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摄影师的春梦 | 拍电影网《电影青年说》第二期!

拍电影网 拍电影网 2020-02-12
《电影青年说》NO.2——我的青春期,我的电影路


《电影青年说》是由拍电影网策划并制作的首档电影类访谈节目,节目选取业内青年电影人为访谈对象,讲述青年电影的创作历程和行业内鲜为人知的真实经历,旨在引起社会关注青年电影的创作,助力青年电影的发展。


第二期正片重磅出炉—— 《我的青春期》主创讲述创作坎坷经历《我的青春期,我的电影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174vqmn71&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一期回顾请戳 文字连接 “拍电影网访谈节目《电影青年说》第一期!(下一个采访对象就是你)”




一个人、一场梦……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拍电影则是每一位摄影师的梦,不久前拍电影网采访了《我的青春期》的副导演、摄影师——常标。

人物小传常标出生于1990年。现为导演、摄影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在读。
作品简介:2015年导演处女作《沙漠》(后期中)
作为摄影师:

《我的青春期》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

《光盲》参与台湾南方影展,北京独立影像展,釜山电影节,深圳青年影像展

德云社系列喜剧《绑架郭德纲》


与“青春期”的碰撞


影片的前期准备阶段


《我的青春期》剧组


电影摄影师

《我的青春期》从前期到上映时间上大概用了多久,团队有多少人?


常标
这片子前后一共用了两年多时间,从2013年年底和导演一起去张家口看景一直到过完年,三四月份的时候选演员。四月份时,天气特别冷,还下着雪。当时团队只有四个人导演、我,还有两个张家口的主创。

常标与郝杰导演


电影摄影师

《我的青春期》不同于别的青春片,这部电影前期筹备是怎样?


常标

拍摄前期,导演是以一种独立创作的心态来拍这部片子的,这跟他之前的创作风格和习惯有关系。这次跟这么大公司­(万达)合作,过程肯定是非常复杂,而且又是个年代戏,这部片子投资不算大,所以在前期为了节省费用,我们剧组招募了很多志愿者。


电影摄影师

说到志愿者,他们主要负责什么?


常标
剧组的服装还有90年代学生上学时候用的道具,还有生活用品,都是通过发动全国志愿者收集邮寄过来的,这些志愿者真是帮了很大的忙。

杨佳坤


杨佳坤是这部片子最早的志愿者,也是最优秀的志愿者,一直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有才华,目前他还在念书。整个青春期的后期基本上就他自己一个人在负责,包括跟万达那边的对接,以及调色公司呀后期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在帮着郝杰导演做,相当于后期统筹。


电影摄影师

前期这个剧本是导演和另外一个编剧写的,谁会把控的多些?


常标

导演在创作完后会把这个剧本拿给我们主创人员看看,让我们提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包括我们曾经上初高中时经历有意思的事情讲给导演听,然后导演会把有意思的事结合起来。这个片子更多是导演自己的想法。


电影摄影师

影片中有好多小演员,选演员的过程是不是很艰难,期间发生了什么事?


常标

为了选主演包贝尔剧中小时候的角色以及他身边的同学这些小演员,大概看了初高中的有十万个小孩儿。我从一开始没建组之前就跟着导演,那时我是他的助手,也是副导演。我们是七月份开机,因为要赶孩子们假期放假,小演员需要跟组把他们接过来,所以时间卡的也比较紧。


当时选演员也出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原定选出的小演员在与家长实际对接的时候,家长们会顾虑到很多东西,影响孩子学习呀,开学以后能不能拍完呀,或者孩子参与完电影拍摄有没有好处呀什么的(笑)。


电影摄影师

有很多戏份是在学校拍摄,导演为什么选这个学校作为主场景?


常标
我们初中高中的戏份都在这里拍摄。首先第一点就是,导演之前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他的青春,所有美好的记忆都在这里,而且他写这个故事,很多都是发生在这个学校里,所以导演自己有一个自己的情结在里面。

在影片中客串


其次,我们也看了很多学校,在张家口地区,在山西大同、太原很多所学校,基本上能保留80、90年代样貌的学校,已经不存在了。很多学校已经荒废了,而且很多农村的学校基本上现在都没有学生,这一点会影响到拍摄过程中演员的问题。后来选择这里也不是最理想的,因为有很多地方跟记忆中已经不一样了。我们就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把这个学校里外面的墙基本上全部粉刷了一遍,包括窗户全部换成木质的,进行了建筑上的改造。这个学校有个好处是,学校紧挨着中学,还有很多学生在那念书。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如果需要群演的话可以从旁边的这个学校往外调,演员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所以,综合考虑后我们还是选择了这里作为主场景。


从副导演到摄影师


电影摄影师

拍摄共有两个阶段,而且两个阶段风格也不同,这是导演的意图吗?


常标

夏天戏份主要是杨瑾老师拍的,冬天很小的那一部分是我拍的。两个阶段可能风格不太一样吧,观众可能会觉得前面的节奏非常快,尤其是上映版的,而冬天节奏稍微缓了下来。在夏天戏份中,我在剧组是副导演,根据导演需求做些辅助性的工作。


杨瑾老师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导演,那段时间他也在忙自己的项目,所以冬天补拍的时候,我也比较幸运吧,导演也信任我,也是杨瑾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我才有机会去作为一个摄影师,去拍摄冬天的戏份。


电影摄影师

因为是两个摄影师共同拍摄,您是怎样控制两部分的衔接的,谈下结尾几场戏镜头的处理?


常标
一个镜头就是我机器在室内,在女生宿舍,一个轨道直接从墙穿过去铺到室外。然后男主角在室外,盯着晾衣服的架子上女主角的衬衣,在那看在那发呆。在电影前面也有这么一个镜头是,是对高中时期镜头的映衬吧。然后男主角缓缓走向我的镜头,走向窗户,朝室内看,这是充满回忆的一系列的动作,包括整个摄影也是,感觉他又回到高中。我的机器一直跟着他,从室内一直到室外,主演在现实中变成导演正在拍戏。我是想通过这个镜头完成一个时空的转换,包括主演当时的一个心境(回来拍电影),还有导演个人的一个情怀,就是从过去的美好一直到现在,形成前后部分连接。

探讨前后两部分戏的镜头衔接


后面就是一系列简单的镜头,就是他(赵闪闪)拍戏了,一些演员要亮相,一些剧组的工作人员,大家也能看到那些工作人员都是父老乡亲们,他们一张张的脸,生活在土地上,他们的面容,他们的神情就像一幅画一样,都定格在画面里。也是导演做电影的一个初衷,来记录他家乡那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生活的那些人的状态,记录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尊严。


结尾的镜头是很简单的,而且拍戏的场面也很简单。这也和当时男主角成为导演的实际情况有关。拿着父亲的九万块钱去拍戏,剧组很简单。镜头运用很简单,基本上没有拍摄制组,而是在拍演员。给观众传递的是回到高中的假象,实际是在拍戏,是戏中戏的镜头,不是电影的镜头。做了这么一个处理,很容易把观众拉回到电影开始初高中的情节里面,后面镜头就是进水塔。包贝尔饰演的赵闪闪是导演,他喊停了,这时机位就从水塔中拉了出来。郝杰导演在里面自己客串的是一个摄影师,这时镜头从戏中戏的镜头调回电影镜头,这又做了一次镜头的转换和调度。

拍摄现场


之后就是雪崩了,把大家都封起来了,镜头切到雪里面。小演员去抠雪,然后露出一只眼睛去窥探,与观众有一次交流吧。之后演员们从雪里面钻出来,远处铃铛声。下一镜头就是男主角赵闪闪的父亲(已经去世)驾着马爬犁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电影摄影师

父亲驾着马爬犁在草原上的那个镜头,很多人会发现光没有方向性,为什么要做成这种效果?


常标

大家会发现他来和去的时候都是正对着光。当时拍的时候是有太阳的,我们机位只是稍微挪动了一下,把光的方向感去掉了,就会让人以为这个场景里,光是从任何一个角度都有的。导演想做成一个不是现实空间的场地,做成这样一个效果。赵闪闪和李春霞看着父亲驾着马爬犁飞奔过来,在这个空间里,大家都是陌生的、美好的,他们不认识父亲。电影中的对话:“我们想回家呢”。这一句话就是导演的意图所在,他们坐在父亲的马爬犁欢乐得离去。


电影摄影师

雪崩之后那段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他们去哪了,是想说什么,为什么结尾是这个样子?


常标
当雪崩发生了以后,他们可能死了,也可能不在这个地球上了,至于他们去哪了,我们不知道,也许是宇宙中某个纬度里面,但他们依然存活着。而电影作为一种影像它的魅力在于能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导演也在思考一个哲学问题,就是我们最后到底去哪呢?电影就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它能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哪怕几百年几千年以后可能在地球上消失了,但是电影能把这个生命传递下去,它能把人的生命灵魂记录下来。这也是导演想说的意思,也是我们结尾要这样处理的原因。是对生命的尊敬,也是对电影本质的一种回归吧。
拍摄现场

拍摄现场


这也是跟这个电影有关,最初电影叫做《我的春梦》。这样的结尾是导演对自己最初那些美好事物的怀念,是一个情结的寄托。



版权声明

采访&整理:Y瑶SS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信息



拍电影网,每个人的电影学习课堂

推广合作QQ:2492981197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