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 孔子学问的来源
JZHPRESS 悦读
孔子学问的来源
微信号: jzhpress
孔子可谓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第一人,因此孔子最受中国人尊敬,而孔子亦被称为“至圣先师”。(钱穆)
九月二十八日为孔子诞辰,谨以此篇纪念。
古代史官的地位的失坠,是来自两方面。一是他们所主管的鬼神,在政治中逐渐减轻原来的分量;二是他们由作册而来的知识,除星历外,已散播于贵族,且进而下逮于平民,失掉了由史而来的知识上的专业性。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西前五五一年),卒于哀公十六年(西前四七九年)。这正是各国的良史最活跃的时代。他的学问,是来自两方面。
一是以学思并用的方法, 及“发愤忘食”、 “学如不及”的精神, 求之于历史, 求之于时代 的知识的追求。
另一是来自他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精神,以“主忠信”“自讼”“内省”“克己复礼”的方法,毕生于道德的实践,终于在自己生命之内,发现道德的根源,以奠定人格尊严、人类互爱互助的基础。他从历史、时代所追求到的知识,因道德的践履,而得到提炼,而进入深醇,而归于博大。
例如“克己复礼,仁也”这句话,他本是得自古书上对仁所作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只能算是一种知识。
(颜渊问仁)
但他答复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行)仁”,便把解释性的话,转化为践履中的方法,使这句话所含的客观知识,成为他生命中的道德主体的发现与成长,因而可以说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天下皆含融于自己仁德之内)。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的话。这几句话所表现的道德精神的深醇与博大,不是孔子所引的“古也有志”的话所能比拟的。
但我必须指出,他学问的始基,及其所受的启发与充实,乃是来自对历史的追求,亦即是来自他继承了周代良史的业绩,及这些良史们将宗教转化为人文的精神,则是决无可疑的。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这对他的学问的来源,已经说清楚了。
JZHPRESS,悦读九州
本篇内容选摘自微信订阅号“徐复观与儒家”<readxfg>
相关图书:《两汉思想史》(三)徐复观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微信号:jzh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