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微生物耐药什么是关键?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持续至今,截止11月18日感染人数已突破5,600万,疫情的肆虐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感染性疾病的重视。感染性疾病治疗主要依靠抗菌药物,如何用合适的‘武器’(抗菌药物) 杀灭‘ 敌人’(微生物)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判断过程,感染治疗方案选择的精准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于今年5月共同决定将“抗菌药物”名称改为 “抗微生物药物”,进一步扩大了对药物滥用问题的警惕范围,并将每年11月的第三周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微生物耐药形势严峻
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抗生素时代的开始,对人类的健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青霉素1942年在美国开始生产,当时注射100单位就有很好的疗效,挽救了无数生命。而现在最高每日可注射2000万单位,剂量提高了20万倍[2]。弗莱明在诺贝尔获奖演讲中就警示了抗生素滥用可能存在的危害,他提到在实验室中如果没有给细菌暴露在足够浓度的青霉素下,细菌不但不会被杀死而且会产生对青霉素的耐药。抗微生物药物不合理使用而导致的微生物耐药性己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死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约有70万人,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1000万人死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3]。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也于本周组织开展以“团结起来保护抗微生物药物”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旨在提高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团结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4]。
精准检测促进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合理化
测序、质谱等精准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开辟了全新的途径。测序可帮助临床更精准的认识感染源,根据病原微生物及其药物敏感性不同选用合适的药物种类。据统计,危重症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感染治疗或预防感染的数量比一般病房至少高10倍,对于危重症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抗感染药物管理能够降低死亡率,对于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5-12]。
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导致微生物耐药,对临床治疗而言过量使用抗菌药物还会导致不良反应[1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2019年)》数据显示,抗感染药 (抗微生物药) 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一直居于首位,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其使用管理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4]。
精准的药物浓度检测技术可有效帮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优化剂量、耐药菌感染治疗策略以及临床少用抗菌药物的再评价,有利于改善微生物药物的滥用并提高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能力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15]和《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 (2016-2020年)》[16]中非常重视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对于临床精准用药的重点抗菌药物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工作的开展表示大力支持。
华大助力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
华大基因致力于实现精准治愈感染,助力精准医学,将个体化精准用药检测服务于临床实践。通过采用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选择性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简称LC-MS/MS) 技术平台,对17种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降低毒副作用[17],提高治疗效果,达到精准用药个性化治疗的目的。为保证临床检验的时效性,华大基因不仅可提供2个自然日内的送样检验服务,还可为医院检验科提供全套的药物浓度检测方案,在医院内建立检测能力。详情咨询欢迎致电免费服务热线:400-605-6655。
华大基因抗菌药物检测列表
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1] 王斌全,赵晓云.青霉素的发现及应用[J].护理研究,2008,(20):1879.
[2] 吴永佩,蔡映云. 临床药物治疗学-感染性疾病[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世界卫生组织. 新报告呼吁立刻采取行动,以避免抗微生物药物耐药危机[EB/OL].[2019-04-29]. https://www.who.int/zh/news/item/29-04-2019-new-report-calls-for-urgent-action-to-avert-antimicrobial-resistance-crisis
[4] 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宣传材料
http://www.nhc.gov.cn/yzygj/s2911/202011/d3b8f0eb386c488489d3f2ba1c54dfdd.shtml
[5] Abdul-Aziz M H, Alffenaar J W C, Bassetti M, et al. Antimicrobial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in critically ill adult patients: a Position Paper[J].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20: 1.
[6] Dulhunty J M, Paterson D, Webb S A R, et al. Antimicrobial utilisation in 37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tensive care units[J].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2011, 39(2): 231-237.
[7] Alvarez-Lerma F, ICU-acquired Pneumonia Study Group. Modification of empiric antibiotic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acquired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1996, 22(5): 387-394.
[8] Luna C M, Vujacich P, Niederman M S, et al. Impact of BAL data on the therapy and outcom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 Chest, 1997, 111(3): 676-685.
[9] Rello J, Gallego M, Mariscal D, et al. The value of routine microbial investigation in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97, 156(1): 196-200.
[10] Kollef M H, Ward S. The influence of mini-BAL cultures on patient outcomes: implications for the antibiotic management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 Chest, 1998, 113(2): 412-420.
[11] Ibrahim E H, Sherman G, Ward S, et al. The influence of inadequate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s on patient outcomes in the ICU setting[J]. Chest, 2000, 118(1): 146-155.
[12] Valles J, Rello J, Ochagavía A, et al. Community-acquir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critically ill adult patients: impact of shock and inappropriate antibiotic therapy on survival[J]. Chest, 2003, 123(5): 1615-1624.
[13] 刘华. 浅谈抗微生物药物的不良反应[J]. 生物技术世界, 2014(2):81-81.
[14]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9年)[EB/OL].[2020-4-13]. https://www.nmpa.gov.cn/xxgk/yjjsh/ypblfytb/20200413094901811.html
[15] 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19-03-29].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1903/1d487eb7b7c74abc9fcb104f8b0905f2.shtml
[16] 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8-25]. http://www.nhc.gov.cn/yzygj/s3593/201608/f1ed26a0c8774e1c8fc89dd481ec84d7.shtml
[17] Pier C, Maria M, Matteo B, et al, Proactive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may be helpful in managing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linezolid safely: findings from a monocentric, prospective, open-label, interventional study[J],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2019, 74(12):3588-3595.
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