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 | 在摄制中“发现”故事

拍电影网教育 拍电影网 2020-02-13



纪录片摄制中的一个最大的误区是制作者往往认为影片故事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事实上,我曾经听到过相当多电影制作者的高谈阔论,他们认为,故事会在摄制过程中甚至剪辑室里自己显现出来。当然这也许是正确的。


对于经验丰富的电影制作者而言也许的确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影片制作者只需要一味地拍摄素材,而在此过程中大脑里并没有形成任何故事,他只不过改变了故事的重点,或在制作和后期合成中调整了影片结构而已。即使有些直接电影类型的影片需要在剪辑室里进行意义上的加工,你之所以拍摄它们也得基本源于你对故事和其潜在发展方向的理解。


你不知道真实的故事要将你带去哪里,但你一定能预料一系列事情的结果,并决定一个故事是否具备了充分的展开条件。当电影制作者苏珊・弗霍姆克在梅索斯电影公司担任主要制片人时,她曾花费数月的时间为影片《拉利一家:棉花的传统》(LaLee’s Kin: The Legacy of Cotton,详细内容见《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21章)选择合适的人物角色和故事,她想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来探讨贫穷这一主题。


罗伯特·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



有时候机会在你深思熟虑的计划之外出现。当电影制片人盖尔・多尔金( Gail Dolgin)和维森特・佛朗哥( Vicente Franco)得知海蒂·巴布将会和在1975年的“婴儿抢救大行动”( Operation Babylift)中抛弃了她的生母在越南团聚的事情后,他们花了几天时间用以决定是否去越南拍摄。


多尔金说:“我们确实认为我们将见证一场幸福的重逢,至于我们能否带回除此之外的任何故事,我们对此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他接着说:“就是原始的感情和激情吸引了我们,而这些是纪录片的重要元素。吸引我们前去拍摄的原因还有,事实上我们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只是有了这样一个想法,然后就跟着去了。”至少,影片制片者要有基本的故事,即一个被收养的孩子返回自己的故乡。


但这个故事能否变成一部受人欢迎的纪录片,我们仍要拭目以待,“也许那将是一部探讨失去了身份认同感的后果的影片”,多尔金说,“海蒂在美国南部的田纳西州长大,我们想象着以某种方式和她一起返回越南,重新寻回她的根。但确实,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任何想法。我们只是跟去了而已。当然,我们一到那里就清楚地意识到,事情往往向我们期待的相反方向发展”。在越南,影片制作者发现他们陷入了一个复杂的故事之中,即他们在《美国女儿越南妈妈》中所讲述的故事。


罗伯特·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



以揭露美国体制(医疗、基础训练、社会福利、公共住房、家庭暴力)问题而闻名的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曾经告诉采访者,他一旦获准拍摄某部影片,就会立即赶到拍摄地点并花上数周时间进行拍摄,之后再在几个月的剪辑过程中寻找主题和观点。但请注意,怀斯曼的作品中总有一种固定的结构——日常生活和他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个人故事的节奏——那是他赋予自己的影片的一种独特的风格。


在1998年媒体就他的影片《公共住宅》(Public Housing) 展开的一次采访中( 发表在《波士顿凤凰报》【 Boston Phoenix】上),作者兼电影制片者杰拉尔德.皮尔里(Gerald Peary)问怀斯曼,他在拍摄的过程中是否会有意地寻求“戏剧性”。怀斯曼回答说:“开始的想法是,我努力去拍摄一部影片。一部影片必须有戏剧性的场景和结构......所以,我在寻找戏剧性的事情,尽管我没有必要刻意找那些人们殴打和枪杀的事件。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就有许多戏剧性的事情。”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怀斯曼的拍摄风格:他的拍摄比(即拍摄的素材与最后成片使用的素材的比率)总是很高,剪辑周期也很长。


摘自:后浪电影学院013《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作者:[美]希拉·柯伦·伯纳德(Sheila Curran Bernard)

译者:孙红云

作序推荐:单万里




    

任长箴

纪录片导演 / 剪辑指导



代表作品


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94级电视编辑专业;

1998-2000年 任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导演。

2000-2006年 任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编导。

2005年 中央电视台10集纪录片《留住手艺》执行总导演。

2008年 北京奥运会奥组委体育展示类宣传片总剪辑师。

2009年 北京电视台改革开放三十年15集纪录片《北京记忆》主编。

2010年 东方电视台世博会15集纪录片《生活万岁》执行总导演。

2011年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执行总导演,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导演。

2012年 民间投资纪录片《悦食中国》总导演

2014年 《绕桶马术东游记》

2015年 《原味》第一季

2017年 《极地》剪辑指导




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国1》


代表作《留住手艺》


代表作《北京记忆》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纪录片导演,任长箴一直以来秉承着较高的创作水准。多年一线纪录片工作经验,让她能够轻松应对复杂多变的创作环境。


工作坊自2014年开启,每年两次,任长箴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作者相聚在位于景山公园附近的纳福胡同(后浪出版公司),一起踏上纪录片创作的探索之旅。


到2018年的夏季,工作坊已悄然举办到第九期。8月25日,任导将如约而至,从选择纪录片所用摄影机到解说词写作,从前期构思选题到后期剪辑,事无巨细、毫无保留地传授创作技巧。


工作坊课程将以任导的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国1》及其他作品作为案例,为大家揭秘现象级纪录片的制作方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930yjxko&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任老师最新纪录片《低调苏州》预告




任长箴:纪录片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1.纪录片的创意与结构

在纪录片的外在表现形式下,往往隐含着深刻的人文地理内核。

当你准备创作一部纪录片时:

如何确定选题,进行创意构思?

如何设计结构,表达主题内核?


2.纪录片讲故事的方法

纪录片的分类方式有多种,如商业纪录片、艺术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纪实纪录片……

但讲故事的方法只有两种——静态故事和动态故事。

哪种讲故事的方法最适合你的选题?

如何发现纪录片故事中的魅力?

怎样找到有效推进纪录片情节的动力?


3.纪录片实地拍摄技巧

拍纪录片和拍故事片情节剧不同:一个强调现实的真实,一个强调艺术的真实……

拍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系列问题:

真实的界限在哪里?

摆拍和纪实矛盾吗?

纪实和纪录片是一个概念吗?

导演怎样捕捉拍摄对象的行为和对话?


4.纪录片的解说和剪辑

拍纪录片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展示人情人性,还是揭示问题?是展示奇观,还是让观众获得感悟?

在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制作过程中,编导者不同的指导思想和使用不同的剪辑手法,可以让素材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内涵。

如何撰写解说词?如何更真实地展示纪录片的意境和内涵?






以下是课程信息



课程设置



招生对象

纪录片从业者/爱好者



开课时间

2018.08.25-2018.08.26(共两天)



培训目标

结合任长箴老师在纪录片领域的多年创作与拍摄经验,分享当下中国纪录片在创意构思、结构设计及故事讲述方面的方法与技巧,了解纪录片创作中你也许不知道的事情——纪录片如何拍摄、怎么撰写解说词、如何进行剪辑,课程更加侧重实用性,让学员在掌握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段的同时,提高自身创作水平。



 上课地点 

北京市东城区纳福胡同13号北楼2层

(近地铁6、8号线南锣鼓巷站)

 

 学费 

2500元/人(共2天) 


 报名咨询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报名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QQ:1323616494

电话:18801468255

(在线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7:30)





关于我们


线下课程

电影导演训练营|表演艺术培训班

剧本写作课纪录片导演制作班

任长箴纪录片工作坊刘永泗影视灯光高级班

短片制作集训营|电影导演周末班

电影编剧周末班|摄影实战周末班


线上课程

付费电影课|免费电影课|器材课|其他课




点击这里可直接填写报名表


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