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 |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

2015-12-15 刘绪义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JZHPRESS 悦读


终生读书,以书为乐


微信号:jzhpress



成大事者,必先读书


科举时代,能够考上科举的毕竟比例极少,大多数读书人始终徘徊在科举大门外,于是不少人一边准备科举,一边大骂科举。


古今对比,多数人对待读书的态度都抱有一种严重的功利性。在现在的人看来,读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读书就是为了赚大钱、娶美女。


反之,曾国藩读书就表现出一种不同于时人的思想。他早年学文学,除了应试这个目的之外,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想成为一个文章高手。他有这个志,所以他也敢目无余子,在京城考试时,就想和当时最厉害的文章高手们比个高低。


在科举时代,一般人考上科举后,再读书的人就很少了。就算是现代人,多数人认为大学毕业了,读书时代就结束了。该读书时买不起书,工作后又不想读书,或者找借口说没有时间读书。


曾国藩虽然也是科举出身,却有着一种比时人更超脱的观念,那就是不专一于科举,能中举固然很好,在他看来,科举出仕的好处主要就是能尽孝道,慰藉高堂;即便不能中举也不必太在意。他曾告诫六弟曾国华:


吾谓六弟今年入泮固妙,万一不入,则当尽业前务,一志从事于先辈大家之文。年过二十,不为少矣,若再扶墙摩壁,役役于考卷搭截小题之中,将来时过而业仍不精,必有悔恨于失计者,不可不早图也。


余当日实见不到此,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向使至今未尝入泮,则数十年从事于吊渡映带之间,仍然一无所得,岂不腼颜也哉?此中误人终身多矣!温甫以世家之子弟,负过人之资质,即使终不入泮,尚不至于饥寒,奈何亦以考卷误终身也?


这番话说得真有振聋发聩之感,这不仅是对六弟所说,莫啻于对洪秀全等人所说。


曾国藩认为,读书治学有为人、为己之分。孔子也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叫为己?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文章,为了自修而读书。为人就是为了装门面给人看而读书,或者为了谋饭碗而读书。


曾国藩始终坚信,读书是修身立志、储才养望的关键途径。


他说过:“成大事者,必先读书。”读书是“夺天下人之心,为我所用。”“养成读书好习惯,一辈子不寂寞。”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曾国藩而言,读书不是为了赚大钱、娶美女的工具,读了一辈子书的曾国藩读出了乐趣,读出了金石之声。“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读书有志,敬德修业


曾国藩认为,读书第一要有志。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恒,第三要有识。


没有志,就如一个人没有方向。茫茫书海,一个人一生能读书几何?可见,没有志是不行的。有了志,读书便有了方向,沿着自己的目标而有选择地读书,所谓书山有路,志就是路。


曾国藩一生手不释卷,读书到死。哪怕是在战争最激烈、最忙的时候,他仍然读书不辍。同治十年(1871年)以后,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以说一天不如一天,作为理学修养甚深的他在一月十七日写了几句箴言,警示和鞭策自己读书不要放松。


几句话语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能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


他打破传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曾国藩虽然很强调“德”,但他并没有将道德修养置于象牙塔内,而是将它与修业做事联系起来,一方面努力敬德,一方面不断修业。修业就是通过读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办事能力、处事才干。“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尤其是到了晚年,曾国藩越来越重视君子的才识。


中国古来就重视分别君子小人,曾国藩对此提出“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知人诚不易学,晓事则可以阅历黾勉得之。晓事则无论同己异己,均可徐徐开悟,以冀和衷;不晓事则挟私固谬,秉公亦谬。”可见,无论是德还是才,都需要后天的读书学习、导引和修炼。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


读书之法,用曾国藩的话来讲就是“博”。“气吞余子无全目,学如富贾在博收”,确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反对“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说法。


曾国藩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学业精进,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朱子全书》中活学活用“朱子读书法”。通过书本与宋代大儒朱熹的“相遇”,32岁时的曾国藩于读书方面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子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者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曾氏所说的“克己之学”,就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猛火煮”,就是博学,时间上集中精力猛读。“慢火温”,就是反复温习、品味。


不久,他又悟道,读书要有恒: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通过读书,他同时培养了自己的恒心,这表明曾国藩从读书中参悟到的境界已非一般。由此,曾国藩才能论读书之乐。在写给儿子纪泽的信中,曾国藩论读书之乐颇为亲切: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


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


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这一快也。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曾国藩的读书总结



晚年,曾国藩还对自己一生的读书情况做了一个总结:


平生读书,百无一成,而于古人为学之津途,实已窥见其大。


所谓“窥见其大”,首先是立定规模,博观群书,然后是求精求熟,约取精髓。正是这样,曾国藩才能从书中读到真学问。当然,这又与曾国藩读书格外重视书中之味、闲适之境、旷远之趣等与事有关的一切。好读书不仅培养了他穿透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迷雾的能力,也造就了他能从微几之处洞察历史的走向的敏锐。


人必先“润身”,方能“及物”,这正是曾国藩与一般理学家、词臣们迥异其趣的地方,因此,曾国藩的学问既立规模,又有真知大源。因而《清史稿》在评价曾国藩事功之时指出:“国藩事功,本于学问。”




JZHPRESS,悦读九州

选摘自《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

刘绪义 著

九州出版社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作者于《曾国藩全集》中撷取第一手可信材料,通过思辨及梳理,将读者带回十九世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围绕“权力”与“修养”这两个重大问题,揭示了曾国藩成功的真正秘诀,还原了曾国藩领导艺术的魅力。


同时,作者穿透历史与现实的迷雾,从为师为将为相到治国治家治身,系统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意义在培养人才与陶铸世风。因此,这既是一部全新视角研究曾国藩及晚清历史的专著,也是一部领导干部可资镜鉴的枕边书。


作者简介:


刘绪义,曾国藩故里湖南双峰人,知名学者、曾国藩研究专家。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更多好文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闲话:说不完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幕府凭什么能号称晚清天下第一?


曾国藩为什么成不了洪秀全?


曾国藩:一个家庭的兴败看三个地方


曾国藩:读书需得发愤自立


曾国藩的“MBA教程”


钱穆:我的读书顿悟


梁漱溟:我是如何自学的?


熊十力:读书必先有真实的志愿


徐复观:我的读书生活


周国平:我们如何读经典?


李鸿章:为清廷做了一辈子的替罪羊


近代中国的11种可能


中国文化的伏流


更多好文请回复“历史”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 九州》电子杂志。


JZHPRESS,悦读九州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带您走进一个教科书外的世界,

让您的阅读充满智慧与喜悦。

——悦读



Copyright ©2015年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Email:jzhpress@126.com

企鹅:2635599399

个人微信号:jiuzhou911,暗号:寂寞就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