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说到清朝政治有什么样的特色,那就是清朝政治的满汉双重政治体制。


在安排官吏方面,要安排满汉同样的官吏。如置吏部尚书,有满吏部尚书和汉吏部尚书,在置左侍郎、右侍郎时,也是有满左侍郎、汉左侍郎、满右侍郎、汉右侍郎。即重要的官吏都是满汉配套设置。


其次,关于重要的典礼,也都是用满汉二种语文书写。记录也都是用满汉二种语文书写,某些奏折也是用满汉二种语文书写。虽然很费事,但总之在政治上实行着满汉双轨制。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奇异的事。在中国,历代天子都要祭天,这是中国之礼。但是,满洲另有一个叫堂子的地方,在这里举行祭礼,这是满洲的祭天之礼。虽然同样是祭天,满洲人是在堂子里祭天,与汉人的祭天不同。


如此,在经济上可以说是不够节俭,但清朝盛时在其他方面节俭了,所以,在这方面多些花销并无妨碍。


但是这种双轨制的政治方式,既是清朝的特色,又是给清朝带来弊端的根源


因为统治中国、统治汉人毕竟是重要的事情,而管理满洲人的事只是附加而已。这种情形发展到后来,居于统治地位的满洲人的势力就渐渐衰弱了,汉人的势力自然就发达起来,这对满洲人来说是痛苦的矛盾。这也是清朝政治走向衰弱的原因之一。


此外,政治衰弱的另一原因,就是我在下面写的“注重名声(不顾实惠)实行免税”之事。像清朝这样从外部入主的国家,就有这样的缺点。


在为政时,把有好名声的政治看得最重。朝廷对官员的品评,也以在地方上的名声是否好为第一位。如果这只是对官员的做法也还可以,但皇帝自己在为政时也是这样的。


清朝免除地租,有时是半免,有时是全免。这在前代是闻所未闻的,因而受到好评,但这是不讲实惠的。其实从中国百姓那里交出的租税,入中央政府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很多则入了官员们的腰包。雍正帝取缔了这种状况,但不久又恢复了老样子。


实际上,由于雍正帝的政策,使得百姓的负担反而更加重了。因为在中央政府是免税了,准备好本年的财政一文不入,而以国库的剩余金来开支。


但是,那些以租税的附加税过活的官员们,不能忍受这种情况。当然,官员中也有诚实的好官,况且还有养廉银,但官员以下还有吏胥,他们并不能从政府那里获取俸给,而只能是在百姓和政府之间靠盘剥中间费生活。他们由于没有确实的收入,就必须向百姓盘剥借以过活。


但是,政府免税了,他们不能一直没有收入而等到明年,于是,就想出种种名目去收税。因此,应向政府交纳的税免掉了,而入官吏私囊的则不能免。


尽管这样,总之,中央政府是实行了好几次免税的。这样就得到了好评,被官吏们说成是古来没有的好皇帝,皇帝在下诏书时也是考虑到要得这样的好名声的。


向来每当中国历史上的弊政不断高涨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政治不做任何实事,只为得到好的评价。


其次是“理想的独裁制度,军机处的创设(参照《枢垣纪略》)”。正像前面说过的,独裁制度到清朝发展到了极点。

清朝废除了明代的宰相制,用内阁大学士作天子的秘书官,从事相当于宰相的工作,这样也仍不顶用,所以,从雍正帝开始设置了军机处。把从朝廷的大官——也不算太大的官,只是中层官吏中——选出的自己中意的人,叫至军机处,听从使唤,而让原来机构中的官员赋闲。


这些人聚集在军机处里,做着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官的工作。皇帝实行独裁,让军机处处理政务。因此,即使是大臣也没有自己的责任心。


在今天的日本内阁,也有各种责任问题,如内务省在自己所管辖的事务上失态,致使有大浦子爵的引咎辞职。


但在中国,官吏是没有自己真正的责任的,如果触犯法律,当然要被撤职。如果触怒天子,也会随时被撤职,但唯独从不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因为是皇帝独裁,所以,自己只是附于天子之下执行任务而已。


这样,这些人就既有可能做种种善事,也会做种种恶事。这是清朝政治的一个特色,或可说是一个坏的特色。


再次是“对学者的优待、徐乾学编纂《一统志》、博学宏词科(参照《鹤征录》、《词科掌录》)”一项。优待学者是大善事。像中国这样的文化古国,除了被采用做了官吏的学者外,还有其他许多在野的学者。


在今天的日本,从学校毕业出来的人也面临难以找到工作的情况,因而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在中国几百年前就是这样。出钱可以成为候补官吏,做了候补官吏后,只要有钱就可以变成正式的官吏。因此,即使是通过正式的考试,也有可能不能成为正式的官吏。另外,在考试中落第的人,也有的是地方上有名的学者。


在中国,考试是一种命运,有一种很深的迷信观念,认为考糟了是因为不走运。而不是只要有学问就可以顺利成功的事。因此,有学问的人,很多都遗留在民间了,这些人总需要有个处置。

康熙皇帝曾给他喜欢的大臣徐乾学一笔钱,徐乾学借此隐居在太湖边的洞庭山上,在那里吸引了许多学者。


但是只用这个手段总不是个办法,后来,就开设了“博学宏词科”,这是在一般的文官考试之外,再以考试来采用地方学者中有学问的人。


如知道某某是某地方上有名的学者,就由地方官推举出来,参加考试。这其中也有不参加考试的。也有准备出来考试,却在途中游玩而不赴考场的人。但总之,这样,大致把有名的学者都网罗来了。通过这一考试及第的,要比普通的文官考试名誉得多。


总之,学者得到了优待,对那些即使考试漏掉的,或没有成为官吏的学者,也考虑了优待他们的方法,以致使天下太平,没有不平之声。这样的好办法在国家富裕时是可以做到的,到贫乏时就难以做到了。


由于这种种情由,就有了“其弊端(参见江楚会奏变法折、对策等)”这一项。所谓政治上的积弊一般是非常难以去除的。


由于各种原因清朝渐渐走上了末路,各种弊病相继出现,虽然有些弊病也是从前代继承下来的。


而且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有了与各国的交往,这些弊病已不是治理好一国就能解决的事。


实行独裁、注重名声的时候,可以治理好一国就行,与外国有了交往,就表现出许多弊病来。


当时,张之洞、刘坤一上了《江楚会奏变法折》,此“江”是因为刘坤一在南京当总督,“楚”是因为张之洞在武昌当总督,所以叫“江楚”。这二人想共同合作改变清朝的弊政。

(张之洞)

当然,在他们之前,也有改革弊政的言论,但具体的体现是这份上奏文。关于考试的“对策”的样本有展出的,可以作为认识考试在清朝末年只是形式而毫无作用的参考。


总之,政治上的弊病渐渐积聚起来,到后来不得不有张之洞和刘坤一的上奏变革。



本文选摘自:《中国史通论》(精装)

内藤湖南 著 夏应元 / 钱婉约 译

出版:九州出版社



本书是汉学大师内藤湖南关于中国历史的通论性著作,涵盖了从中国上古一直到晚清的时段,比较系统地体现了内藤湖南的中国史观。


他把中国史划分为上古、中古(中世)、近世三个时期,介绍了每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并阐明其特点,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非常富有启发性。


相关阅读

晚清的政治:一个王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清朝十二位独夫:一个王朝的崛起与衰落

接班的战争:清朝十二个帝王的交接之战

第一个秘密立储的受益者:败世之君乾隆

李鸿章:为清廷做了一辈子的替罪羊

最初的国会:晚清精英救国之谋1910-1911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 九州》电子杂志。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ID:jzhpress

书香九州,智慧长留。

谢谢您的关注!

Copyright ©2018年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Email:jzhpress@126.com

个人微信号:jiuzhou911,暗号:读九州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