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冬青谭》系列22:善良是一块抹布?

张冬青 日日新 2019-07-27

日日新校园一角

善良是一块抹布?


文|张冬青


一、善良的抹布


  有的人习惯嘲笑别人,以显示自己“高级”,造成伤害后,用善良的抹布一抹,伤害就抹掉了。

  有的人随便迁怒,出言不逊,造成伤害后,用善良的抹布一抹,伤害就抹掉了。

  有的人习惯性猜疑,将猜疑四处传播,造成伤害后,用善良的抹布一抹,伤害就抹掉了。

  有的人依赖别人的帮助,一旦帮助没有如意,反目成仇,造成伤害,用善良的抹布一抹,伤害就抹掉了。

  有的人刀子嘴,宽于待己、严于律人,造成伤害,用善良的抹布一抹,伤害就抹掉了。

  有的人没有界限,到处任性,造成伤害,用善良的抹布一抹,伤害就抹掉了。

  有的人无缘无故同情别人,施加慈善,造成伤害,用善良的抹布一抹,伤害就抹掉了。

  有的人假意真诚、真心敷衍,造成伤害,用善良的抹布一抹,伤害就抹掉了。

  有的人自欺,造成伤害,用善良的抹布一抹,伤害抹不掉了……


二、伪善


  质疑善良,是会招惹众怒的。“上善若水”,我像老子一样崇尚善,只是生活中的伪善太多,需要细细审辨审辨。

  伪善有两种:一种是伪君子之伪善,其善是骗人的幌子,内心里是不善的,这种假善的名义行恶事的大恶,假以时日,比较好识别;另一种伪善是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有的,善与不善交织混淆,自己都会骗过自己,属于出于人性之软弱的小恶,假以时日也不好觉察。


(一)不可取之同情


  比如,同情。同情他人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善良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凡生命,都有连通。同物种之间的通感更细腻,不同物种之间的通感要简略。恻隐之心的对象不需选择,不管是亲近的人,还是陌生的人,抑或哀鸣的动物、受伤的植物、受损的物件,都会牵动我们的怜惜、同情之情。这是真善良。如果同情是有分别的,就是假善良了。有分别的同情有几种情况:

  其一,分人。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亲人和非亲人,投射的同情不一样。你也许会说:可以不一样吧,因为感情的浓淡、亲疏是不一样的。你说得对,亲疏之间,感情有浓淡差异,也有责任差异,所以同情心之后所采取的行动是不同的。亲近之人遇事,你必陪护;陌生人遇事,打110即可。但同情之心应该是同等的,都会牵动你的怜惜,这份怜惜应该没有分别。人类往往会赞颂待他人如亲人的行为,因为这样做的人在行动上没有分别心,他们是高尚的人。我们赞颂高尚的行为,但只要人人尽到自己行动上的责任,都是值得赞扬的。所以,问题不是行动上有区别,而是恻隐之心不能有分别。进一步说,我和你都丢了钱,我的朋友A对你视而不见,于是A对我所有的好就有缺憾了。我在地铁里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抢座,男子更敏捷,占了座位,女子白了他一眼站到别处去了,接着男子的女朋友上来了,男子马上站起来让女朋友坐下,并且表功说:嘁,那女的还和我抢座!我想,如果有一天这男的不爱这个女朋友了,分手时得多无情啊。

  其二,和别人比较。比如朋友遇到困难之事了,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于是比着不甘落后。经常有这样的话:你看别人都……我认为,看别人,是对自己的蔑视。

  还有一种同情也是不可取的,即制造同情。有的人需要通过同情他人来获得优越感,从而获得心理慰藉。他们会把别人有修养的行为理解成软弱去同情,会把别人的自得其乐理解成孤独去同情,会把别人的丝毫不顺利理解成大不幸去同情。他们的同情表面上充满关切,内心里也许全是鄙夷和嘲笑。尊重别人有时候看上去是“无情”的。因为尊重意味着信任而非控制,意味着尊重他人的独立性而非表现自己的善良。


(二)猜忌


  出于人性之软弱的小恶还有猜忌。爱猜忌的人总认为自己是善良的,是受害的一方。比如今天A向B打招呼,B没有热情回应,A猜:我哪里得罪他了。于是,下次A不打招呼了,B猜:我什么时候得罪他了。猜忌是是非的开始。

  又比如,A主动帮助B,B可能会猜:他凭什么要帮我?下次B帮助A,A也可能会猜:他图什么?

  再比如,A请求B帮忙办事,没办成,A猜测:他肯定没使劲。下次,B请A帮忙,未果,B猜测:他肯定报复我。

  在生活中,有多少烦恼是猜忌带来的?


(三)施舍宽容


  出于人性之软弱的小恶还有施舍宽容。有人总爱说:“我才不计较呢!”“事情弄清楚了就行,不用他道歉。”这种大度的结果往往是别人不断地辜负你,于是,话就变成了:“哪次哪次我都没计较,真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你还没完没了了……”“哪次哪次我连道歉都没让你道,你还得寸进尺了!”对于别人界限不清而造成的冒犯要么积极计较,以阻止别人的恶在不知不觉中继续累积;要么真的不计较,不要先赊账后要账。


(四)道德虚荣


  出于人性之软弱的小恶还有道德虚荣。明明是在搬弄是非,却要众人承认自己心直口直。明明是为利益驱动而行事,却要证明自己正直无私。明明强势,却要装作弱势。总把自己放在吃亏的位置上,就为获得别人口中的好人形象。


  千百年来的面子文化、自我价值缺失的教育,应该是这些现象的主要成因。


日日新公众号二维码,可扫一扫或长按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