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 | 中国禅的八大玄机

2015-07-09 杨力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JZHPRESS 悦读


中国禅的八大玄机


微信号:jzhpress



直取人心,即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


1

超越常理的玄机


(图片来源:360doc)


从一首著名的禅偈说起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上面这首出自《传灯录》的诗叫《空手把锄头》。


这是禅宗超越二元逻辑的诗偈,也是善慧大士有名的偈诗,反映了佛学世界观中最深层的奥旨。明明是空着的手,却偏偏要说拿着锄头;明明是在步行,却硬说骑在水牛上;明明是水在流,却故意要说是桥在流。这首反常理、悖逻辑的偈诗,代表着禅宗的观点,即要超越一切是非、生灭、美丑、善恶、高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超越哲学界中的矛盾对立,超越差别。


禅宗不愿受推理的束缚,而要亲自去体验,超越了哲学,否定了逻辑,一切以直觉为准绳,一切真理靠自己亲自去感受,这就是禅宗的真谛。


禅揭示人为的扭曲


世界上的许多自然现象被人为地扭曲了,禅便是要恢复它的本貌,因此禅宗不受人为推理的束缚,勇敢地挑战说“乌鸦就是美”,人在桥上走就是桥流、水不流,北斗星在南面,太阳从西边出。自己重新去感受,这便是禅学。


在这个重新感受的过程中创新开始了——这就是禅理的积极性所在,它是在超越固有观念基础上的重新体验,是对赤裸裸事实的直接触摸,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事实的原真写照,因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都不是的情况逼迫禅者们去悟证事物的本貌。


2

尊重自然本性的玄机


(图片来源:中国佛教网)


禅宗不着文字,尊重自然,这种自然当然不是动物的自然,而是高层次的人类的自然,《大珠慧海禅师语录》中的一句话正中要害:“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这句引言具有深层次的禅蕴,即言心被千般烦恼、万般欲念困扰的时候,就连最自然的吃饭、睡觉也不能自然了。因此,遵从自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入了禅境,才能领悟到真正的自然。


禅的自然是高层次的自然,没有被人为扭曲的自然。要做到这一点,触摸事物的本来面貌,禅要求首先要离尘去染(净虑静心),以戒、定、慧进行修持,拂擦心镜尘染,断妄念,离烦恼,然后才能悟见自然本貌,这就是佛性。就是说要认识事物,首先要拨开蒙住心镜的迷雾,才能映出事物的真性,这就是禅。


3

高度自性的玄机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自性的玄机


禅的自性是讲“自性自度”(《坛经》)。自性自度即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悟禅,他人是代替不了的。


禅门认识世界首先从自我开始,即“不离自性”。自我如明镜,映照出来的世界才是明净的;自我是有色的,映照出来的世界也必然是有色的;自我是坦荡的,观察得之的世界也必然是坦荡的。


禅的开慧,在于拂去心镜中的尘染,磨去镜面的不平,这样映照出来的客观世界才不扭曲、不缺陷,这就是佛家的大智慧。


诸法空寂才不动念,禅家认为只要自己的心不动,万物也就不动,而且山水是难变的,易变的是自己的心,一切在自性心中。即不为外相所迷障,只有从自我开始,才能观得外界的真貌。


禅家认为,从自我开始就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禅就在自性心中,只要离尘去染,就会发现自我,便能自行超度,进而度他。


自度的玄机


自度,即自我实践,亲身体验,这是禅家最宝贵的精粹。禅讨厌抽象的理性,尊重直觉经验,重视自我直接感受,亲自实践。如果你问禅师苹果是什么味,他不会告诉你是甜的还是酸的,而是让你亲自尝一口,然后就一言不发地走了。这就是禅的“悟”,即从直觉中去开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意就是如此。


4

“物我融一”玄机


(图片来源:岁月文化论坛)


物我融一。——禅语


物我融一是禅的最高境界,即我与物之间产生了共鸣。


无我无相,既不执著于我的自身,也不执著于一切外相(外物),所谓“离一切诸相”,认为一切法相皆为缘起性空,都是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都是刹那生,刹那灭的。


禅家认为,自身的存在在整个生命的长河中,不过如朝露一样,瞬即消失。所以禅家不执著肉体,修持的是超度生死离障,让“自我”在大自然的“大我”中长存。禅家为什么能超越生死大关?原因就在于彻悟了“物我融一”,在于把自己从“自我”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无我”的怀抱中去,与境合而为一。


5

“无住”玄机



(图片来源:靠垫网)


何谓“无住”


无住无住。——禅语


禅家主张无住无常,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受《金刚经》的影响,禅家崇尚无住,即认为万有存在于刹那,刹那存在于万有之中,佛学中的“一念三千”即此。目的在于不执著境(物)相,就是说世上的一切物质包括自我都是刹那生灭的,即使是一刹那间也是虚幻的,不必太看重,这是禅宗空观思想的一种反映,是破除妄念、妄欲障的法宝。


超越动静的“无住无住”


《坛经》曰:“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住。”《坛经》的无住无住是超越动静的。


禅宗的这种超越动静的思想,如无风无浪(无动无静)、无声无响、无漂无动的一只小船。


世界的本元是否如禅家所说那样“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住”,未为可知。因为无动静就不可能存在生灭,禅家否认客观物质的运动规律,并认为是自性在动的缘故,这是禅家的宗教世界观,是认识论的另一体系,无法用哲学去概括。


6

“刹那”玄机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何谓“刹那”


刹那即刻。——禅语


珍惜即刻是禅味的主要内容之一。禅家提倡“随缘即是佛”,佛就在此时此刻。有一个禅故事是讲一个人垂吊于悬岩,上有猛虎咬绳,下有饿狼欲扑,在这生死反掌之际,岩边有一株红樱桃,明知非死无疑,但这个人还是信手摘来,边吃边赞不绝口:真甜啊!这个故事表明禅宗重在即刻,贵在今生,珍惜此时此刻,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如正果编述《禅宗大意》说:“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切须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禅家为何推崇“刹那”


珍惜今生,注重刹那即刻,是禅宗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故禅家“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切须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的禅理是非常深刻的,表面看来似乎消极,但实质上却是非常积极的。


7

“疑悟”玄机


(图片来源:堆糖网)


何谓“疑悟”


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禅语


禅宗强调禅悟的关键在于善疑,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这是禅家的重要可取之处。禅家的“善疑”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反思”是一致的。没有疑问就不会有创新,就容易沿袭守旧,这是禅家的大忌。


另外,禅宗的“机锋”是非常独特的启发方式,不正面回答问题,而从反面、侧面或其他角度回答问题,可称为多棱角的启示方法和多途径的悟法,具有独特的作用。如问:如何是佛?答:麻三斤。又如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答:我在青州做一领布衫重七斤。


禅家为何要“疑悟”


禅家之所以要用疑悟这种启发方式,是因为禅家的许多思维是超越一般常理和超出常规逻辑的,一般常理性的回答启发不了学者。为了引导学者避开常理,所以采用反常理的启发方式,诱导学者进入禅门,这就是禅家答非所问的缘由。


8

“自力”玄机


(图片来源:禅文化)


自耕自足自食其力,这是禅宗最高尚的美德,也是禅宗尊重实践、亲身实践的体验。《百丈语录》说:“一日不耕,一日不食。


许多禅师都是热爱劳动的典范,如百丈和尚无论行脚到何处都带着炊具,主动担负起炊事这一最繁重的工作。百丈和尚在圆寂前夕,还坚持下田,弟子们将其农具藏匿起来,他即坚决不食。不化缘乞食,这是禅宗形象的崇高之处,也是中国佛教之所以能经久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JZHPRESS,悦读九州

选摘自《中国禅的智慧:杨力说禅》

杨力 著

九州出版社6月出版




禅学是国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佛禅与儒学、易学、道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佛禅曾经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书是著名国学专家、中医学家、易学专家杨力教授研究佛禅文化的又一次升华。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学者的视角对佛禅文化进行阐述,将为您全面解读:为何禅是一盏心灯?中国禅的奥秘与智慧,佛禅对中国文化的智慧启示。


更多好文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十个佛禅常识

禅是一盏心灯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 九州》电子杂志。


JZHPRESS,悦读九州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带您走进一个教科书外的世界,

让您的阅读充满智慧与喜悦。

——悦读



Copyright ©2015年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Email:jzhpress@126.com

企鹅:2635599399

个人微信号:jiuzhou911,暗号:寂寞就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