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盛夏《冬》至,一部用画面说话的电影

拍电影网 拍电影网 2020-02-12
邢健 金牛座     辽宁人       导演、编剧 
1984年出生鲁迅美术学院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中国“新锐导演”代表人物之一
该片在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与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还有娄烨导演的《推拿》同台角逐,最终拿下“最佳艺术探索奖”;
在第3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成为该电影节继陈凯歌、张艺谋、谢飞等之后第七位获奖的中国导演,也是该电影节诞生至今,第一位以处女作入围主竞赛并获奖的电影导演;
此外《冬》还荣获2015年北京青年影展“最佳外语片”奖、2015年北京青年影展“组委会特别致敬艺术家”奖、第10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最佳录音”奖等奖项,还入围了第52届金马影展“华语展映”单元、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聚焦华语”单元、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新片推介展映”单元、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国展映”单元。
影片《冬》终极版海报影片《冬》讲述了一位孤独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和一个小孩之间发生的故事,如同一部充满着人性孤独感的普世寓言。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并采用黑白色彩表达,在影像风格上有着独特的作者电影气质,而影片内容对于人性主题的探讨也是非常深刻,像电影的名字《冬》一样冷彻骨髓。
作为一部纯文艺片,可能面临走向市场的票房窘境,影片《冬》受到了影视圈众多大咖朋友的支持,张国立、黄建新、何平、陆川、张扬、刘索拉等人对这部影片给予很高的评价,希望大家支持这部影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11hehqp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拍电影网在首映前采访了《冬》的导演——邢健,他在7月8日全国院线上映前聊聊他的故事和影片的幕后,先在炎热的盛夏为大家“降温”,以下为访谈内容节选。
成长经历
问最开始选择学习美术,后来为什么又走上了学习电影的道路?
我学画画的时间要比拍电影的时间长的多得多,大概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书法,那时是为了学书法再去学画画,从那之后才觉得画画是我真正想要的。那时也是一个契机,在念鲁美附中的时候,王小帅导演去学校放映《十七岁单车》,那时我觉得这个职业还蛮适合我的,但只是一个想象。当时对电影完全不懂,谁拍过什么更不知道了。后来觉得画画只能作为一个爱好,想达到一个境界很难。纠结了一年多的时间,考了一两年的北京电影学院,没有考上。直到在重庆大学上学时,那时候才发现,原来学电影确实是我想要的。
其实我是一个很有计划的人,以前没有,从高中学画画时开始的。我大学学的是电影摄影,从进入校园开始,我就知道自己不是要做摄影师的,我要做的是导演。那时受央美附中的王小帅,学过摄影的张艺谋等人影响,觉得学过画画再去学摄影,将来再去做导演可能会好一点。
问影片《冬》具有一定的实验性质,一般学过美术的学生最开始接触电影都是从实验片拍摄开始,您在大学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从实验片拍起呢?
实验片算是我大学时候悟出来的,我觉得在学校学电影也好、导演也好、摄影也好,能在学校期间多去拍一些短的,实验性的片子,是最基本的技巧。
我觉得实验片第一点可以锻炼这个学生的想象力,我觉得中国不缺导演,也不缺电影,真的蛮缺有想象力的导演和有想象力的作品。第二点是拍实验片会锻炼导演的一个最基础的技术能力。
问刚开始接触拍电影,有什么困难,是怎样学习电影的?
困难倒是没什么,倒是偶尔会有一些困扰,像我刚才提到的,为什么我拍的片子很业余,业余在哪里。一开始我们也会抱怨是不是我们学生资金少,后来看到国外导演包括张艺谋每人拍摄1分钟的作品,用不是昂贵的设备拍摄出来的片子都很棒,发现根本不是钱的问题。钱可能就是作为一个商品,在将来走院线的时候会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好的电影来说不是一个好的作用。你的想法、创意、剧本这些才是第一位。 其实一路走来,要说困难我相信每个导演都会遇到,只是遇到的不同而已,包括拍《冬》的时候也经历过生和死呀。回忆起来觉得就是一个好玩的人生记忆吧,没有什么抱怨,觉得这个圈子好苦之类的话,是做电影都应该承受的。
关于影片《冬》
问影片是从08年开始准备的吗,灵感来自哪里?
不是准备,其实是08年的某个晚上一波年轻人大半夜睡不着觉得我们要不要搞一个别人做不了的,很妄想的一件事吧,当天晚上剧本就出来了。那个剧本只是一个构架,很简单的一页纸。一路走来,到13年5月开机,其实用的剧本就是第一版。那么多年会有很多的变化,个人也会对作品有新的认识,但是反过来就觉得最初东西就是最真的吧。最终展现一老一小,一天一地,是一开始就设计的东西。 灵感来自两方面方面,其实我拍摄的和我的人生经历生活可能关系不大,恰恰相反,我拍是内心感受的一个生活。影片中的老人外在和形象描绘的是我的爷爷,但是人物的内心状态写的是我自己。小时候生活的情景很重要,对我后来的创作,无论是画画、摄影,还是导演作品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想把人物变得更真实更鲜活一些,就把自己以前感受最深的东西拿到影片里。另一方面,当时看了一些报道,关于一只猫和老人的故事,成为了灵感来源。
问拍摄第一部影片,开拍前有没有参考一些影片在拍摄上获取一些灵感?七年时间都在准备这部影片吗?
当时不能说阅片无数吧,我们看那么多片子的目的是规避掉他们的创意和故事,想创造出一个在中国没有的,我们的东西。当时很多人说我们拍摄是很难实现的,我就特别开心,如果他说很容易实现,我就不会做了。
这七年主要精力都是放在这上吧。一开始就是面临资金问题,来北京后就努力的找资金。因为年轻,又没拍过什么片子,想得到投资方的信任是很难的事情。后来到处屏蔽,没有人愿意来投资,我们就自己来做了,为了完成自己的一个梦想。
问影片拍摄地是哪里,在这么艰苦寒冷的条件下拍摄周期是多久,是用什么设备拍摄的?
拍摄地在吉林的长白山,片子中的房屋是特意建造的。这个团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专业,在技术环节上多么成熟,就是一帮很能坚持自己梦想,很有干劲的年轻人组成的 。拍摄团队大概有三十七八个人,13天的周期,用索尼的F3,最初想用RED ONE,但是考虑到资金,要用的话只能用一台。我们从周期上,有鸟和鱼,还有环境等等上都不允许我们只用一台设备拍。后来想要不要把机器的质量降低,降到我们能承受得了的,最后觉得索尼F3还行,用双机位拍摄。
问影片的画面构图讲究,体现出不一样的美学审美角度,这与您学习美术是否有很大的关系?
学画画的时候会受益很多,我不希望将来是个画面拍的很好,很漂亮的一个导演,我觉得电影还是讲故事的,这一点我特别在意。包括在我下一部戏《活下去》,入围金马的一个创投项目,依然还是黑白片。我现在不是不太想或不太敢拍彩色片,我觉得我对色彩的敏感度特别强烈,希望我的第一部彩色片是具有爆发性的电影,希望有个过渡,有个基点。
问全篇无对白,这样对画面的控制要求很高,怎样用画面来叙事?
为什么没有对白,是我们真的加不进去,没有对白我们就可以把故事讲得很清楚,但是加了对白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废话。包括我们用到的道具都是会说话的,能起作用的。电影是个声音的艺术,我们把最主要的去掉了叙事,本身就很难。
问影片无声音就需要靠演员的演技来控制一部分影片的情绪,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怎么把控,为什么选择王德顺老师?
电影当中最难拍的就是老人、小孩、动物和大海,我们这里几乎都占了差不多。小孩很有可能在拍摄中突然不演,拍摄前有对小演员的多方面考量,还有能承受这部戏的老人有几个。本身王德顺老师是东北人,戏发生在东北,影片无对白,他本身是中国最早玩哑剧出国的人。感觉太适合了,这部戏就是为他写的,先有的剧本再有的演员,没想到这部戏这么适合他出演。
问影片《冬》的英文名字是“Seven Days”,为什么不是“冬”的英语,以及影片的配乐是怎样的?
其实没想过影片剪辑出来正好是发生了七天的故事,在剧作时期也没有想过。里面很多的点,像天上的鸟,水里的鱼,地上的人,其实和中国的国学有关系,都是有寓意的东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很难去诠释的那么深刻,所以把以一些点拿出来让观众看到就够了。后期剪辑用了一年,之后音乐是刘索拉老师作的,演奏是刘义军和古琴演奏部分是巫娜,算是中国第一次把音乐这样作吧。开始时通篇都有作音乐,最后根据需要只用了三段音乐。
你不知道的幕后


请关注即将推出的-《电影青年说》-视频访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