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种淘汰,是猫怕老鼠

许海 前线理论圈 2021-09-22

古代有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卫国有个人,专爱养猫,养了100多只大大小小的猫。这些猫把附近的老鼠捉光后,他就每天到菜场买肉喂猫。几年后,猫吃惯了现成的肉,竟逐渐忘了捕鼠的本事。后来有人请他家的猫帮助捉老鼠,结果猫见到老鼠后,竟吓得不敢动,老鼠们见状一拥而上,有的啃猫的脚爪,有的咬猫的尾巴,猫疼得逃之夭夭。
猫怕老鼠,乃是“ 逆天”。幸而这只是个别现象,如果是普遍现象,就会违背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 形成生态危机了。生态系统之所以总体上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遵循“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规律性,从细菌到哺乳动物,越在食物链高端的生物数量越少、能力越强,不同生物种群在这种宏观规则的制约下,方能各得其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也才能顺利进行,生态系统呈现勃勃生机。因此,优胜劣汰的规律性可以说是一种“天道”,遵循这种规律性, 便是“ 替天行道”。
不过,话虽如此,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对这种规律的遵循呈现出多种复杂的情况。
一方面,优胜劣汰固然是社会普遍倡导的原则,但另一方面,优不胜、劣不汰,甚至优汰劣胜的“逆淘汰”现象并不鲜见。
古人曾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生活中常见的所谓“枪打出头鸟”,平高就低,削峰填谷,保持大家一团和气的其乐融融状态, 就和“逆淘汰”大有干系。历史上,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而作《离骚》之赋;文学作品中,美人因色遭嫉, 贤人以能引殃,盖由异常之故,大约也表明了“ 逆淘汰”很有些悠久的文化基因成分。
在现代经济学里,这被归纳为“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该定律指的是,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收藏起来。
这样做的结果是,良币被驱逐出局,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当前政治生态时也曾指出,“ 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大大小小的关系网、‘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还有一定市场”。这些“逆淘汰”现象的存在,降低了单位和社会的凝聚力,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从本质上讲,“逆淘汰”是对优胜劣汰“ 天道”的反向而行,挑战的是社会系统的宏观规则,保护的是落后势力的利益,制约的是社会创新发展。“大道不行,邪道滋生。”各种潜规则和关系网是助长“逆淘汰”风气,腐蚀和破坏良性社会规则的幕后推手。
尽管种种“逆淘汰”往往以某种合理的面貌表现出来,但是,当逆淘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社会规则将遭到质疑,整体环境缺乏安全感,人人自危,这样的社会将面临危机。
从《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可以一窥“逆淘汰”的惨烈后果。曹魏后期,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曹爽是承受父荫的“官二代”,身边围绕着不少阿谀奉承之人,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作用下,贤人被边缘化,敬而远之。司马懿故意装病,待曹爽以为他“ 衰老病笃,死在旦夕”,放松警惕时,便乘机发动政变。
此时,曹爽身边的智囊桓范献出应对策略, 曹爽却狐疑不定,只知道不停流泪。司马懿由此断定,曹爽虽有智囊,却不知如何使用。果然,曹爽后来糊里糊涂地做了刀下之鬼。后人感叹说,想其祖辈曹操,求贤若渴,创立基业,何等英明神武;到了此辈,养尊处优,见贤若敌,竟如同蠢猪笨驴般任人宰割。可见,在顺逆之间,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
俗语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同样,社会生态系统的问题,是许多次隐性损害的结果,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改变不良风气,矫治“逆淘汰”,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多个方面着手。这就要在宏观顶层设计的思想指导下,综合采取法律震慑、制度规范、道德约束等多种措施,以系列具体的操作性准则来保障宏观指导性原则的实现。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强化“不可逆”的规则意识,在内心形成对“天道”的尊崇和敬畏,并以此校正和检视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社会才会呈现“ 山清水秀”的生态图景。

作者:许海


来源:《党课》

责编:林苗苗

监制:李爱玲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点击图片下载前线客户端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前线杂志】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个“在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