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无边风雪人来去
张充和1913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民国时代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系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民国时期,她的昆曲、诗词、书法造诣皆秀逸超凡,成就件件文坛轶事。
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美国汉学家傅汉思赴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耕耘一生。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张充和先生著名的对子。前句几分孤傲,却面冷心热,后句有些颓废,然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那种境遇。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充和写于1985年)
我也喜欢“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流沙河撰) ,皆是典型的文人联。
近日读《天涯晚笛》——张先生的学生苏炜,亲炙时记录她的闲谈的一本随笔——时有惊艳,“合眼浮沉小梦庄,不寻常事已寻常。无边风雪人来去,有限寒温路短长。”( 《鹧鹄天 · 车行》) 后两句,对仗工整,意思也好,看透冷暖而不失人情,正是我欲求的达境。
“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桃花鱼》)前句阴柔了一些,后句“随意”与“天涯”相连,一下子通透、大气起来。
(张充和晚年将自己的诗词印成装帧精美的书册,名为《桃花鱼》)
我们对才女从来都是高看一眼,无论出身世家者,例如李清照,还是青楼歌妓,例如薛涛柳如是,当时或现在,均视为“难得之物”,加以爱护,并共同努力,使其成为传奇。
所谓才女,皆是文学意义上的,或如梁红玉、花木兰,则被归到巾帼英雄里去了。我觉得黄道婆是中国真正难得的才女,反而名气不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之一吧。
再听听老人家的忆往,那些“不寻常事”的确“已寻常”了。
是啊,在一位百岁老人心中,哪儿还有什么不寻常。从民国到共和国,从故土到大洋彼岸,“无边风雪、有限寒温”的世事沧桑,老人家早已惯看而波澜不惊了。
她随口说出的故人,皆是中国现代史上闪亮的名字,其轶闻旧事,或为坊间传奇,或为正史所载。《天涯晚笛》近于口述史,比之更随意些。
随意是张先生一贯的态度,她对苏炜说:“我还是坚持不肯让人写什么传记,你就记点好玩的小故事吧。”
随意不是随便、轻率。至少张先生自认无误,且借机纠正了其他书籍有关合肥张家四姊妹的记叙错误。
(抗战胜利后,张家孩子齐聚上海大团圆,前排从左依次为张充和、张允和、张元和、张兆和。后排从左依次为张宁和、张宇和、张寅和、张宗和、张定和、张寰和)
不过,苏炜称张先生是硕果仅存的世纪老人并不准确,比张先生岁数还要大些的,她的二姐夫周有光当时还健在,2011 年还出了新书《拾贝集》。
合肥四姊妹在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宋氏三姊妹在现代政治史的地位相当,她们的夫婿相信每个读者都熟悉。
张先生说她和张爱玲并无亲戚关系,我特意查了一下,李鸿章的侄女是张先生的祖父的嫂子;而张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那么张先生与张爱玲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搞不清。
实际上,两个才女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相遇过。张先生身上的中国传统文人气比后者浓烈多了。如果说张爱玲是一枝绚烂夺目的郁金香,那么张先生就像幽谷里的兰花,只有走近了,或者在其身边久留,才能感受到她的持久不败的魅力。
苏炜从师张先生学习书法诗词,师生情谊甚笃,所以才有机会记录这些“好玩的小故事”。
所谓“好玩的小故事”,其中一部分早为人们津津乐道,也有一些不常见或独家新闻的故事,文雅一点地说,叫中国现代文化界掌故,时髦一点地说,就是文人学者八卦。
掌故也好,八卦也好,映射着具体时代的具体色彩。
例如大家都知道闻一多刻印卖钱的事,中国文人鬻文之类的事情很常见,闻一多在昆明西南联大刻印补贴家用因抗战背景而入史。张先生在北大时就是闻一多的学生,老师听说学生在学习书法,便刻名章送她。
师生间称兄道弟,或老师主动请教学生,在那时亦常见,皆因彼时学风开放,知识分子相互尊重,并不在意师生的身份区别。
那枚章,材质是云南当地的一种黄藤,“很粗很轻,质地却很细密,拿在手上暖暖的”,闻一多找不到适合刻章的石料,却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土产黄藤,没想到脾气火爆的他也有细心的一面。
《天涯晚笛》中只有印在纸上的图章,没刊载那枚黄藤印章,叫人心生遗憾。
我其实更看重作者对中国传统文人身上那种独有之气质的赞叹、认同与神往。
张先生工书法诗词,擅昆曲绘画,言谈尽现大家闺秀之风范,举止犹带士林学人之遗风。像张先生这样的具备强烈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人的确越来越少了。
(晚年的张充和在书桌前)
张先生七八岁就师从朱谟钦(吴昌硕的高足)学书法,她的七姑奶奶送给她几块墨,朱先生看见了大吃一惊,“哎呀,这可是明朝方于鲁制的墨呀!你小孩子怎么不知痛惜,用来写大字!”老辈世家就是牛,随便拿来的东西都是价值连城的古物。
婶母送她的乾隆石鼓墨,朱先生也要她好好保存,“并没有骗走我这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手里的好墨”。
苏炜跟随张先生学习,有古琴一项。他在附录里记下几个关于古琴的小故事。
苏炜在美国求学期间,替不熟悉的一个大陆留学生暂时保管一架古琴。其琴面上隐见裂纹,苏炜不以为然,殊不知那正是“书上说的五百年一断文的传世珍稀的标记!”
苏炜喜爱上古琴之后,经陈平原介绍,结识了古琴鉴赏家郭平。初次见面交谈后,郭平便让苏炜在其家藏的名琴中挑一张送给后者。张先生听说后,会心笑道,“这是最典型的古琴故事,千古觅知音呐!”
张先生亦擅古琴,曾学琴于查阜西与高佩罗。而古琴的寓意与它的历代传奇故事,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代表。
无边风雪俱逝,只余先贤们在文字中往来,为我们所景仰、所唏嘘。然而其传承,又当由何人呢?
如今传统文化之式微,有些像一边大声嚷嚷保护老建筑,一边大拆特拆去开发房地产的情形,连叶公好龙都算不上了。所谓“硕果仅存的世纪老人”,亦是此时代的传统文化之余晖。再叹!
-end-
《悦读者》
作者:祝新宇
出版:九州出版社
乐在书中的人生
内容简介:
一本“无一字无来处”的名人八卦集锦,一本“断章取义、六经注我”的书评荟萃。从无人不知的莎士比亚,到比较小众的布考斯基,从古代的陶渊明,到当代的双雪涛,以书论人,以书论书,作者都臧否出了新意,虽为一家之言,却有惊喜不断。
悦读者,既悦己,也悦人:阅读是乐趣,与读者分享,不亦“悦”乎?
作者简介:
祝新宇,70年代生人。笔名瘦猪、老祝。知名书评人。
相关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享不定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