电,刺骨地冷,我早早躲进被窝,点上蜡烛,开始细细品味画册的每一页。天寒地冻,每翻一页都得把手放进被窝捂暖一会儿。
叶浅予的速写与当时国内流行的作品相差不多,珂勒惠支的画册则很特别。
如同现在的杂志一般厚,方形,作品是没见过的风格,当时的我,也不太明白什么叫铜版画。即便当成素描来看,也是怪怪的。
正是这样一本珂勒惠支版画集(网络图片)
画册里面大都是抱着小孩儿亲吻的老太婆、罢工的工人们、铁丝网后面的人群、战俘、弯着腰在战场上一堆尸体中找人的妇人的形象等。
大约是一支完整的蜡烛快烧完时,我突然发现,这本珂勒惠支的画册封底白页上,有人用铅笔匆匆写下勉强可以辨认的一行字:
"十多名叛匪持枪正在向我们冲来……"
那一瞬间我的心狂跳不已,毛骨悚然。
●●●
一切已无从考证。我不知道,李先生是否因这行字所描述的突发状况而成为烈士?
在车队当修理工时,听几个退伍的同事讲过些昌都地区1969年的情况,那年的事最终被定性为“叛乱”。但,李先生的这行字,是否与此有关?
在写完这几个惊心动魄的字后,他还活了多久?这个世界上,除我之外,还有谁接收到他留下的这些讯息?
更多的问题已无法解答。这就是他的全部财物吗?那只已破烂的小木箱,后来寄往他老家了吗?他成家了吗?
●●●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 那本薄薄的画册在随后无数次跨省、跨国的迁徙中已不知所踪, 但这段旧事和那些画中图像却常干扰着我;在回忆时,仍紧张、心有余悸 ,我甚至情愿相信这仅仅是一个梦。
珂勒惠支自画像
在国外的这些年,除了在图书馆那堆老旧画册中曾见过一本她的木刻集外,人们似乎并未太多关注这样一位个性和产量并不那么极端和突出的德国女版画家。
这个世界俨然已不太记得,她所描绘的苦难深重,以及蕴含其中的人道主义怜悯与强烈的悲伤。就像那位李先生的故事,也早已飘散在风中。
●●●
作者简介
裴庄欣 ,中国美术家协会、西藏自治区美术家、摄影家协会会员。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1971年下乡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重返西藏工作,足迹遍布雪域,对西藏的人文、地理、宗教和艺术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与呈现。1989 —1991年,获“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全额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就读于纽约州立大学艺术系。现居北京纽约两地。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其作品《草原上的锅庄》、《朝佛》等广受关注。所创作的油画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作品大量发表,并获机构与个人收藏。裴庄欣的作品横跨多种艺术风格,充满对西藏的眷恋与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是西藏现当代艺术史中的标志性人物。2001年,美国纽约曼哈顿亚洲文化中心曾为其举行“裴庄欣西藏油画作品个人展"。
回复“穿袈裟”、“哲蚌寺之冬”、“汽车上的康巴”或“沐浴节”
欣赏裴庄欣在1984年创作的四幅精彩作品
试试向醍醐微信公众号回复这些词组:
古乐谱 | 最美废墟 | 佛化万相 | Silence
最漫长博士 |孤独动物园 | 目睹无常
电子曼陀罗 | 悬崖寺庙
劳生柏上 | 劳生柏下
也欢迎点击公众号底部醍醐微店按钮,
看看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