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 | 特工丽人行:历史残酷不容“色•戒”

2014-09-23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JZHPRESS 悦读


历史残酷不容“色•戒”

兼谈郑苹如与丁默邨


微信号: jzhpress


题记

因为出了一部电影《色•戒》,关于其故事情节,和女主角王佳芝的原型郑苹如等一系列问题,曾引起很长时间的讨论波澜。真实的中日谍战中是否有《色•戒》这样的事件,到底是怎样的事情呢?其背景如何呢?也许,读了这个短短的系列,多少会多一点侧面的了解吧。

(电影《色·戒》剧照)

看李安的《色•戒》,应该说拍得是不错的,我想他的意思是讲人性的无所不在,这一点李安表现得非常好。

不过,说到电影和张爱玲原作的背景人物郑苹如(王佳芝)、丁默邨(易先生),萨的看法是其真实原型与影片中的人物相去甚远。张爱玲的原作我曾经看过,最初,有一丝感动,那种细腻的不能割舍的小女人心思写得极动人。但我当时恰好在听我的一位亲戚杜公谈军统的往事,讲军统派女特工到缅甸负责监视远征军的行动,不料在撤退中被日军包围,结果,监视者和被监视者并肩战死在异国的沙场。

于是这份感动几乎立即就被我放下了。

爱玲沉湎其中,因为这是她全部的世界,爱情、伤感、彷徨、时髦的化妆品和大衣,她从来不需要面对日本人的刺刀。所以她很有理由瞧不起那些在战壕里的大兵和在上海孤岛苦苦周旋的特工们,因为他们是“极力鼓励他们进行”的捣乱者,是这或美好或悲哀生活的破坏者。张爱玲绝不会把他们的行动看做“我们的”——张爱玲明显不喜欢易先生,可那是因为他属于爱玲生活圈子里的坏人,爱玲所以恨他。

(张爱玲)

然而,那些不懂爱不懂缠绵,只懂得动枪的人若打破了爱玲的生活圈子,爱玲是不喜欢的。“Yes, Roosevelt is a son of bitch, but he is our son of bitch.”(不错,罗斯福是狗娘养的,可他是我们自己的狗娘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黑手党教父面对德国人的拉拢说过这样荡气回肠的一段话,爱玲当然没有黑手党那样粗俗,可是易先生对爱玲来说,显然也是爱玲的“our son of bitch”。

可惜,不是每个中国老百姓都有张爱玲这样的好运气,他们不得不面对杀戮、跑反、轰炸和暴行,所以恐怕也就难以理解爱玲的小心思。

我为什么被张爱玲的文字感动呢?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动。

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有我们和平时代的价值观和和平时代的感情。爱玲的感情在当时是奢侈的,而李安在这个时代拍《色•戒》,反映的却是这个时代正常的心态——如果我们的心态始终在战争时代,那这个民族也很不正常。我们今天有资本小资一下了。

但是战争时代的中国人,能够欣赏张爱玲的,一定没有现在多。那个时候我们欣赏的是陈嘉庚先生的“敌未出国土言和即为汉奸”——相信如果我们再走进一场战争,价值观也会依然如是。

刚烈如刀与柔情似水同为人性的一部分。

许子将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张爱玲的作品,也是一个适合和平时代,而不适合战争时代的例子吧。

其实类似不同阵营间感情纠葛情节的设置,已经不是首次。早在香港电影《川岛芳子》中,就曾经描述过川岛芳子与一个军统北平年轻杀手之间的感情。这个杀手后来被捕,川岛不管他同意放弃理想与否还是救了他,而光复后审问芳岛的正是这个杀手。两个昔日恋人又是十年老对手的王牌特工在监狱再次聚首。

(川岛芳子)

这个杀手以良心判处川岛的死刑,又无法回避自己的同情。他给了川岛一个虚幻的希望——在枪毙的时候会放空枪,然后用人换掉她。其实,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给垂死的人一个安慰是他所能为川岛做的最后事情。

影片结尾,是川岛蒙上双眼在枪口前从忐忑到疑惑、惊栗,到慌张、颤抖,最终又慢慢坦然的镜头——以她的阅历,本也不应该相信旧日情人能够救自己,只是欺骗自己还有希望也许是当时最好的办法。两个情人在半真半假地演最后一场戏,无奈,但真诚。而最终的川岛,显然无法欺骗自己到底,但在极端的恐惧中却终于找到了面对命运的悟彻和解脱。

这段情节,虽然川岛的恋情子虚乌有,但也有一点真实的背景,只不过扭曲的比《色•戒》更强烈。那个军统杀手的原型,显然是白世维,曾执行刺杀张敬尧的行动。他也是整个抗战中军统北平站硕果仅存的金牌特工,战后担任北平警察局副局长,不过他应该没有被捕的经历。而川岛芳子确有凭一己喜好从日本宪兵队救人的事例,只不过,这都不是他们生活的主流部分。

有一次我写文章,说假如拍《敌后武工队》,给汪霞和叛徒马鸣来段爱情戏,该多么不可思议!不幸的是有朋友告诉我,新版的《敌后武工队》,的确有这样的情节。

如果对《色•戒》和《川岛芳子》我只是因为对历史较真有点儿不适应,对这个,我几乎就要达到恶心的地步了。因为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张爱玲可以产生的那种情感,是因为她生活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才可以产生的,而在冀中农村的环境中,这样的畸形恋情根本没有存在的基础,要是出来一个抢男霸女如张金龙一样的人物,倒更可信些。

真实的郑苹如是中统的玛塔哈特,死于上海暗杀丁默邨的行动。

(曾经作为《良友》杂志封面人物的上海名媛郑苹如)

真实的丁默邨曾残酷杀害有民族气节的上海公共租界法院庭长郁华(郁达夫的哥哥),为日寇得力鹰犬。此人有大烟瘾,根本不是一个有男人气的人,抗战胜利后日夜惧死,一个杀人如麻的人变得忌讳极多,卑颜求命,言辞无耻,连同案都不能忍受。

丁写了几十万字的东西谈自己可以怎样帮助反共,以至于老蒋都动了心。最后还是陈立夫吃不消这条白眼狼,对老蒋喊道:没有丁默邨我们就不能反共了吗?(后来陈称丁之死是因为偷偷去武汉游湖激怒老蒋,似有洗白自己角色的意思)老蒋才最后决心杀丁。所以郑苹如最后会喜欢上丁简直是天方夜谭。

历史上的郑苹如在刺丁案中表现坚决,倒是杀手有问题。第二次刺丁一般说法是丁觉察有异及时脱身,但汪曼云后来曾讲问题是出在杀手身上。起用的杀手是在帮的一名神枪手,但是丁也在帮,这个人不知道要杀的是丁,当发现目标是丁默邨后大吃一惊,发挥失常,事后还找到上级大吵大闹。

(郑苹如一手策划刺杀丁默邨的地点——上海西伯利亚皮草行)

郑苹如被捕后,汪伪方面曾通过郑的母亲木村女士出面劝说郑叛降,被郑拒绝。至此郑自知生路已绝,乃有“可杀不可辱”之言。因郑为中日混血儿,汪伪方面担心夜长梦多,遂枪杀郑苹如于沪西某地。
相对于当时中统军统大员被捕后纷纷变节的情况,郑的坚定可谓无愧于国。

“帮帮忙,打得准一些,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这是郑苹如对刽子手说的,也是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


JZHPRESS,悦读九州

本篇内容选摘自《中国不会亡》,萨苏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在八年的卫国战争中,除了碟血疆场的烈士之外,中国的特工人员,也曾在敌后与日伪展开激烈较量。旅日历史学者萨苏,在日本生活十几年,深知这是一个细致到令人难以承受的民族。当这种细致与法西斯的残忍凶狠结合起来,可以想象将给中国的抗日军民带来怎样的伤害,也注定了我特工人员在敌后的行动何等艰难而危险。

本书就是作者从日本史料,从“敌人的眼睛”里,发现和记述的中国抗日特工鲜为人知的史实,以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抗战时期敌后谍战,特别是十几宗经典绝杀日伪行动的全过程。全书分“人、鬼、刑、兵”四部分,既有中国特工人物传奇,又有敌方特务组织背景揭秘,还有抗联武装特工和军统培训、特工装备等内情披露,以独特视角,全面、深入展现了中国抗日隐蔽战线谍战史。

作者简介:

萨苏,本名弓云,汉族,祖籍河北,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日本生活、工作十余年。因为亲戚中有几位文史方面的专业人士,养成对文史的爱好。

出版有《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与“鬼”为邻》《突破缅北的鹰》等书,其多部作品获海内外图书大奖。他是新浪最佳写作奖获得者,其新浪博客曾被评为新浪最佳写作博客,点击率超一亿四千万。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微信号:jzhpres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