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通高校青椒成功拿下课题,有哪些技巧?

智汇邦+ 2022-05-15



商务合作、人才招聘、投稿、项目合作请联系小助理
Lemonvc-MXL(微信)  
service@lemonvc.com(邮箱)

如何获得课题是广大中青年教师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广大中青年教师,在能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面临着更大的申请压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文是吉林师大某青年教师(硕士学历、教育学专业、中级职称)的“关于去年以来获得一系列相关课题立项的经验反思”,以飨读者。
从去年第一次获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开始,截至目前,陆陆续续拿到了一个国字头项目和若干省字头及地厅级的项目(教育部、省社科、省教科、省教育厅、团省委、市社科等),在受宠若惊与压力山大之余,我也开始反思这一系列收获的原因与关联。
周围同事们的夸赞往往容易成为虚荣膨胀的助燃剂,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始终保持住清醒的头脑和谦卑的心境,找到所有因果的内涵,包括行之有效的经验以及真实存在的缺陷和失误,在正确的自知之明及和谐的团队氛围中持续前行。
我很清楚地知道,前面还有那么多优秀的人,做了那么多自己眼下望尘莫及的事儿,人家具备不知道有多先进的专业能力,也具备不知道有多高尚的良好品质。
我和人家的差距那么遥远,要走的路还那么长,哪有资格自以为是?哪有资格懈怠停滞?
然而,从眼前的情况来说,我是非常幸运的,这是实话。
当然,在偶然的幸运之外,也有很多其它重要的因素,比如大量的精力投入、踏实的前期积累、准确的选题、恰当的论证与表达,以及合理的团队配置。
在此之外,还有众多亲友贵人的支持、启发与指导,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尽管自己真心寻找正确的客观原因,但实际上所有的反思和总结都是发自主观的,而且具有天然的局限性,也许我能够意识到的全部内容其实只是实际影响因素中的一小部分。
既然如此,姑且认为其中包含着正确的总结和可借鉴的做法吧。这样一份完全出于自省的经验反思,聊以分享,若能有益于他人,那样更好。

1

//

关于选题


恰当的研究选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去年申报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时候,考虑到国内政治氛围大环境的形势,以及当下高校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又经过大量相关资料查阅筛选,认定“教师队伍建设”在国民经济与教育领域中就像爱情在电影、音乐与其它文艺作品中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建设”必要有方向,“方向”必要有依据,“依据”必要有来源,这“来源”就是各种评价与反馈。
于是,最终确定了以“高校师风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为核心的研究框架,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之后,最终形成了一份比较“时尚”又具有说服力的申报书。
今年,教育部组织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研讨活动,并在积极筹划“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发布了《全面深化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若干加强与创新的意向与举措。
另外,华东师大、北师大以及好多国内教育学领域比较顶级的学术刊物联合举办了一个关于教育领域研究规划与展望的会议,会议上,各个领军型的单位联合发出多项决议,其中格外强调的是未来教育研究要向实证研究转向,主要促进方式是设立专门的奖项、开设专项资助,并且明确表态,以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及教育部课题在立项资助方面要向实证研究给予大力倾斜。
同时,许多刊物表示,以后会增加实证研究类论文的刊登比例。
国家实际动向证明我之前的眼光和选择是正确的。
另外,鉴于自己已经获得的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性质上理论和实证参半,于是,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向着实证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改造和完善。
除了增加大量相关综述之外,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数据统计,并且通过图表组合的方式进行了表达,甚至添加了醒目的副标题,让审阅者能够感觉到这份申报表确实有实证研究的味道。
经过改造与完善的申报书化身成具有不同侧重点与表述特色的若干新版项目申报书,一连通过了教育部、教育厅和省教科办等三个机构组织的课题评审。
对于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把握形势、关注热点是研究选题的重要依据,其中既要符合国家意志的大风向,还要紧随具体主管机构的工作动态,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我想自己能够幸运获得多次立项资助,和选题恰当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保持对学科领域内的密切关注非常重要。
有些重大事件的消息来自于新闻媒体,有一些来自于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有些来自于教育系统的内部资料,有些甚至来自于个人言论。
比如,关于实证倾向的动态消息,我居然是首先通过微信朋友圈获得的!
如果我们不能保持每天或者及时关注各个有关方面的官方网站和新闻,或者缺乏稳定可靠的内部渠道,有一些在专业领域勤奋又敏感的朋友就显得非常珍贵且给力了。
那些被不经意间转发的信息,也就对我们而言就是至关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所以,学术研究决不能是一个人的战斗,有一些靠谱的同行朋友真的是非常重要。

2

//

关于论证

恰当的选题需要有力的论证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形成“吸睛”与“说服”完美结合的效果。
在经历了许多次的失败与若干次的胜利之后,我认为一份有可能胜出的申报书在论证方面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点条件:

1

方向合理,观点鲜明,依托前业,紧跟时局

论证的实质意义就是要说明自己的选题很靠谱。“靠谱”就是选题很对,很有意义,很有道理,很贴近时势,同时又与众不同,独具特色,而且,很具有可操作性,完全可以顺利展开研究,并能取得让人满意的成果。
因此,论证中首先就要证明选题方向十分合理,不但政治正确,而且从方方面面来看都值得研究。
当然,政治正确又值得研究的事情太多了,其实又那么多老生常谈的东西,被人们翻来覆去地念叨,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所以,论证中还要提出一些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观点,让人觉得看到了一些很前卫的东西,看到了某个领域向前拓展的希望,看到了新鲜又有意思的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出创新性观点时,表述一定要鲜明直接,避免模糊含蓄。
人的好心情往往需要一些很直接的冲击才能产生,绕来绕去的话语会让人昏昏欲睡。我想评审专家在众多需要他审阅的“作业”当中,可能完全没有心情从一堆堆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耐着性子一点一点寻找或许能够有些价值的句子。
用最短的时间,直截清楚地告诉审阅者:我有这样一些观点,很新鲜,很正确,很有道理。唯有这样,审阅者才会有兴趣仔细研读申报书后面的部分。
国家出钱资助一批项目课题的研究,绝不只是单纯抱着探索知识的热忱,而是一定带着一颗振兴国民经济或者加强某项管理的功利心。
国家的功利心和个人的欲望一样,往往最新近的就是最强烈的,因此,选题紧跟时局,论证强调如是,才会投国家所好,顺遂出资人所愿。
另外,没有人愿意做赔本的买卖,国家自然也一样不希望出资支持的项目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故此,论证过程中字里行间都要体现出研究者的专业深度和殷实积累,让审阅者相信这是一个有相当基础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靠得住的研究。
然而,没有真正研究基础的申报书不可能体现出上述效果,就像一个缺乏阅历的演员无路如何也演不好他不熟悉的角色。
因此,一份好的申报书,正常来说,一定是源自于作者之前的研究积累。
所以很多高级别项目会要求申报人在申报书中说明该选题与其博士论文的关系(他们相信博士论文是一份质量可靠的研究基础)。
依托前业,继往开来,也是选题和论证必然的立足点。

2

述评结合,重在分析,抓住重点,善于归纳

论证的重点在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而让人相信作者所提出的若干观点或主张的正确与价值,因此,论证的过程是叙述和评价相结合的过程,既要让人了解之前有过那些相关的研究,又要让人知道那些以往的研究存在某某缺陷。

通过叙述和评价,让人们相信作者提出的观点和完善方案是走在时代前沿的重要举措,是一件非常值得投入的大事。
申报书的篇幅非常有限,在窄小的篇幅里说清楚那么多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没有啰嗦的余地,也没有堆砌的机会。
每一句引证的话语,都必然要为某一个评价服务,而所有的评价,目的都在于对某一个主题的分析。
既然是分析,必然有若干规律性的总结,因此,论证的过程一定要抓住重点,善于归纳,用最精辟的言语让人领悟并接受某些观点或主张。

3

信息前沿,引用经典,数据丰富,统计全面

论证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存在的意义不只在于替代普通文字所不能胜任的部分,清晰直观地说明事情,同时也在于体现研究者的专业程度与相关积累。

另外,既然国家立项审批的大方向是鼓励实证研究,那么,没有靠谱的数据,怎么能算是实证呢?
没有人会相信一个只了解陈年旧账的作者会是一个紧跟学术前沿的研究者。
如果一个人迟钝于时代发展,那他如何做出对社会进步产生重大价值的研究和拓展呢?因此,数据的新鲜程度非常重要。
高水平的研究一定要涉及到最新的动态、最新的趋势、最新的数据、最新的状况。
另外,论证中所引证的案例与数据必须出自于相对权威或经典,比如参考文献的出处等级,引用话语的作者身份等等。
基于权威数据或经典理论的研究,总比基于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的研究要让人觉得可靠。所以,论证过程中务必要保证信息前沿,引用经典。
同时,为了严谨地说明问题,也为了让审阅者相信研究计划的周密,引用的数据一定要足够丰富,在此基础上的统计也一定要足够全面。
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我在申报课题的时候,几乎只字未提国外的研究状况。
从形式上看来,这似乎是申报书中的一项硬性缺陷,然而,就是这么一份明目张胆忽略掉国外研究状况的申报书,居然过五关斩六将地拿到一连串的立项支持。
回味起来,我想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的选题本身针对于国内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事务,跟国外情况没有非要参考不可的必然联系,如果国外有先进的相关经验可供参考,那样更好,但如果没有,其实影响也不大;
第二,论证部分的包装设计比较好——在全方位立体包装的论证当中,也许评委专家过于被我预设的思维轨道所牵引,读着读着都忘了还有国外研究这一个部分,只顾一边点头一边点赞了(这是我自己臆想的画面,各位亲可以自行忽略过滤掉哈)。

4

功用明显,研有所值,创新丰富,方法多样

正如上文所述,国家是带着一颗促进经济建设或是加强某项管理的功利心来看待每一份申报书的。

因此,除了满足其出于紧迫性的欲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审阅者觉得该项研究功用明显,研有所值。
为了体现出这样的效果,除了在“研究意义”方面渲染到位,还需要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部分处处都体现出新颖独到又科学可靠的意味。
比如,“研究内容”中显著展示出前人所未有的研究内容或重要元素;
“研究方法”中采取了最先进、最新颖的技术手段,甚至跨学科、跨领域,动用了跨界技术手段和操作理念,形成了多领域交叉的综合局面;
不但“创新点”中的“创新”是真的创新,连“重点与难点”中遇到的困难都那么新颖独特,前所未有。
当然,不论多新颖的困难,都必须要能够通过更新颖的技术方法所解决,这样才是靠谱的研究方案。
所有的数据都是为了统计与分析而服务的,所有的分析都在于证明某种观点,这些做得不论多么严谨、正确,都是最平常的事情,是论证的基本形式。
然而,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创新之处”才是一份申报书真正的精彩之所在。

5

表述清晰,直观新颖,换位思考,体贴周到

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论证中的表述一定要精准、清晰。

关键性的词汇务必精准,毫不啰嗦的语句一定不能出现语法错误或方言口语。能用图表说清楚的事情尽量不要用文字表达,能用数据进行分析的事情,就不要用道理来辩论。
在申报书的论证当中,最直观的表述一定比委婉含蓄的要好。当然,涉及到批评或否定的话语,在措辞上也要务必注意修饰和礼貌。
课题申报书的性质就好像一份情书一样——都是为了打动某个人的心,让他或她相信作者是最好的,进而接受其提出的主张或要求。
因此,申报书的论证一定要体贴周到,善于换位思考——评审专家想知道什么?他们最喜欢什么?他们想得到什么?他们喜欢如何得到?
这个问题他们怎么读才更开心?在这一堆文字当中,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一条观点放在哪里他们才觉得更舒服?……
切记,申报书不是新闻稿,也不是学术论文,而是一份广告,一份情书。仅仅“独具特色”是不够的,还要“独具匠心”才行。
我们在论证中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为了最终的最终,评委们能够愉快地说一声:亲爱的,就选你啦!

3

//

关于前期成果


前期成果的数量、质量、相关程度与系统程度也是获得立项资助的重要参考条件。
我本科专业是工业工程,一个偏向机械设计制造与工业优化方向的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从硕士开始才正式接触教育学。
因此,相比于各位专业前辈,我自己起步晚,底子薄,不但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很少,而且知识结构上也存在大量的缺陷。
研究生期间做的是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来虽然在小方向上有过动荡,但总体上并没有偏离高等教育的主线,尤其最近几年,所有的成果基本上都围绕着教育评价,主要关于高校各类评价机制的探讨。
好在最近一段时期的研究成果都具有比较高的相关度,看起来似乎初具体系特征,这样在申报课题的时候,才能表现出课题负责人本身前期成果的系统性。
不论是项目还是论文,从上到下都是自己作为第一作者或者主持人的成果,写得满满的,而且彼此关联,这让自己心里都觉得踏实。
我想,如果评委能够看一眼这些信息,他们也会觉得这是一份靠谱的申报书。
如果学术能力也可以像经济能力一样建立一套信用评价体系,那么,一个人的前期成果的数量、质量与相关度绝对如同银行办理贷款或者核发信用卡的时候对固定资产、银行流水以及消费习惯等内容一样被看重。

4

//

关于研究团队

不论是申报立项,还是课题结项,研究团队的选择都是一项需要特别重视的环节。
我不知道评委专家到底看不看或者能不能看到课题参与人的明细,但我觉得,如果自己是评委,我一定仔细看看这部分内容。
道理很简单,就像小孩子成长一样,如果一个小孩总跟好孩子一起玩儿,那他肯定坏不了;如果他总跟坏孩子一起玩儿,那他也肯定好不了。
优秀的人往往都是有组织有团队的,即使不是那么紧凑的团队,至少他们之间是彼此经常联系和分享的。
所以,在我选择团队成员的时候,具备博士学历并且自身拥有国家级项目是成为核心成员的基本条件,至于排序,主要依据专业特长及已有成果的相关度来设置,当然,在同等条件下,情感因素可以成为辅助参考依据。
我想研究成员应该不拘泥于本校或本专业的教师,只要符合课题需要,跨专业、跨领域、跨学校、跨地区的人员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选择。
我在教育部课题申报的团队成员中,前五名参与人中有四位是跨专业的,两位是跨领域的,两位是跨校跨地区的。
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研究学者,都是我需要的人,同时也都是我敬佩和喜欢的人。
需要单独强调一句的是,优秀的人都是很抢手的。尤其是高级别的青年项目。
教育部青年专项要求负责人与参与者都必须35周岁以下,然而,在这个年龄段中具有博士头衔又拥有国家级课题并且与自己拟申报课题比较相关的人员是不太容易找的。
另外,人家同年度自己要不要申报项目还是个未知的情况。(国家级课题及教育部课题限制研究人员参与数目,一个人不可以同时自己申报课题又作为其他课题的参与人,也不可同时参与两个以上的项目申报。)

这就像是谈恋爱中找对象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和多个人谈恋爱(至少不应该这样),然而,才貌双全、年轻有为、家境良好的姑娘和小伙儿总是很抢手,不但追求者众多,而且人家很可能还在心底另有自己的意中人。
所以,在确定选题之后,要尽快联系自己理想的研究人员,早预约,早确认,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研究团队的质量和层次,获得一支“高颜值”的“人气组合”。

5

//

关于外在形式

正如前文所述,申报书的本质是一份拉选票的广告。它的目的就是让评审人员觉得其选题正确,内容不错,方法得当,人员靠谱,从而愿意投上一票。
然而,一切好感都来自于评审专家的阅读。 因此,申报书的外在形式非常重要。
所谓外在形式,除了体现在文本内容本身,还体现在外观的视觉效果。
不能有错误是最最基本的要求,让申报书的每一页都看起来很舒服也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另外,如何让读者觉得有意思,觉得不发困,觉得与众不同,觉得一目了然,觉得周到详实,觉得靠谱,觉得有水平,甚至让外行读者都觉得他自己全读懂了,让有强迫症的读者都觉得清新顺畅、心情愉悦,这都是作为申报者需要开动脑筋的问题。所以,在语言表述、图表绘制、图片选择、文字排版、颜色搭配、文件装订等各个细节,都需要格外用心,精益求精。
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找一些值得信任的人做体验者,广泛征求修改意见。
特别强调一句:千万不要拿着官方空白申报书模板直接填写又不仔细调整格式、排版加工,那样就显得太不用心了!
更不要把一份自认为可以的申报书连课题名称都毫不改动地投给一堆机构。试想一下,有谁愿意接受群发的情书啊?

6

//

关于良好心态

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既不懈怠,也不强求,勤奋努力,心境平和,秉持“尽人事,听天命”的原则,从容面对一切主观与客观的事务与情况,研究和申报,不论结果如何,都会成为一件愉快的体验。
除了心平气和,勇于尝试也非常重要。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既然有美好的愿望,就应该主动勇敢地去试一试。
就像买彩票,虽然中彩的概率不高,但不买就永远不会中奖。马云说,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如果某位年轻的教师,真的是起步晚、底子薄,同时又懒惰又羞涩,对自己缺乏信心又渴望有点儿成就,那么,这些人即使不忙着动手做研究,至少也应该抽空祈祷一下,求上天让自己有动力、有智慧去向着美好的方向迈出第一步。
最后还要补充一句特殊的强调——
尽管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与项目申报本身也许是掺杂了功利主义的事情,但学术研究与自我修养绝不应当成为一件功利主义的事务。
真正的学者应当参天尽物,博学慎思,格物致知,弦歌不辍,厚德若水,止于至善。
以上心得体会完全出自个人主观判断,谨供同趣的小伙伴们分享和参考,其中定有谬误或不足之处,欢迎朋友们及时批评指教!


来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合作联系方式:Lemonvc-MXL(微信)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点击下方小程序卡片进入专家人才服务网,浏览更多优质服务。

更多精彩阅读


• 沿海城市!博士8万,硕士5万,还有55%房子产权赠送!

• 最新统计!2020年国家“三大奖”,哪些高校获奖最多?

• 引才!这个沿海城市来了就给钱!博士补10万,硕士3万!

• 重磅!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这两位院士获奖!

• 基金委:2021年国家自然基金集中审批项目计划书开始填报(附填报详略、常见问题问答)

• 最高500万元资助!江苏南通发布人才新政,让人才“如鱼得水”!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