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州】中国版图变迁史之——安定西疆
(注:封面图为新疆石头城)
(欢迎大家回复自己的读书感悟,与近5000位读者一同分享。我们的舞台,为你而设,让大家听到你来自心底的声音~)
中国西北边陲有一片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现在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称“西域”,意为西部疆域,清朝平定该地区叛乱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称“新疆”或“西域新疆”,意为新归西部疆域。“新疆”的称呼沿袭至今。清朝前期新疆地区围绕和平和统独议题发生清朝中央政府与准噶尔政权为主的分裂势力近百年的军事斗争,最终确保新疆保留在中国版图。
在本篇故事中,有三个重要人物:第一个是噶尔丹,第二个是策妄阿拉布坦,第三个是阿睦尔撒纳,均为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是噶尔丹的侄子;阿睦尔撒纳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有趣的是,策妄阿拉布坦曾与清朝联盟,消灭了清朝的敌人噶尔丹,随后策妄阿拉布坦开始与清朝为敌;阿睦尔撒纳曾在清军征讨准噶尔时出谋划策,身先士卒,但清军撤离后阿睦尔撒纳同样叛清。
这三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重新建立强大的蒙古汗国。
但在统独这种敏感的政治问题上,总体实力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准噶尔政权虽然强大,但清朝政府的实力更加强大。
乾隆时期,准噶尔最后一位悲剧式人物阿睦尔撒纳出场了。
阿睦尔撒纳曾经与新的准噶尔首领结盟,助其取得统治权。但新首领并未答应阿睦尔撒纳提出的酬庸要求,二人于是翻脸,互相征伐。阿睦尔撒纳屡战屡败,不得不率2万余部族向清朝投诚。
乾隆对阿睦尔撒纳率众归附十分重视,发放牛羊、口粮,并晋封阿睦尔撒纳为亲王,给予优厚待遇。阿睦尔撒纳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时,恳求清廷立即出兵讨伐准噶尔。
乾隆认为消灭准噶尔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兵分两路,3个月占领伊犁。准噶尔首领被擒,押送北京。
清廷获胜后,决定“将卫拉特(漠西蒙古)分封四汗,赏功策勋,用奖劳绩”,并晋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食亲王双俸。
但阿睦尔撒纳并不满意。他本欲借清廷之手把自己最大的对手消灭,而后自己统治准噶尔,现在漠西蒙古的统治权却一分为四。阿睦尔撒纳于是寻找机会反叛。
阿睦尔撒纳不用清纛、不穿官服、不戴清廷所授黄带孔雀翎、不用清朝所颁官印的做法使清廷判断出他的谋反意图,乾隆便指示阿睦尔撒纳早日入觐,欲在其到达内地后将其剪除。阿睦尔撒纳也察觉事情有变,便在伊犁公开反叛,袭杀了镇守的清军500人。
乾隆立即采取应对措施:重封四部汗王,稳定漠西蒙古贵族之心,而后组织第二次远征。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军分西路军和北路军向伊犁进发。
阿睦尔撒纳面对清廷大军压境,无法组织有效抵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漠西蒙古头目叛清不久就倒戈相向,反与其为敌。阿睦尔撒纳只好用出缓兵之计,两次伪装投诚,并取得清军信任,停止对他的追剿,赢得了喘息时间,使清军追剿一年无所进展。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调整统帅,兵分两路,再次征伐准噶尔,决心全歼阿睦尔撒纳。此时,准噶尔部内讧不已,加之部落内瘟疫流行,人畜大量死亡。六月,清军几乎兵不血刃顺利抵达伊犁。
阿睦尔撒纳逃入哈萨克。哈萨克慑于清廷威力,遣使向清廷表示愿将阿睦尔撒纳擒献清廷。此举被阿睦尔撒纳觉察,乘夜带妻子亲随8人,盗马沿额尔齐斯河投奔俄国。乾隆命理藩院行文沙俄外交部进行交涉,要求按两国商定的彼此不纳逃人的协议,交出阿睦尔撒纳。沙俄推延不交。乾隆二十二年九月,阿睦尔撒纳染上天花病死,时年35岁,沙俄才将其尸交给清朝。
至此,准噶尔部平定。乾隆帝曾谕内阁:“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在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后,清廷对新疆地区的地图绘制正式开始,完整地包括了准噶尔统辖的疆域。
值得一提的是,清军虽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叛乱,其本人也在俄罗斯境内病死,但余众仍不时攻击扰乱地方,清军又花了些时间稳定局面。同时,清军进驻伊犁时已归属清朝的大小和卓两兄弟返回天山南部后,密谋趁机发动叛乱。
小和卓认为:清朝新占的北疆地区,游击战激烈,人心惶惶,不可能对南疆派出大军。即令派出军队,凭借固守天山险要,清军粮道辽远,补给困难,绝不能持久。
他说服了天山南路各城主,于是宣布建立汗国,并杀害清朝政府派去安抚维吾尔群众的使者及其随从百余人。清朝因天山北部的战事还没完全结束,决定把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推迟到次年进行。
第二年,清军四千余人进攻叶尔羌,在距城一公里的黑水(叶尔羌河),渡河一半时,桥梁中断,被分为两截,陷于包围。僵持了三个月,清朝援军到达,救回被围清军。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再次出兵,攻陷叶尔羌,大小和卓向中亚逃亡,被一个部落酋长杀掉,把人头献给尾追不舍的清朝追兵。大小和卓建立的汗国只维持了四年。
自噶尔丹至阿睦尔撒纳这四代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一自噶尔丹至阿睦尔撒纳这四代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一心想建立与清朝中央政府平起平坐的蒙古汗国,但最终失败了。政权归属也是一种竞争性质的自然法则,综合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较强的一方往往是竞争的获胜者。清廷的成功是“势”之所归,“力”之所至。当时清朝正处在鼎盛时期,武力强大,且康熙与乾隆在统一问题上意志坚定。但在争取民心方面清朝没有太好的办法,最终以对准噶尔部的大量杀戮解决问题。据清朝魏源记载:“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除妇孺充赏外,至今惟来降受屯之厄鲁特若干户,编设佐领昂吉,此外数千里间,无瓦剌一毡帐。”
蒙古准噶尔部人口在新疆锐减,造成其他民族人口向该地区的大量涌入,维吾尔人逐渐成为当地主要民族。当前新疆有2200万人,包括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塔吉克、乌孜别克、满、塔塔尔、俄罗斯等47个民族。维吾尔族人数最多,占46%,其次是占40%的汉族,第三是占7%的哈萨克族,其他少数民族约占7%。
本书选自《天命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史料精准把握的前提下,以颇富趣味的讲故事的方式再现了中国历史上9个统一与分裂之争的案例,涉及江南、台湾、青藏、新疆、宁夏、云南等6个地区,和3个曾经与中国统一但后来分离出去的国家,包括越南、朝鲜和蒙古。作者进而从历史经验与教训出发进行解析,认为统独之争的根本是民意之争,民意即是天命,而国家能否统一,往往取决于统一形势、实力对比和策略运用三方面条件。在这种生动的历史回顾和深入的探寻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国家统一与分裂的历史文化及民族背景。
作者简介:
朱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
(本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加入读享团,入会方法:
1.微信直接回复姓名、兴趣、联系方式
2.加入读书会q群:34877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