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 | ​黄仁宇:“九·一八事变”后的蒋介石

2014-09-18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JZHPRESS 悦读


“九·一八事变”后的蒋介石


微信号: jzhpress


题记

很少人能想及,即使蒋氏自己也可能未曾料及,自“九•一八事变”至卢沟桥抗战开始的五年九个余月的时间,也是他一生对中国最有贡献的一段时间。其贡献的方式不是战胜取攻,而是忍辱负重。但是此中情形至今尚少为人洞悉。(黄仁宇)

1. 蒋介石 坚持

唯安内始能攘外,并且他自恃唯有他一己才能达成此任务。“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他即已在日记中写出,着重他个人所可发生的决定性之影响,有“万人皆醉我独醒”之气概,原文如下:

此次对日作战,其关系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夫国家人格之存亡也。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默察熟虑,无可恃也。而余所恃者在我一己之良心与人格,以及革命精神与主义而已。是故余志已决,如果倭寇逼我政府至于绝境,迫我民族至无独立生存之余地,则成败利钝自不暇顾,只有挺然奋起,与之决一死战,恃我一己之牺牲,以表示我国家之人格,以发扬民族之精神。(1931年10月7月)

这段文字不能在战前公布。严格说来,他这时候(至少在1931年)对于和日本作战没有必胜的把握,相反地,以他深知两方的实力,如即此仓促应战,只有自取败亡。可是逼不得已又只有一战。其应战之目的已不在求胜,而只在保全国格。这也和他以文天祥、史可法为典范的态度接近。

如果我们不计较当日情势,单独地阅读此段文字,很难不对作者生反感。他把整个中国国民说得一无是处,只有他蒋介石一人气概万千。

可是另一方面,想到“九•一八事变”之后,北方大学生南下请愿,殴打外交部长,报纸杂志充满着慷慨激昂的文字,动辄称东夷岛寇不足计较。汪精卫因张学良之不抵抗,愤而辞职。及至抗战军兴,遇到困苦艰难之际,汪精卫首先投降。以后各处怨声载道。重庆中央大学学生因公费伙食不好而发生风潮。

日后《史迪威文件》公布,内中载有未具姓名之人士在战时向史将军建言,揭发中国政府黑幕者共十五起。此等人士已完全将“军事第一,胜利第一”之信条置诸度外。是则中国人“五分钟之热度”事实有之,则不能责备领导人之预存警惕也。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接见戎装要求北上抗日的青年学生)

2. 同时 上段文字

也表现前后只五年余,蒋介石的思想与观感在广州经历“中山舰事件”时,有了很大的区别。前时他尚在日记中记出:

今而知革命心理皆由神秘势力与感情作用以成者,而理智实极微弱条件。(1926年3月3日)

至此虽不能说他已放弃以前之见解,可是他反对“徒凭一时之兴奋”,而着重“长期之坚持”,又将“良心”与“人格”与“革命精神”及“主义”并列,反映着在这五年余时间内,他已从一个夺取地方政权之将领成为一个国家之负责人。

蒋介石一生经历与众不同之处,乃是他事业上之发展过速。当他组织部署一个新国家的工作方在伊始之际,他当然尚以革命家自居,而旁人则已视之为国家之负责人。他不仅要对国事负责,也要对现下之社会状况负责。批评他的人很少想及,他既认识“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即不可能对刻下社会满意。

中国旧社会既已崩溃,新社会尚未登场,如是只产生一批“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之人物,而外面又有强邻压境,蒋介石只有两途斗争,又加着两边迁就。他所谓失去人身自由,不能返诸清白之身,至是不难了解。

上面1931年10月7日之日记既已用“此次对日作战”作破题,可见得迟早好坏之间,他仍准备和日本一战。可是对中国讲能愈拖延下去愈好。此方针亦系日后他所标榜“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之宗旨(1935年11月19日五全大会对外关系报告)。

很少人能想及,即使蒋氏自己也可能未曾料及,自“九•一八事变”至卢沟桥抗战开始的五年九个余月的时间,也是他一生对祖国最有贡献的一段时间。其贡献的方式不是战胜取攻,而是忍辱负重。但是此中情形至今尚少为人洞悉。

3. “九•一八事变”之后,

蒋介石于年底之前被迫辞职,他在1932年1月29日,亦即上海战事展开之后,始被任为军事委员会委员,3月6日方为委员长。然而实际上除去约三十日左右他逗留于奉化及杭州之间以外,他对重要国家之决策始终未曾置身事外。

举凡东北问题诉诸国际联盟解决;淞沪战起,迁都洛阳;以第八十七师及八十八师编成第五军,增援第十九路军;又准备抽调第一师胡宗南部往江南,作次一步防卫战之部署;此后淞沪停战,由西方国家调停,南京政府接受,但不带政治条件,均由蒋介石主持决策。

这一方面固然由于继承人无是经验及气魄担此重任;另一方面实际情形则系南京政府之财政已依靠上海银行界维持,蒋去职,宋子文亦不合作。而且失去蒋之保证,借款尚成问题,又况黄埔军人亦只有蒋能随意摆布调遣。

以上情形都可用作攻击者之口实。一切由于蒋之“军阀体系”及“家天下”之作风构成。但是世界上任何机构,其最基本及最原始之核心组织皆无从脱离人身关系,只能先私而后公。

蒋介石之权位由旁人对他之信仰而产生。更甚者,恭维他的人尚可赞扬他在1932年国难当头时,接受群人指责,甘心奉弹劾他的林森为国府主席,多年对头汪精卫为行政院院长,自己首先(1932年1月23日)只以“国难委员”的名义,从旁襄助,可见得他胸襟宽阔,愿意任自己手创之权职公众化。

况且经他摆布,他的部下都有做无名英雄之性格。至今多数人已了解第十九路军首先在淞沪挺身抗日,却只有少数人知悉2月中旬之后战局扩大,江湾以北迄吴淞战线全由第五军张治中部承当,一周之内八十八师即死伤两千余人,以后战事后移,第四十七师上官云相部亦在嘉定一带参战。至于后方之部署,不致使日军以四万之众挟新胜之余威进军南京,均由蒋策书,更无人道及。

然当日攻击他的“恐日病”亦非全无根据,只是他所恐惧者为国力及民族意识,而非个人胆力。他首先听到沈阳沦陷时,即在日记上写出:

天灾频仍,匪祸纠缠,国家元气衰敝已极,虽欲强起御侮,其如力不足何!(1931年9月19日)

翌年初他仍无职位期间,听说南京外交部长陈友仁主张对日绝交,他又写出:

内无准备,遽尔绝交,此大危事也。(1932年1月10日)

这种种思潮亦不能在当日公布。

4. 此中更有一层 复杂关系,

则为日本之态度亦不可捉摸。“九•一八事变”原由于关东军少壮派制造而产生。事变次日,若榇内阁即宣布“不扩大”政策。至9月24日又宣布关东军仅采取“自卫行动”,且即将撤回南满铁道。

可是至此军方已完全不受政府控制,若榇内阁本身亦意见分歧,至年底辞职。继若榇礼次郎即于1932年组阁者为犬养毅,此人与蒋旧识,蒋于1927年游日时曾往访。犬养亦希望和平解决,曾派私人代表往谒蒋介石及南京首要。

(蒋介石和犬养毅(中央)合影,左一为头山满)

但其内阁本身亦意见分歧,赞成关东军激进政策及主张予以约束者包括首相本人约各相半。经过淞沪战事之后,犬养毅于1932年5月10日被激进派暗杀殒命。

所以事变之后,希望日本政府能约束军人,恢复常态,最初并非奢望,事实上似有可能。此旨既存,中国政府当局即不便以剑拔弩张之姿态,更加刺激对方之强硬派,而削弱其温和派希望和平解决之立场。

5. 对国际联盟 及

九国公约诸签字国干预之期望,亦使蒋介石举棋不定。他在“九•一八事变”后之第三日,在南京接见国联公共卫生处长拉西门即已提及:

君须知日军既占沈阳城,必不肯随便退出。余知日人对我东北之心理,宁使其东京或日本三岛全毁,决不愿自动退出东北也。望君牢记余言,切勿轻易视之。(1931年9月21日)

此观察可谓一针见血,以后全部证实。但是国联盟约有调解制裁诸条款,中国为弱国,本身无力收回东三省,又不能不对国际正义有所希冀。所以才两日后蒋介石闻国联议决,中日两国停止军事行动,双方军队退回原防,又不禁将当时感想记在日记中:

此为一外交之转机,亦为我国内统一之转机,如天下亡吾中国,则此次外交或不致失败乎?(1931年9月23日)

此段已明白道出如因国际干涉,而使中国死中复生,其机缘已非人谋实为天授。


JZHPRESS,悦读九州

本文选自《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增订本)黄仁宇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历史著作,记叙的时间自1924年国民党黄埔建军始,至1945年抗战结束止。

书中对海内外关于蒋介石的评议,多有精彩的辨析;作者拣择与排比史料的方式,别具慧眼,言人所不能言。作者沿袭其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检视蒋介石的历史定位及其历史局限性。

作者曾说,写作此书,目的在于阐明中国由“中世纪国家”步向现代的挣扎和转折。此次增订出版,增补了作者相关的四篇文章,作为附录;并对全书的文字重新做了核订并有所补充,使全书更趋完善。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微信号:jzhpres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