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北京啃下“硬骨头”的先锋示范
摘要
新时代需要新思想引领,新思想要求新改革践行。成功的改革既是对新思想的贯彻落实,也为新思想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宝贵经验。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以下简称“吹哨报到”)和“闻风而动、接诉即办”改革(以下简称“接诉即办”),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从价值取向、主题主线到内涵实质、方式方法,全过程全方位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改革的价值取向。“人民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也是政治实践的标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接诉即办”是当前北京市深化“吹哨报到”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畅通诉求渠道、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实招、硬招。“接诉即办”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建立“12345”市民服务热线,深化吹哨报到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真正解决群众“天大的小事”。一批私搭乱建等烦心事得到解决,一批菜场超市等便民设施相继建成,人居环境明显好转。通过理顺条块关系,赋予街道乡镇更多权力,让最了解群众诉求的街乡基层一线,发出解决问题的集合令,各部门共同响应,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同时,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指标。市委市政府明确把12345市民热线“接诉即办”的落实情况,纳入对各区、市级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工作考核体系。各地区纷纷结合实践开展创新,提炼出“五子工作法”“六步工作法”等模式,极大提高了为民办事效率,从而真正回应群众诉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改革的主题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吹哨报到”“接诉即办”重在突出“党建引领”,通过强化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将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始终。市委书记蔡奇亲自研究部署、亲自调度指挥,多次到基层调研指导、明察暗访。要求各区各部门把“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纳入议事日程,下大力气推进。其落实情况作为各级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城乡基层党建“三级联创”的重要内容。党建责任层层压实,强化各级党组织抓基层治理的主体责任,为加强党对城市治理的领导提供了重要保证。通过理顺基层党(工)委、社工委、街乡党建协调委员会等党的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职责定位,完善城市基层党建体制机制,明确党组织在街乡治理中的领导地位。通过提升街乡党(工)委统筹协调功能,引领带动各类基层组织实现功能互补、良性互动,有力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努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通过加强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确保全市各层面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在首善之区形成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高站位、高标准的工作格局,彰显全国政治中心的战略定位。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改革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道,“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一于制度机制的深刻变革,形成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协同治理的改革思路。改革注重系统治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注重推动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配合。它既是街乡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党的工作的创新。通过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有机融合,带来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之变。改革注重整体治理。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工作分析会,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构建“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大格局。在改革中,牢牢牵住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牛鼻子”,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确定试点先行先试,鼓励尝试,大胆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对试点进行总结评估,对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完善规范,待条件成熟后全面推广。改革注重协同治理。通过以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为抓手,积极推动基层政权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协同用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凝聚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比如,在构建“区域化党建”过程中,运用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思维,打破局限于单纯党务工作层面的传统认识与做法,积极实现党建内容全面化、党建机制科学化和党建部门协同化。
“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是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是改革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北京提出的要求。”构建完善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是实现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首都治理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承担着建设“四个中心”、做好“四个服务”的重要职能。另一方面,作为首善之区,具有标杆、示范效应,始终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之下,无论大事小事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使得首都治理在创新上需要更大的勇气。“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规律,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把首都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始终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统一要求,在创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不懈探索,扎实做好首都城市治理的各项工作。改革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等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重点围绕开墙打洞治理、违法建设拆除、背街小巷整治等超大城市治理难点开展工作,通过治理理念、结构功能、体制机制的综合性、系统性变革,提升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精治共治法治”是改革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越要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改革以精治为目标。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现代治理方式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提升政府执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吹哨报到”“接诉即办”过程中,不断探索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接诉即办”针对市民的多样性、便利性、宜居性等需求特点,要求职能部门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闻风而动、迅速处理、及时反馈,建立服务群众的“快速响应机制”“限时办理机制”,真正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以共治提升精治。通过探索多网融合发展助推社会治理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突出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和广大群众等各类主体的地位,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等机制,形成党政群共同协商、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精准化、精细化地为群众提供服务。改革以法治保障精治与共治。“吹哨报到”“接诉即办”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改革创新机制,注重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完善制度支撑。通过厘清部门职责、规范行政程序,使街乡统筹有了权力依据,部门合作有了机制保障。
“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是改革的内涵实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改革和完善基层管理体制,使其更加简约、更加高效、更加便民。”北京在推进“吹哨报到”“接诉即办”过程中,聚焦体制层面,强调权力体制、财政体制、责任体制向基层倾斜,推进街乡层面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整合工作力量,综合设置各类机构;整合协管员队伍,科学核定街道人员编制;按照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要求,调整优化内设机构,提高服务管理效能。街乡一级建立实体化的综合执法中心,完善基层执法协同机制,加强执法人员与属地的配合,实现联合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发挥综合执法的平台作用。推行“街巷长”机制,建立“小巷管家”队伍,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工作,制定完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职责清单,推进区政府职能部门向街道乡镇派出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多网融合发展。通过构建责权明确清晰、机构简约高效、权力有效运行的基层管理体制,保证街道乡镇真正能够有权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
图为大兴区挂牌成立全市首家“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通过加强统筹指挥调度,打造连通政府和市民的“高速路”(人民日报)
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提供北京实践和北京经验
“吹哨报到”“接诉即办”为新时代破解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难题、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效路径。改革在赋权、下沉、增效上下功夫,完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明责赋权”是明确划分职能部门、街乡的事权,赋予街乡更多权力,增强街乡统筹协调功能,以破解基层治理条块分割、有责无权等问题。“力量下沉”包括工作重心、骨干力量、管理资源下沉。通过优化街乡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加强地方政府的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用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才不断向基层聚拢。“改革增效”是加强街乡内部统筹,调整优化和综合设置街道党政机构,优化和提升改革的上下联动效果。通过赋权、下沉、增效,进一步理顺基层政府“权”和“责”的关系,理顺街道和部门“条”与“块”的关系,把各种治理资源、治理功能聚集到一起,形成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执行能力、回应能力、整合能力、协同能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吹哨报到”“接诉即办”为全面深化改革勇闯“深水区”、啃下“硬骨头”、落实到底,做出了先锋示范。改革进入“深水区”,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对改革者的最大考验。“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找准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和难点,“咬定青山不放松”,下真功夫、花大力气,真抓实干,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改革贯彻到底。通过完善考核机制,扩大群众的参与权、评价权,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职能部门、街道乡镇、社区村工作的重要指标,并逐步提升民意调查在考评总分值中的权重。如按照50%、20%、30%的权重,形成“实地考评+党建工作测评+群众满意度调查”的考评方式,为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提供保障。它不仅诠释了作为大国首都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一个难点一个难点突破”的执着,还拓展了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为全面深化改革走向深入进行了成功探索。
“吹哨报到”“接诉即办”为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原则提供了实践样板。在改革中,“吹哨”体现“民呼”,“报到”体现“我应”。只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民呼”才能管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报到”才能有效。改革服务于人民,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保证人民广泛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改革依靠党的领导,通过加强党对各方面各领域的领导,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进而带动各方力量向群众汇集,合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民呼我应”的机制能够长久运转下去,而不是昙花一现,则要靠法治。改革注重以法治凝聚共识,完善制度支撑。“吹哨报到”“接诉即办”为三者有机统一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实践支撑,即依靠党的领导通过依法治国的方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法可依”确保“吹哨”吹得合理,“报到”报得规范,“依法行政”确保“吹哨报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的成功实践说明,改革离不开对三者有机统一的实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现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探索如何在现实中践行、深化三者的有机统一。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有效做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即巩固了党的领导、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强化了法治的方式。
总之,“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是及时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样板示范,是在新时代的孕育下、在新思想的指导下,凝结首都人民智慧的实践创新。
作者:孙一平,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
本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12期,原标题《“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的时代意蕴》
责编:宋明晏
版式:山中石
监制:李爱玲
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网络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
点击图片下载前线客户端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前线杂志】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